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透视
2015-02-26孔兵
孔 兵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透视
孔 兵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广电业跨区域合作逻辑、广电品牌构建、广电业人才兴业战略、广电业的公益性发展和广电产业发展思维,呈现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现状,为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转型提供思路和建议。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转型;新媒体
1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从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至今,广播电视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了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广播事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抗日战争爆发后广播事业受到了摧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于1940年创始于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广播事业也重新翻开了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可大致分为初创期(1949-1966)、文革停滞期(1966-1976)、恢复期(1976-至今)3个阶段。而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是在全国广播电视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般认为,从1978年之后,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发展。这一时期的电视事业迅速壮大,电视节目的类型逐步趋于多元化、节目类型增加,形式也不断革新。1983年3月31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该方针的出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大大加速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真正的大发展也正是开始于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后,而2000年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更是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广电业的建设。
根据国务院2000年10月颁布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列入“西部地区”的地区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共12个省市区。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总体特点是经济基础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薄弱,自然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贫困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而且大部分省区是多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等,这些就是西部地区的基本特征[1]。
为了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全面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务院于2000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同年3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办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地区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作为上层建筑的广播电视,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限制,所以,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普遍存在基础较弱、投资不足、技术设备不够精良、人才培养及储备不够理想、节目不够丰富、创收乏力等特征[2]。此时西部地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迫切需要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随着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在西部地区大开发系列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2000年10月25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四川大学共建的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西部地区广播电视高级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该中心的成立和论坛的召开对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2002年5月12日,以宣传西部地区、服务于西部地区大开发为目的的中央电视台西部地区频道(2004年12月28日该频道被社会与法频道取代)开播,其目的是“让世界了解西部地区,让西部地区认识世界”。这些大胆的尝试代表着在西部地区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的努力发展与进步。正如四川大学欧阳宏声教授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说的:“西部地区丰厚的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资源和往日的文明需要用现代文明阐释,需要用现代化观念和传播手段去创造一种新的文明。随着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如何改善东、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促进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综合实力,以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保护国家的传播利益,成了广播电视界特别是西部地区省区广播电视界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3]
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给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该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广播电视事业也不例外。例如,重庆电视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本土化节目,如《生活麻辣烫》《雾都夜话》《冷暖人生》等节目的收视率、知名度、观众好评率都很令人惊喜。重庆电视台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把一个地市级台改造成了一个省级大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的《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可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经营性资产可以上市等改革的方向,这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改革深化的标志。2003年1月,中央提出了三个“一切”的文化发展思路;7月,国务院又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方案。2007年党的十七大继续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为广电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广电传媒集团经过市场经济的磨合和淘沙,不仅是舆论导向的主力军,而且在转型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机制,革除弊端,兼营其他相关产业,并开始与资本市场结合,实力不断增强[4]。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21世纪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迫在眉睫,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若是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新媒体、抓住时代命脉、实现华丽转型,今后的发展将面临极大困难。
2 西部地区广电业的作用
广播电视产业具有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和经营信息的功能等。首先,广播电视产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的宣传功能;其次,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还有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推进国家民主和法治进程,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监督功能;在传播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广播电视还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除了具备广播电视产业的一般性功能外,还具有更多地域性特色作用。
2.1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51个居住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发展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业时创作的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纪录片,不仅将西部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展示给国内外的受众,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了解西部地区,增大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知名度,更好地保存了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质量的精品西部地区纪录片展示了西部地区的“异常美”与“平常美”,有效填补了国内外影视市场的空白,而且这也是对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经济开发的号召的响应。
2.2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作用
相比中东部与沿海,西部地区具有经济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特点,还存在着大量需要开发的地方。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大众传媒,相比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广播电视的用户到达率较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收听广播、看电视也早已成为现实。从农村实际出发的西部地区有线广播的建设,如“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使地处偏远的农民也能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一些法制栏目和科普类节目更是对广大农民的衣食住行、致富生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指导农民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行养殖业生产等。
