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类访谈节目的专业性与可视性探析
——以CCTV12《心理访谈》节目为例

2015-02-26万晓萌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4期
关键词:可视性演播室心理咨询

万晓萌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心理类访谈节目的专业性与可视性探析
——以CCTV12《心理访谈》节目为例

万晓萌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心理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由心理专家介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尝试为当事人舒缓压力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向受众传播心理学知识。本文通过对2014-2015年《心理访谈》部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统计分析得知:心理类访谈节目秉持服务心灵、营造人文关怀的态势,以其独树一帜的专业性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运用跌宕起伏的故事化表达,具有较高观赏可视性。

心理访谈;电视节目;专业性;可视性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节目类型,符合广大受众对心灵服务的需求。CCTV12《心理访谈》节目于2004年12月在社会与法频道正式开播,随后出现了一系列心理类访谈节目,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电视台推出的《谁在说》《生活广角》《心灵花园》《相伴到黎明》《夜话》《守望心灵》《情感龙门阵》。心理访谈类节目一般是由心理专家介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当事人舒缓压力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揭示大众不熟悉的心理背景信息进而传播心理学知识,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心理引导,帮助受众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节目以其独树一帜的专业性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具备较高观赏价值。

1 心理类访谈节目秉持着服务心灵、营造人文关怀态势

1.1贴近生活的节目内容

首先,《心理访谈》的选题一直围绕人们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婚恋家庭、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与发展等。节目以当事人的经历为切入点,寻找问题症结,提供专业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受众经常会遇到与当事人类似的经历,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并能够从专家的建议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其次,节目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去解读一些社会现象,如《明星吸毒》就是拿一些大家熟知的公众人物犯罪的案例来分析探讨消极情绪是怎样慢慢积累成心理问题的,这是许多受众所关注的现存社会问题,节目设置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在“压力”“健康”与“犯罪”上。此外,节目中的心理学专家运用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和模式来传播心理学知识,经常做一些有趣的心理测试,使节目更具亲和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讳莫如深的态度。

1.2主持人、心理学专家(观察团)、当事人三方构筑的“心理咨询室”场景

《心理访谈》区别于一般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节目在演播厅营造了一个“心理咨询室”。节目现场只有主持人、心理学专家和当事人三方,形成了一种比较平缓轻松的现场环境。这种氛围有助于当事人进入情境,就像真的在做一次心理咨询一样敞开心扉,便于节目达到更加理想效果。

心理学专家:在节目中的主要功能就是介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当事人问题或某种社会现象提供专业解读。《心理访谈》邀请的嘉宾如张久祥、杨凤池等都是心理咨询领域的权威人士,具有多年的心理咨询实战经验,因而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当事人理清头绪,抓住主要矛盾,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合理建议。专家们需充分考虑当事人与受众在心理科学知识方面的欠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其更易理解领悟;同时,参与节目策划流程,并在现场配合主持人节奏。

主持人:主要功能就是要把短片和当事人现场里没有交待的内容,如当事人背景信息、专家之前已完成的沟通工作等,通过提问或简单说明的形式转达给受众;把握节目节奏,控制好演播室三方的话语权;根据情况对一些话题进行适当转移,使受众不要沉浸在当事人和短片的讲述中,而是多跳出情景自己思考。

当事人:《心理访谈》所邀请的当事人大多为平民百姓,即使是明星,他们的疑惑与烦恼也具有一定代表性,这样使节目选题在体现真实性的同时,拉近了节目与受众间的距离。

1.3不断创新的节目形态

从节目形式上看,《心理访谈》属于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引导提问,把握谈话节奏,当事人叙述亲身经历和内心想法,心理学专家提供专业解读。在演播室的基础上辅以其他电视手段,如情境回放、外景采访、字幕等,将演播室没有呈现的内容展现给观众,让他们在短短一期节目中了解当事人的整个心理转变过程。节目制作组在节目发展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态,如纯外拍的形式、对热点新闻的追踪报道、引入的“心理帮帮团”,多位嘉宾站在不同视角与心理学专家一起帮当事人解开心结、节目从开播的20分钟变成现在的40分钟、外拍和演播室各占20分钟。这些创新活跃了一般访谈类节目单一的演播室模式,摒弃了科教类节目的权威说教口吻,为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2 心理类访谈节目选聘专家坐诊,搭建多种心理干预的专业性平台

2.1节目遵循“当事人第一原则”

