城市历史资源与国家形象建构
——基于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影像传播
2015-02-26周勇
周 勇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00)
城市历史资源与国家形象建构
——基于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影像传播
周 勇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00)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所在地。在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早已载入史册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中国故事,重庆这座城市的形象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形象。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深入发掘重庆城市的历史资源,讲好重庆的战时故事,对于建构真实的中国国家历史形象,进而完善和传播今天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真实形象意义重大。
一、中国需要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态势,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连中国人自己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世界更是瞪大眼睛,重新审视这只已经苏醒且正在抖擞前行的东方醒狮。习近平主席说,“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
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要形成这样的共识,还需要我们做艰苦的努力。
今天的外部世界,大体上从两个维度观察我们的国家形象:
——传统的中国: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空,以“大红灯笼”为典型,一个落后的、愚昧的民族,一个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尽管这一时期,从愚昧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独裁到民主的中国形象也有传播,但是至今为止,前者的形象更多地被传播、被夸大了。
——今天的中国:以1949年为起点,尤其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空为基础,一个新兴的荡涤了污泥浊水的中国,一个在曲折中奋力前进的中国,一个努力打开国门向世界敞开胸怀的中国,一个正以高度的自信勇敢地融入世界的中国形象,正成为外部世界认知中国国家形象的主流。尽管,总有那么一些人起劲地唱衰中国,这既缘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更缘于他们难于接受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新现实。
这两个维度都是对中国内部事务的观察。其实还有第三个维度,即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互动。遗憾的是,这个维度被遮蔽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被遗忘了。
因此,外部世界还应当从这第三个维度来观察中国,才能清晰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与中国交流合作,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被遗忘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对世界二战的历史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以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地位被巻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个勇敢地举起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这场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最终以战胜国的姿态、盟国四强的地位而赢得了这场改变人类命运的战争。这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也是中国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
但是,几十年来后的今天,中国是一个被遗忘的盟国,重庆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城市。
早在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的重大贡献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起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2]丘吉尔、斯大林等盟国领导人都有类似的肯定。
但如果深入考察一下二战以后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地位作用的评价就会发现,上述认知并没有一以贯之。其主流学界对于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作用的评价,都低于当时其领导人的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同。英国牛津大学拉纳·米德教授(Rana Mitter)在他著名的《被遗忘的盟国》一书中就提出,“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中跑龙套的小演员。”[3]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中国政府所在地,是中国战时外交的中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国设立中国战区,重庆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所在地。抗战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从这里发轫的,中国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指令是从这里发出的,战后代表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命令是在这里做出的,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的决策是在这里做出的,收复台湾的中国使团是在这里组建并出发的,中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团是在这里组建并出发参会的,废除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并签订平等新约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这种情况首先是西方学者提出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近年来,米德和他的老师方德万教授(Hans J.van de Ven 剑桥大学)一起,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影响和聚集了一批熟悉中国、客观公正地研究中国抗战史的西方学者,从而影响着西方世界开始逐渐正确认识、客观评价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因此,以《被遗忘的盟国》的出版为契机,掀起了一阵重新评价“中国的二战功绩”的热潮。
三、在追寻、研究、交流中重塑被遗忘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在与西方的学术性互动中追寻被遗忘的中国形象
正确认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是正确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的前提,更是完善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
