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物馆文化元素的传播与应用

2015-02-26孙其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孙其媛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 沈阳 110167)

浅析博物馆文化元素的传播与应用

孙其媛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 沈阳 110167)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吸引着人们为之神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博物馆利用不同媒介,通过展馆建设、陈列展览、社教活动、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传播着自身的文化元素,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博物馆;文化元素;文化传播

一、博物馆文化元素内涵分析

(一)博物馆定义及功能

博物馆一词源起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供奉缪斯及从事研究的处所”,Muse是掌管学问与艺术等的九位女神。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广泛发展,各国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及综合国力的差异,博物馆建设也有所不同。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日趋丰富,而且不断深化。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后,为了适应与概括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和演进,不断修改对博物馆的解释。[1]200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其所发挥的功用和效能而言,称为博物馆功能。普遍认可的博物馆三大功能为收藏、研究、教育。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博物馆自身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扩展、延伸和完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已经是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博物馆的功能大大超出以往博物馆所发挥和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博物馆不但参与城市文化发展进程,而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

(二)文化及文化传播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协调功能和创新功能。[3]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

(三)何为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文化是指借助于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生活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在一种博物馆精神的统率下,增强博物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事业心等素质,将博物馆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博物馆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4]这种说法强调了博物馆文化对博物馆自身及员工的重要影响,其实博物馆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类型,就必然具有流动性,对社会公众同样具有教育作用。博物馆是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的一个现实载体,博物馆文化既是一个通泛的说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博物馆文化又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每一座博物馆都代表一座城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庋藏于博物馆文物库房中的每件文物都是一个文化符号,可以传达给观众不同的文化信息等等。而博物馆文化元素就是可以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各种要素。

二、实现博物馆文化元素传播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对博物馆的渴求越来越明显。到一座城市旅游,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因为在博物馆中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帮助人们读懂许多书本上晦涩的内容,一座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带给人们的收获。

(二)有利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博物馆教育具有形象、直观、容易接受、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特点。博物馆通过展览、展品、活动向观众形象化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历史文物知识,让观众了解人类自身、历史和自然科学。博物馆文化元素的传播与应用有利于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让人们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发展的内在法则,达到提高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度,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感,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三、博物馆文化元素的传播方式与具体应用

(一)场馆文化

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许多城市在兴建博物馆时,会考虑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也从文物保护机构向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场馆变化着。新中国博物馆的馆舍建筑,20世纪50年代以利用已有建筑为主,5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热潮,各地模仿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样式,新建了一批博物馆。6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各地文物部门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依托兴办博物馆,出现了一批以历史建筑为馆舍的博物馆。[5]其实,不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博物馆都力争透过场馆建筑本身向公众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场馆文化的代表。它是典型的利用古建筑兴建的博物馆,它本身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走进故宫博物院,通过建筑外观、东西六宫陈设和内廷院的格局可以感受到宫廷生活的气息,了解到传统建筑工艺。故宫的场馆文化向人们揭示了紫禁城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辽宁省博物馆旧馆馆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广场,所处地理位置是人流集散广场,又是市民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辽宁省“九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辽宁省博物馆“市府馆”1998年开工建设,2003年竣工,2004年至2015年3月期间面向公众开放,其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博物馆的东墙面装饰三幅以古代青铜纹饰为素材制作的大型动物浮雕,增强了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从高处俯瞰场馆,酷似红山文化典型器物玉猪龙。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发现被学术界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玉猪龙又名玉兽玦,是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一种图腾物。博物馆外观造型以典型的地域文化为设计理念,传达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深受观众喜爱,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与启迪。现代很多博物馆馆舍建筑过于现代化,千篇一律,从外观看不出是博物馆,不利于带给观众直观的文化体验。

(二)展陈文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核心工作之一,是观众了解藏品文化的有效途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既要符合展览传播的需要,又要以观众为中心,吸引公众参观。博物馆文化要素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向观众展现是行之有效的。

(1)内容设计体现文化要素的传播。展览内容大纲的设计是传播博物馆文化要素的方式。无论是标题、前言、单元说明、说明牌内容等都力求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让观众对整个展览有所了解,领会展览传达的文化内涵。例如,2014年辽宁省博物馆携手浙江省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了“人间情语——丰子恺漫画作品特展”,“人间情语”几个字把丰子恺笔下的幽默、温情的漫画人生描绘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展览分为“童心”、“世相”、“朋情”、“物我”四个单元,贯穿丰子恺先生的美育思想,带领观众走进一个自由率性、耐人寻味的漫画天地,让观众一睹丰子恺先生饱蕴闲趣的艺术化境。这种雅俗共赏的展览主题和内容设计让文化不再枯燥无味,符合当今观众对休闲文化生活的渴求。