2.3促进社会和谐、形成民族共识的作用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向聚居在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利于使主流意识在传播者中深入人心。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有助于消弭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确保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
2.4增加广播电视节目多样性的作用
西部地区大开发下的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给全国的广播电视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制作了许多极具西部地区地域特色的节目,如甘肃卫视的《中国西北角》栏目和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在全国都有知名度,填补了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产业西部地区节目的空白,让更多人认识到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西部地区。
2.5传播信息、丰富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作为大众媒体的广播电视天然地具有传播信息和教育娱乐的作用。在“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的建设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已经能覆盖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地区,许多偏远地区也早已能接收到广播电视的信号,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信息受众达到率。一些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台节目和电视节目不仅寓教于乐,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是丰富了广大劳动人民与城市白领的生活,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有了更多选择。
2.6反映民情民意的作用
作为广播电视与大众沟通平台的民生新闻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一大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市民开始要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且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下的各色本土新闻栏目以其平民化、接近性和通俗化的特色受到市民的欢迎,这些民生新闻能及时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问题,以小见大,并且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敦促有关部门早日解决问题,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7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广播电视产业除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有其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广播电视产业也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制作精良的电台、电视台节目不仅能有效宣传西部地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还能创造社会财富,对文化时尚、潮流走向都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新媒体的崛起与飞速发展打破了全国传统媒体的格局,也给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相信在未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中,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能不断挖掘出自身的更多价值与功效,为社会稳定向前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3 西部地区广电业的成就及问题
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但经济落后、广告资源贫乏的西部地区进行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既有无限潜力与发展前景,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同时一些问题也亟需解决。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四川电视台、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等众多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平台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模,开始了平稳的发展;在打造自己的特色栏目与品牌定位上,他们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制作的许多纪录片和电视剧也获得了不少奖项,在全国都有较大知名度。如陕西广播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陕北启示录》等,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保卫延安》《大秦帝国》等,在业内外颇受好评。再如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培育了《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天天630》等一批收听收视率较高的品牌栏目,制作了《邓小平在重庆》《今夜无人入睡》《一双绣花鞋》等一批优秀电视剧,《移民县长》《移民乡官冉绍之》《半个月亮》等一批优秀广播剧。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在全国的媒体竞争力和观众美誉度上都颇具实力和良好口碑。
当然,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因其先天的不足,截至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3.1品牌定位不够明确,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中东部地区的许多广播电视台,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因为起步晚、发展缓慢,在寻找市场空白定位方面难度较大,定位后也极易受到市场和政策的影响,难以坚持自己的定位。此处广播电视台的品牌定位可以参照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快乐中国”核心定位。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定位可以从地域民族特色出发,集中力量打造自己标志化的品牌。
3.2创新意识和力度不够,难以打造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
广播电视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一场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如何在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中占取更大份额是一个挑战。而抢占受众注意力的最好方法自然是打造出知名品牌栏目。
“在节目的定位上,西部地区决不能效仿中央台和东部一些大台,而是要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来,这样节目才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那种一味地追求大而全、铺摊子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应该集中力量,尽心打造‘土特产’,搞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来,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3.3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一支坚强的学习型团队
广播电视产业要想成功,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十分重要,而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出色,对人才的把握不到位,也难以推出具有自己风格特色和影响力、号召力的主持人,长此以往将导致人才的埋没和流失。此外,西部地区广电业缺少一支自己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广播电视队伍,没有一只不断学习进步的好队伍,西部地区广电业也将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和广电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广电业的长足发展更渴求优秀的人才和团队。
此外,西部地区广电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产业链结构单一、短小,频道资源利用率差、资源浪费严重,发展后劲弱、竞争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虽有先天地理环境和经济制约因素使然,但更多的也是人力作用不足的后果。
从现实来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业先天积贫积弱,其发展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但从辩证的眼光来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业可以吸取前行者的经验教训,少走许多弯路,将精力放到真正需要着力的方面,从而大大加快发展进程。另外,从全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局势看,东中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雄厚,其节目、经营、人才和资本等溢出资源需要扩张消化,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正好成为最理想的承载地[2]。虚心学习、积极引进、努力创新和合作发展,在今后可以成为西部地区广电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陈积银,张壁瑕.新媒体时代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以甘肃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6).
[2]王韧.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的路径及目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
[3]蔡尚伟,周婧.探索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明天——访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负责人欧阳宏生教授[J].当代电视,2002(1).
[4]王春莉.三十年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概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