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策略——以大同广播电视台为例

2015-02-26魏志远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生广播新媒体

摘 要:本文立足实际,从民生新闻的角度切入,阐述了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方面的传播优势以及音视频播出质量的不足,以大同广播电视台为例,给出了可供借鉴的做法。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媒体迅速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新兴媒体。一如当年电视的出现冲击了纸媒和广播一样,微博、微信、各种社交网络、新闻APP的发展,也对电视节目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民生新闻一度以权威性、贴近性、服务性、时效性赢得受众青睐,面对新媒体的包围与挑战,该走出怎样的转型之路?本文以大同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为例,浅析地方电视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转型策略。

1 立足电视的传播优势,突出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巩固原有受众群体

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虽然在时政新闻方面的权威性远不能与央视和省台相比,但是在民生新闻宣传方面,从资源的获取渠道来看,地方传统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可以说是当地的金字招牌。因此,地方电视台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强化和突出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巩固受众群体。以大同广播电视台为例,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是要选择关注程度高的选题并及时推出报道。如2011年,大同对全市的学区进行了调整,方案一出台,就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本台民生新闻连续3天对《大同市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学区调整及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解读,通过广播和电视向社会进行发布。因为群众关注程度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要在节目宗旨不变的前提下,适时对节目进行包装改版,巩固受众。大同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在受微信等新媒体冲击、收视率和影响力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及时启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吸纳年轻力量参与改版,推出了更为亲民、实用、接地气的《第三直播室》,增加了群众参与的版块“百姓视频”和新闻资讯链接,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消除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进一步巩固了受众群体。

2 从技术入手,改善音视频播出质量,吸引新的受众群体

近年来,电视制播技术飞速发展,从标清到高清,画面的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挑剔的观众不仅关注节目内容,更重视画面的清晰程度和视觉感受。随着中央和省台的技术升级,上星节目基本上都以数字标清或高清画面为播出标准。相比之下,地方电视台因为资金投入、广告运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节目的制播硬件和软件都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地方电视台甚至还在播出模拟图像,有的地方台是模拟和数字信号混杂播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观感体验。在新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要想走出经营困境,不仅要在节目内容上深挖潜力,狠下功夫,做出贴近生活、亲切、接地气的民生节目,还要从改善节目播出质量入手,提升电视画面的清晰度,让观众看得舒适愉悦,以此来吸引新的受众群体,扩大影响力。在这方面,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1 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画面播出质量。大同广播电视台实行的全台网升级改造项目在原有制播一体网的基础上,重点改善节目播出质量,把模拟标清提升为数字标清,解决了当地群众一直诟病的画面模糊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2.2 增加了内容共享平台,满足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向精品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电视节目要想做出精品,需要大量新鲜素材,但也离不开历史资料的支持。传统的带库存放资料的方式检索不方便,查找起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成本非常高,限制了编辑创作才能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同广播电视台在全台网升级改造项目中增加了媒资管理平台和素材池,在计算机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资源共享,依托计算机检索,编辑可以随意调用素材,制作精品节目,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

2.3 建立专属的互动平台,满足了年轻观众喜欢参与和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当记者的愿望。拿起智能手机,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通过自媒体与朋友一起分享,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正是因为互动性不足,在竞争力上明显弱势。大同广播电视台在技术升级改造中也充分考虑了这方面因素,建立了新的内容吸纳和交互平台。观众可以把自己随手拍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通过网络上传到互动平台,通过专业记者的筛选,再发布出来。外出采访的记者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多种格式的信息,为后方编辑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料,使《民生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得到大幅加强,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增加了电视受众群体。

除此以外,地方电视台还可以鼓励观众通过网络点击收看当地《民生新闻》,甚至通过推出专门的订阅号、制作《民生新闻》栏目的App、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发布资讯等方式与观众互动交流,提高节目的影响力的关注度,在新媒体时代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

猜你喜欢

民生广播新媒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