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要素与新闻写作互动关系的分析
2015-02-26刘建刚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巴里坤广电局
刘建刚(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巴里坤广电局)
新闻采访要素与新闻写作互动关系的分析
刘建刚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巴里坤广电局)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新闻采访过程的主要因素,探讨采访和写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提出对记者工作的进一步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采访;写作;关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媒体竞争压力的增大,出现了一些新闻报道不实的情况,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产生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还是网络技术引发的手机自媒体的发展,每一个人现在都可以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发布者,当我们亲生经历一些新闻事件之后,用手边的手机或者移动设备记录下来,然后配上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要素之后,一个简单的新闻报道就出来了。因此,正规的媒体在收到这样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时候,需要对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继续了解,最终形成一篇符合报道精神的新闻稿件。
1 采访要素
新闻采访很多专业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描述和定义,归纳他们的主要观点还是集中在三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个方面,围绕真实性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再现,还原事件发生的本源。因为现在网上发布的一些新闻可能存在一定的真实性隐患,正规媒体接到这样的新闻线索之后,需要对当时情况进行情景再现,要以真实性作为保障。网络上来自媒体的新闻报道,是人们自己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体现,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媒体逐渐成为现在新闻报道的前沿阵地,很多正规媒体的主要新闻线索都是来自这些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发布平台,有时甚至是直接引用,这样就造成前面所述的一些新闻报道不准确的情况。因为再简单的一篇新闻稿件在正规媒体上发布之前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士进行审核,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有效地评价,提出稿件的修改意见,最终才能进行发布,但是自媒体新闻没有这一过程,是当事人对新闻事件的一种直观认识。另外,这种新闻的作者可能没有新闻报道的经验,对于新闻要求的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不是很了解,过多地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认识。
第二个方面,主要围绕客观性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对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做到真实报道即可。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掺杂记者的主要观点,更不能体现出记者的一些偏见,这是违背职业道德的,很多的新闻事件背后还有深层次的问题,作为记者在进行事件调查的时候,只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真实再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报道,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重点剖析,这样也就完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对于后期的评论则不是新闻报道的范畴。
第三个方面,要素是人,也就是记者,记者作为新闻的主要从业者,需要在职业道德上有自己的底线,恪守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特征,在新闻写作中不掺杂自己的任何主观情绪,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源特征。第一,作为一个领域的记者需要根据时间,找到当前自己涉及领域的重点工作,然后再围绕这个重点工作进行相应地选题。例如,农业版的记者需要根据农时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选题,在2、3月份之后,需要根据春耕选择相关种子化肥的新闻线索。在6、7月份三夏农忙的时候,需要找寻机收、机种的农机化发展的新闻线索。第二,需要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新闻线索,一个记者需要认识自己报道领域的主要领导发言人,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权威等,更要认识很多基层人员。这些人际关系都是自己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第三,需要具有专业素养。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训练出来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在加强自己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增加自己在浩瀚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2 采访要素和新闻写作的关联性
2.1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
如果将新闻最终的报道比作成一道美食的话,对于事件的采访就好比在准备美食的各种食材,只有食材准备充分之后,厨师才能烹饪出美食来,一个没有通过采访的新闻报道就是一种杜撰,文章中会出现扭曲事件真实性的情况,采访不充分直接影响最终稿件的质量。因此,对于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了解是基础,之后就是需要对事件本源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深入采访发生事件的原因,这是最终新闻稿件的精华所在。具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新闻线索不可能通过别人送到记者面前,而是需要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发现自己身边的新闻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一些新闻报道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与老百姓更加贴近。由于新闻事件是老百姓自己身边的事件,在报道之后,可能更加容易与其产生共鸣。这些新闻老百姓更加爱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受众。根据多年的
(下转第101页)
工作经验发现,很多具有反响力的新闻报道都是记者在一种非正式的场合,街头巷末发现的,如与群众的交谈中找到的,在吃路边摊发现的。因此,只有走出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才能从社会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些线索。
2.2 写作受到采访的直接约束
最终新闻稿件在编辑阶段,需要对前期的新闻采访事件进行有效梳理,对事件发生的诸多要素进行分类归纳。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采访深度和广度较为准确的职业敏感性,这是他们的基本素养。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对于新闻事件的诸要素依次调查,就算有一些遗漏,也可以通过事后补充调查加以完善。由于新闻报道还肩负着社会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在真实的采访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阻力,造成了烂尾新闻。烂尾新闻就像烂尾楼一样,就是那些经过一次报道之后,需要后续跟踪的新闻,没有跟踪,造成了后续事件失去有效的舆论监督,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没有得到群众的肯定,草草了事。其实,烂尾新闻是舆论监督乏力的主要表现之一。当某些被曝光的单位表示需要进一步调查之后,很多媒体都是等待有关部门正常的新闻发布会,但是这种等待有时就可能出现在事件过去很长时间,其处理结果迟迟不出来,或者是处理的结果属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旦媒体没有发挥第三方的监督压力,有关部门或单位在处理问题上就容易出现偏袒情况,造成事件处理的不公平。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国家宪法将人民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知情权赋予媒体的神圣职责。只有不断承担起这种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在处理问题上才能具有相应的压力,才能将事情处理得更加公正、公平。
3 结语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访和撰稿,从采访要素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只有进行深入地采访,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才能撰写出一篇合格的报道稿件。因此,展望记者的采访工作,首先,需要迅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具备超乎常人的事件本质认识敏锐感,及时追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在采访前做好各项准备,一方面就是知识和政策的准备,换句话说,就是记者在进行某一个领域的采访时需要对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需要对国家的政策有所掌握,例如,进行三夏农机化生产报道的时候,记者需要首先对“三夏”这个名称进行脱盲处理,另外还要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所了解,才能进行相关内容的采访报道工作。因此,只有在采访过程中把握住事件真实性、客观性的调查,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连相如.高校新闻摄影教育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A].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十一届全国媒体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13.
[2]祁涛,薛巧珍,赵永华,等.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