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研究

2015-02-26宋希维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借鉴

宋希维(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研究

宋希维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摘 要:在这个什么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这一文化当然也得发展。然而,我们却在新闻写作上停止了,古代有八股文,而我们就在写新闻上很好地借鉴了古文化,形成了新闻八股。什么都是一尘不变,概念化、公式化、标准化。有些新闻就好像是用标准零件组装起来的机床,这样带来的结果,毫无疑问,使读者失去兴趣,在他们看来,他们读的不是新闻,而是一种固有的模式。长久以后,不知道新闻这种文化还能否在文学上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研究

在如今的新闻写作上,不仅是中国,国外的新闻上也在追求“新”。“新”即创新——新的事物、新的文体、新的表现方法。新闻的基本特征有“真”,真实可靠;有“短”,短小精悍;有“活”,活泼生动;有“广”,广泛;有“新”,时间短,事实新等。本文将对新闻写作如何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进行研究

1 什么是文学手法

文学手法分为两个方面——修辞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运用比喻、比拟、对偶和排比等手法将文章赋予生动性,让文章具有一种艺术美感,富有表现力。而表现手法则是通过渲染、烘托、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欲扬先抑等方法使文章跌宕起伏,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如果能将两者合理正确共同运用,那么写出来的新闻效果会更加理想。

2 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融合

2.1 有“新”可读

墨守成规不会让别人注意你,只有让自己不断进步努力,站在最高点才会让别人看见你。因此,在写作新闻上,为了崭露头角,我们需要在表达上进行改变,让新闻变得让人爱读却又不失去它真实本质。都说在写文章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远远比用其他人称好,这是因为“我”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感受氛围。因此,写新闻也是这样,要让读者感受最真实的一面,而文学手法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不必按照传统新闻结构,如“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结构来写新闻,新闻也可以像散文那样,具有灵活多样性。

2.2 遵循事实

一部电视剧中,女记者深受大家喜爱,然而她所用的方式就是夸大事实,采访暴雨新闻中她跪在地下,使积水淹没于她的腰际。她用夸张的方式掩盖住事实的真实性换取了大家的喜爱,但事情总会拨开云雾见青天。因此,遵循事实,是新闻的基本。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用最真实的心来写新闻,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舍本逐末。

2.3 与时俱进,开拓思路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在新闻写作上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在如今,读新闻不仅仅是了解身边事,更是关心国家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大国,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可以发生很多值得报道的事,而作为人民与国家的联系者,新闻记者应当义不容辞地为人们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消息。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新闻语言,使它准确、简练、具体。使读者看见更多看不见的东西,在细微之处描写也属于开拓思路,将细小之事细微地描写下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2.4 文学手法要有“度”

文学手法毫无疑问可以为新闻带来勃勃生机,增大了可读性,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满足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过度使用文学手法,否则,反而会掩盖了新闻的本质,形成一种弊端。新闻不等同于文学,它必须要做到属于它的基本准则,真实、客观,不能任意地通过其他方式将它改变。

3 小结

本文是本单位共同讨论,是员工们的个人经验组合而来,就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进行研究。主要解释了什么是文学手法以及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相结合。在如今的时代,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其中就有消费文化。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结合其实也是一种商业策略,在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融合中,我们分了四个部分来叙述。第一个部分,有“新”可读,使新闻写作与文学手法在一起形成创新;第二个部分,遵循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将它夸大,也不能捏造虚假信息;第三个部分,与时俱进,开拓思路,随着时间不同,新闻写作也要不同,要和时代一起进步,否则又将会回到原点;第四个部分,文学手法要有“度”,新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能矫揉造作,它是连接人类与社会的枢纽。总的来说,新闻写法借鉴文学手法是值得推崇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金星,杜春海.新闻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彭建军.运用战略思维与时俱进做新闻[J].中国广播,2007(2).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借鉴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