(2)形式设计中的博物馆文化要素。形式设计带给观众最直接的艺术体验,让陈列展览变得生动起来。确定展览主题和内容设计大纲后,形式设计是很关键的一步,它可以把展览所要传达的文化要素清晰的传播给受众。2013年春节期间,辽宁省博物馆推出馆藏文物原创展“吉祥,对幸福的憧憬”,展览以吉祥幸福为主线,诠释馆藏书画、丝绣、陶瓷展品中蕴含的美好含义,使观众领略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纹样的博大精深。为了体现过年的喜庆气氛,展览设计人员费了一番苦心,展厅入口的弧形墙上选取丝绣作品中的囍字、云龙纹、牡丹花等纹样进行了艺术处理;弧形墙前面的门柱上竖贴标题,配以两只凤凰展翅高飞,“吉祥”二字以阳文篆刻形式呈现;展厅入口高挂两只大红灯笼,让人一见就满心欢喜;展厅内一处影壁墙特别设计了红底的寿字墙,引来观众驻足留影,寄托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这一展览当时引起了媒体的强烈推荐和观众的热情参与,展览主题应时应景,符合过年气氛,再配上设计师巧妙的设计和民俗元素的运用,让展览熠熠生辉,“年”文化如小桥流水般传达给观众。

(三)社教活动

开展社教活动是博物馆文化元素传播与应用的另一个有效方式。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起到普及大众文化的作用。社教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每家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也各具特色。辽宁省博物馆近年来的社教活动主要围绕陈列展览、传统节日和馆藏文物开展。例如,“印在徽章上的将军梦”亲子活动是配合“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举办的,活动开始前由专业讲解员为大家进行展览讲解,讲解拿破仑一生的传奇经历,讲解法国文化,接下来社教部的工作人员具体为参加活动的观众讲解拿破仑时期徽章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图案分解演示,最后再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制作;配合辽博搬迁新址和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开展了“小格格小大臣动手做旗头和朝珠活动”,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一朝”指的就是清朝,所以这次活动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少年朋友们在了解清朝开国历史和满族风土人情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制作旗头和朝珠,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得到了许多青少年家长的认可。通过开展社教活动传播博物馆文化元素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肯定,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博物馆当作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积极与博物馆开展共建合作。

(四)宣传推广

(1)流动文化服务。为了更好地传播博物馆文化,履行博物馆职能,流动博物馆建设日益重要,一些博物馆设立专职岗位,由专业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博物馆流动文化建设。辽宁省博物馆从建馆伊始就重视流动博物馆建设和流动文化服务,每年都会有计划地开展送展、送文化进学校、乡村、部队、社区、幼儿园等服务,通过展览展示、文化汇演、讲课、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博物馆常识、文物知识、重要展览等内容,受到基层观众的热烈欢迎。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是每一家博物馆都需要肩负的职责,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体现。

(2)文创产品的推广。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实物化体现,是现如今很流行的一种纪念形式。观众热衷于在参观博物馆后购买一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留作纪念。各家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开发了一些纪念品,大到瓷器、字画,小到钥匙链、冰箱贴,都有不同的受众群。目前国内文创产品首屈一指的当属北京故宫博物院,已经形成故宫独有文化品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文创产品的售卖除了经济价值之外,更多的是文创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代表一家博物馆独有的文化元素,博物馆文化通过文创产品的方式传播出去,具有永恒的意义。

(3)利用媒介传播博物馆文化。1)传统媒介时代。媒介即讯息。[6]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给社会和文化造成很大冲击,最终延续成为文化的一种积累。传播媒介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时代,博物馆文化的传播遵循这一时期的传播规律,即“博物馆文化→传统媒介→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博物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受众传播文化信息,整个过程是单向信息流,受众无法反馈。2)新媒介时代。新媒介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6]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新媒介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有了变化,即“博物馆文化←→新媒介←→受众”,这是一个双向流动的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通过新媒介向受众传递文化信息,不再是单向无反馈的信息传递,而是可以进行反馈与互动的形式。这种形式让博物馆变得灵活起来,也让原本枯燥、晦涩的博物馆文化变得生动、通俗易懂。3)“互联网+”时代。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推出“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7]虽然官方对“互联网+”概念的阐述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互联网+”已经席卷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在“互联网+”影响下,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传统博物馆经历了数字博物馆的转变已经开始向智慧博物馆逐步发展。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便捷的途径。如:

G206.2

A

1674-8883(2015)20-0152-02

孙其媛,辽宁省博物馆馆员。

猜你喜欢

博物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
谁远谁近?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