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的走向

2015-02-26卢占恒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频道选题

卢占恒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的走向

卢占恒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对于省级地方电视台尤其是都市台,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面临着上压下挤的生存状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购买高品质电视剧或者制作综艺大片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因此,绝大多数地方城市台都立足于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以接近地气的方式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但随着观众对大剧大片的追捧,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内耗和手机客户端的移动媒体的崛起,曾经占据电视半壁江山的民生节目发展日趋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民生新闻节目该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为其发展走向找到出路,让民生新闻这一重要的电视内容依旧能够焕发光彩。

民生新闻;选题;新媒体

民生新闻自诞生那日起,就成为各大频道,尤其是地面频道的收视支柱。这几年,电视节目已经进入“综艺大片”时代,各大卫视竞相投入巨资引进新模式,推出新节目,制造大量社会话题,吸引观众眼球。当前,这些做法已成为强势媒体树立行业媒体品牌的杀手锏。

与之相反,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的民生新闻面临着强势综艺节目和众多神剧、狗血剧的上挤下压,往往在同时段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再加上互联网的崛起,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自媒体群的扩大,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已经不再通过电视看新闻,民生新闻栏目似乎已经过了辉煌期。

同时,民生新闻自身的竞争环境也很恶劣,一个电视台几个频道开办多档民生栏目已经成为常态,同质化、内耗现象严重。试想,一个地方区域每天发生的重大民生新闻能够多少呢,值得报道的民生新闻又有多少?可以说,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各地电视民生新闻遇到的共同窘境。在新闻资源急剧短缺的情况下,造成大量新闻资源的重复或浪费;同时,抢资源、抢消息成为各个频道各个栏目的日常生活状态。而对于电视媒体传统的采编播及传输手段来说,再抢也抢不过网络,再快也快不过手机。

对于一些地面频道尤其是以新闻为主打的都市频道或城市频道来说,因资金有限,不能像卫视那样砸重金制作综艺大片,民生节目依然是其立足之根本。但是要想让民生节目具备持续竞争力,与众多强势综艺节目一争短长,从内容和形式上就需要不断改进,使之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大众的生活需求相契合。

1 在选题上要严格把关,以内容保证品味

选题是任何新闻节目采访流程中的第一步。一般情况下,各节目在开办之初都能根据节目风格定位,来策划确定选题,但在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往往因为缺内容、缺策划、缺把关或收视率等原因,选题就会跑偏,小则脱离节目定位,大则走向低级趣味,最终沦落为“三俗”信息汇集地。新闻节目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它应当像世界各种知名商品一样,坚持品质,保持品牌,让观众收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节目的品位。

在报道任何一个选题时,作为记者和节目制片人应当多自问几个问题:这个选题符合节目定位吗,这个报道会给百姓带来帮助吗,这个新闻播出后会产生多大社会效应,是正面的还是消极的,这个事件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呢,这个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吗?新闻选题尤其是民生新闻的选题不但要追求有情,有趣,有料,更要追求有用、有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所帮助。

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开播16年来始终稳居黑龙江省新闻节目第一位,始终高居同时段收视第一位,主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坚持节目内容的品质,保持节目的品味,不断累积节目的品牌效应。在报道中,始终坚持准确、科学、依法和建设性地舆论监督,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眼球效应,避免“一地鸡毛”式的琐碎批评,注重微观切入、宏观视角、大气建设、权威引领。能够积极转换媒体角色和监督方式,充分实现媒体与监管部门的联动,强化合力,注重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使媒体成为政府的好助手、好参谋,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2 拓展公共服务,以公益态度转变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成立之初,是以其贴近性的内容,通俗化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解决个人实际问题及犀利、简单的监督方式,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发展壮大。但走到今天,当初的形式和内容非但不是发展进步的要素,反而成为制约民生新闻的瓶颈。因此,民生新闻要想进一步拓展空间,必须要努力向公共民生转变,向国计民生靠拢,必须要做到生活小切入,视角大民生,将新闻做厚、做广。在实际操作中,尽量避免个体维权式的舆论监督报道,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层面提得更高,使受众有更大的认同感。