2008年以来,重庆市实施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文化工程,也是近年来中国在抗战研究方面最具雄心和影响力的研究计划。八年来,重庆学者在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广泛搜集档案资料,将重庆确定为全球顶级学者共同参与的国际性研究项目——“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研讨会的中国主办地,与西方和台湾主流学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工程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和海峡两岸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深切地感到,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学界的不懈努力,西方主流学界已经开始软化其“欧洲中心论”立场,重新评价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重庆所经历的抗战岁月,凝聚了中国和世界的进步力量,奉献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汇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这对于我们今天向世界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为世界贡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借鉴载体。
(二)从西方引进珍贵历史资料,用第三方的视角恢复被遗忘的中国国家形象
今年以来,美国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引起舆论热议。这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纪念中国抗战和世界二战胜利70周年而做的一件大事、实事。
由于实施“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我们与国外境外一些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经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终身教授李丹柯女士的引荐,我们发现了《苦干》,并把它带回到中国。
这是两位从未涉足过电影纪录片艺术的美国青年的处女作,也是一部创造了纪录片历史的作品。抗日战争时期,美籍华裔艺术家李灵爱女士策划、筹资、拍摄这部彩色电影纪录片。她邀请雷纳尔多·斯科特为该片摄影师。
1937~1940年,李灵爱和斯科特四赴中国,历经辛苦,足迹到达上海、南京、广州、香港、越南海防、昆明、南宁、贵阳、重庆、成都、兰州、西宁和西藏地区,对中国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尤其是1939~1940年在中国西部的旅行,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及大后方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景象,勾勒出一幅内容丰富、气势恢宏的中国抗战前期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提炼出“苦干——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这一主题,揭示出“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拍摄成彩色纪录片《苦干》。
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美国纽约世界剧场首映,随后公映,引起轰动。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之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挣扎并获得新生的故事”。①1942年2月,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设立纪录片奖,《苦干》摄影师斯科特被授予纪录片特别奖。[4]
1941年1月1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在白宫观看了《苦干》。后来他给重庆人民写了一封亲笔信,“我今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敬致这幅卷轴于重庆市,以表示我们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的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屡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定镇静,屹立不挠,这种光荣的态度,足以证明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的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诸位拥护自由的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5]
遗憾的是,抗战时期这部影片没能在中国放映。二战后,这部影片又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连美国奥斯卡电影资料馆里也没有它的踪影。
21世纪初,美籍华裔电影制片人罗宾龙女士在研究亚裔妇女对美国的贡献的过程中,从斯科特先生后人那里找到了一部16毫米90分钟完整的《苦干》拷贝。再由奥斯卡电影学院历经三年时间将严重破损的胶片修复成85分钟家用录像版本。与此同时,我们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也发现了35分钟的《苦干》片段。
2014年7月28日,我们中心促成了《苦干》在中国第一次放映,举行了学术研讨。
2014年8月,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日报公开报道了这一活动,和《苦干》、李灵爱、斯科特的故事,使《苦干》第一次进入中国公众视野。
经9个月的谈判,2015年4月3日,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斯科特后人的代表,就《苦干》影片资料的转让达成协议,正式签署合同,取得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的20年使用权,使这部湮没在历史风尘之中的珍贵影片,在它拍摄、制作、放映70多年后终于回到重庆,回到中国。
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几个月来,《苦干》被来自中国和西方的电视、报纸、杂志、微信、互联网等方式,被广泛地传播。人们发现:
——从二战历史的角度观察《苦干》,它曾经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美国政府和人民知道了中日关系的真相——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战场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认同中国,理解中国,进而支持中国,与中国结盟,共同对法西斯作战。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战场的作用,促使中美两国珍惜共同历史,共担维护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历史责任有重要意义。
——从中日关系的角度观察《苦干》,它提供了侵华日军轰炸中国和平城市、屠杀中国普通平民的最新铁据。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长达近7年的政略、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其历时之长,范围之广,所造成的灾难之深重,在二战期间和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创下了新纪录。它与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七三一细菌部队等一样,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惨痛的牺牲和巨大损失。最为震撼的是,《苦干》全程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这是迄今为止,由西方人拍摄的记录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历史上,时间最准确,史实最完整,内容最翔实,画面最震撼、评论最客观的电影原始资料,也是客观记录日军轰炸重庆不可多得的法律证据。这对于促使日本当局正视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有重要意义。