统计显示,40期节目中有12期当事人没有来到演播室,而是以情景模拟短片、外景采访、电话连线等方式出现;或节目在鼓励当事人出境的同时,注意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其隐私,如节目在拍摄未成年人和一些不愿披露身份的当事人时,会回避他们的脸部镜头,去拍一些手部特写和背面的全景;或是用情境回顾的形式体现当事人经历。统计28期有当事人出现的演播室访谈段落,主持人、心理学专家(心理帮帮团)、当事人三方话语权所占比例分别为13.6%,26.32%和34.36%,剩余的25.72%是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咨询技术与当事人互动的时间,这样维护了当事人权益,反映了节目对当事人心态转变过程的关注。然而,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过程,当事人的具体问题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完全解决,在28期有当事人在节目现场的样本中有4期是明星嘉宾做客不存在矛盾解决问题,剩下的只有24期节目中的当事人当场缓解了矛盾,而缓解了矛盾的家庭大多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在节目结束后,节目组会为一些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当事人提供适当的跟踪治疗,这些信息一般以片尾字幕形式在节目中呈现。

2.2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

在随机抽样的40期节目中,有20期应用了专业心理咨询技术,其中,只有6期应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心理学家每次应用心理咨询技术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占演播室访谈段落的10%~26%,心理学家一般在节目中所应用的心理咨询技术有精神分析技术、认知行为技术、焦点治疗、格式塔治疗、叙事疗法等多种心理干预技术,具体方法有人桥测试、心手相连测试、沙盘投射、情境模拟、图片认知测试、自我评价、空椅技术等。

2.3节目段落比重

据统计,节目各部分所占比重的平均值为:片头片尾0.92%,背景短片段落43.39%,演播室访谈段落55.79%。节目组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不断改版,引入了更多外拍镜头,摆脱了演播室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从而让节目表现更加灵活,使观众可以在同样时间内接收到更为丰富的信息。

3 心理类访谈节目运用跌宕起伏故事化表达,增添了节目可视性

节目的六大基本元素有出镜人、同期声、解说词、画面、音乐音响和字幕图形图表;其次是节目的名称或标题、节目的结构布局和流程、节目的节奏、节目的时间长度等。这些要素共同影响了节目的可视性,本文将主要从出镜人、节目的故事化表达、节目节奏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1各负其责的出镜人

首先是主持人,目前许多电视节目都在宣传打造自己的明星主持,节目与主持人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也成为凸显节目可视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心理访谈》的两位主持人阿果和张小琴虽然没有达到娱乐节目主持人那样的明星效果,但二位在长期主持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积累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专家的配合默契,成为节目成功的重要元素。其次是心理学专家:《心理访谈》邀请的心理学专家都是业界资深人士,而且拥有自己的特点,像李子勋比较儒雅谦和,雷鸣比较诙谐幽默。这些风格不同的专家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需求。第三是当事人,节目的选题来源于当事人的真实故事,他们拥有与受众相似的问题与经历,反映了大众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事人的情绪变化也十分具有感染性,增加了节目张力。

3.2节目的故事化表达

要提高节目的可视性,故事化表达手段尤为重要,按部就班的平铺直叙无法抓住观众,只有持久的故事性和跌宕起伏的悬念冲突才可以让观众坚持看下去。节目采用演播室与小片相结合的形式,各占20分钟。开场的片花主要介绍本期节目的话题,向观众简要交待当事人的背景、故事,引起悬念,让受众可以保持持久的关注度。短片一般会以当事人的视频图片资料、外景镜头,相关人士采访或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在尊重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原始素材都按照故事化要求做了大量剪接,弥补了演播室中单一的叙述模式。如在《宋佳是“虎妈”》这期节目中,女儿想挣脱妈妈的过度保护而失声痛哭,女儿的大声呐喊使宋佳的情绪也很激动,不断拭泪却据理力争,节目陷入激烈的冲突中,当事人情绪失控,节目无法进行,本期节目的心理学专家格桑老师分别安慰,让母女二人平静下来,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情境模拟,从而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母女二人在情景模拟后换位思考拥抱在一起,化解了冲突。这种矛盾设置不仅体现了节目的故事化表达,也带动了受众情绪,使她们进入情境站在当事人角度看问题,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3.3视角冲击的节目节奏

画面节奏一般根据短片的整体基调变化而变化,比较抒情的部分一般长镜头和空镜头较多,体现矛盾冲突的部分画面切换速度较快,画面节奏范围在6.2画/min到11.73画/min之间;解说词节奏以短片解说词的信息量较大,平均速度在120字/min;镜头节奏表现为:一半以上的镜头为全景和特写,外拍采访时一般使用近景,采访时间比较长时会插入一些特写或当事人在现场观看短片的反应镜头。

电视节目一方面要服务受众,引发社会关注,体现良好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追求可视性,引起共鸣,增强视觉冲击力,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1]李欣.从《心理访谈》看心理类栏目的价值取向[J].电视研究,2008(7).

[2]苗阳.CCTV12《心理访谈》栏目传播策略探析[J].湖南大众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可视性演播室心理咨询
新闻演播室灯光及布光技巧探析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博科:开放式可视性架构提升运营商流量洞察力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