——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研究《苦干》,它反映了以李灵爱为代表的海外华人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拳拳之心,展现了华人对中国抗战和对驻在国社会的贡献。以往研究海外华侨对抗战的贡献,重心在海外华人的金钱物质捐助。而《苦干》的拍摄告诉我们,海外华人对抗战的贡献也包括了舆论和影像宣传,功不可没。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提升华人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抗战历史的角度评价《苦干》,它别有风采——没有直接表现战场,也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而是通过抗战前期中国大后方的情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从人的精神的层面,来表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者带领观众以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独特视角,提炼出“苦干——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李灵爱语)这一主题,揭示出“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使这部电影具有了史诗品格,成为唯一获得奥斯卡奖的反映中国抗战历史的纪录片,这对于我们今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在与西方的交流中重塑战时中国的正面形象
这两年,在影视方面我们中心还做了两件事:
(1)联合西方主流学界,拍摄纪录片《大后方》。八年前,我们就策划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的纪录片。从2011年起,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广局、重庆广电集团和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就开始筹拍12集电视纪录片《大后方》。该片以抗日战争这个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从历史的视角阐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起点,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在世界二战中的地位和贡献。全片包括迁都、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同盟国东方战场统帅部、铁血兵工、文化与教育、后勤保障、后方生活、胜利还都等部分组成,除在重庆取景外,还赴北京、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延安以及台湾地区、美国、英国等地采访拍摄。我们坚持真实、权威、创新的原则,联合了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历史研究会·日本组织委员会和来自美、日、英、法、俄、加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共同参与拍摄。这是一部全球视野、横跨两岸的抗战纪录片。这部片子已于9月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
(2)联合荷兰政府外交部,拍摄了纪录片《沧浪万里长》。2014年,应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邀请,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荷兰王国外交部、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荷兰CHINA STRATEGY公司联合摄制了《沧浪万里长》。这是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与新闻媒体、外交机构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成功尝试。该片通过荷籍华裔学者张克雷先生向中国、重庆追寻其先辈抗战期间在中国外交部任职的历史,通过中国学者向荷兰追寻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历史成就,这两条线索的双向互动,忠实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荷兰在重庆设立外交机构,与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从而建立起深厚友谊,并延续至今的历史;反映了中国战时外交的一个个案,是中国战时外交成就的精彩一例。同时也反映了今日重庆开辟“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推进重庆与欧洲特别是荷兰的经济贸易联系,努力建设“新丝绸之路”的现实。这部片子发掘了一部历史,也延续了一段情缘,更记录了当下中国和荷兰的友好关系,预示了双方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我们向世界二战和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最好的献礼。我们用高罗佩“更泛沧浪万里长”的诗意做片名,也是出于一份期许。希望共同珍视二战期间中国与盟国合作的历史,并期待携手合作,用学术的力量,文化的表达,传承友谊,推动交流,共同为和平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部影片已于2014年11月,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馆和中国驻荷兰库拉索群岛总领事馆开馆时上映。随后,该片登陆荷兰国家电视台,并在全球各大视频网站推出。并将于今年作为重庆卫视 “二战反法西斯名城”纪录片之一,进行重播。舆论普遍认为,该片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化的事件,国际化的视角,国际化的语言,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把宏大的主题蕴含其中,娓娓道来,这完全符合习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主创者的国际化的理念,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用中荷两国在重庆的友谊史,服务于中国和重庆发展的大局;抢救了即将湮灭的历史,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主题突出,制作精良,专业水准高,有国际范儿;跨界混搭,学术与艺术、宣传的结合,探索并开拓了历史研究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新路。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弄明白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才能展望中国在21世纪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这场战争更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塑造了中国对自身及邻国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影响着今天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及今日世界格局的形成。”[3]
作为中国学者,我们更有责任进一步发掘好重庆城市的历史资源,向世界讲好重庆、讲好中国的战时故事,从而建构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完善和传播好今天中国的国家形象,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注释:①为纪录片《苦干》上映题词。
[1]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3月27日)[N].人民日报,2015-3-28.
[2] 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M].李嘉,译.新群出版社,1947:49.
[3] Rana Mitter . 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1937-1945[M]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3:4,7-9.
[4] 互动百科.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DB/OL] . http://www.baike.com/wiki/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5] 中央社讯.华莱士携带来渝 罗斯福赠送卷轴[N].新华日报,1944-6-25.
G206
A
1674-8883(2015)19-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