这类报道一定是关于大众民生的范畴。如食品安全、住房、楼市、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同时,要注重新闻的厚度、深度,能够做到以点带面,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例如,从2013年起,都市频道《新闻夜航》就尝试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调查,在报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深度报道《舌尖上的安全》《城市上空的神秘电波》《绿剑行动第二季》就是与黑龙江省工商局、疾控部门合作、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处以及省市环保部门进行了非常深入地合作,保证了新闻报道既有影响力又有解决力,使这些新闻报道既能获得政府认可,又能得到百姓赞誉,同时也树立了节目品牌。

另外,从2013年起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策划推出的大型专题报道《走读黑龙江》,连续3年以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为主要报道方向,抓住并围绕六个“第一”做文章,即绿色食品产量全国第一,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全国第一,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国第一,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全国第一,绿色食品市场网络数量全国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全国第一。重点在成果展示和对未来期许,传递美丽富饶的黑龙江省不仅是全国“大粮仓”,也是全国最安全的“大粮仓”,更是全国最大的绿色“大厨房”。

这种主题报道真正地为黑龙江省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舆论引导力的支持,让观众在这种正能量的报道中感受到家园的美好,充分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树立了大台风范。

3 满足当代受众需求,充分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全民都当记者”,新闻来源不再是单一渠道,传播途径更加迅速,分享方式更加新颖、灵活。新闻资源已经由自采、协作体,扩展到微信、微博、论坛等。因此,民生新闻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做好本土化解读,不断提高记者的发掘能力、链接能力和整合能力。

10年前,考核记者的是报道能力、反应能力、文字能力,而今天,记者则又需要过硬的整合能力。任何一家新闻单位只靠自身来获取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学会融合、整合,没有独家内容,只有独家视角、独家观点。此外,需要从单一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自身搁置在一个更大的信息坐标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宏观视野,做大信息、大整合的系统思维来制作自己的内容,服务受众。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新闻脱口秀节目《天下夜航》及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渔晒网》可以说是信息整合成功的案例。内容定位新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保持着格调,将新闻制作由“速度”向“态度”转变,由“内容为王”向“解读为王,整合为王”转变,让观众打开电视来上网。这给很多不上网的中老年观众提供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的渠道,给爱上网的年轻观众提供了深入解读网络信息的平台。

4 代百姓立言,从信息传播向观点传播拓展

自媒体时代,当观众面对新闻事件时,已经不是第一时间选择向媒体爆料,而是拿起手机,拍下画面,之后撰写文字,上传微博或微信。虽然信息海量,渠道多样,获得及时,但是观点缺乏。这就需要电视发挥主流媒体功能,去粗取精,为观众指点迷津。因此,央视的《新闻周刊》《新闻1+1》这种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就引进优秀新闻评论员,帮助观众梳理海量信息,解读热点新闻,把脉焦点事件,以有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新闻评论,提高频道的舆论引导力。

通过梳理这些高端评论类节目,可发现其在制作中,要严格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在广泛关注的新闻当中,寻求新的表达、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让人温暖、被人赞同、产生共鸣,同时寻找常识、普及常识、捍卫常识。

二是评述“二八开”。“二”是点评,“八”是叙述。如果全是观点,人们就没法看了,因为这是电视,电视要有电视的特点,电视要有电视的元素。报纸评论如果看着晦涩,读者可以拿着看半个小时,可以重复阅读,但电视不行。没有电视的故事性、画面感、现场感衬托的评论,观众可能跟不上节目思路,换台“另寻所爱”了。

三是力求在新闻发生之后,将对新闻的看法、新闻的相关背景及对背景的分析,对新闻的分析和点评等等组合在一起,再进行新闻述评。简而言之,就是针对新闻事实,进行相关的分析、点评和提供看法。这其中,素材整合很重要,不同的整合手法,会给人截然相反的感受。另外,对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决定节目是否有向心力。

5 符合受众接受心理,开发新的播报语态

形式既是内容的呈现方式,又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在传播上则要先于信息被观众所接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形式上的好与坏会第一时间影响受众的关注和心理。山东齐鲁电视台《小么哥》在播报语态这一重要的传播形式就有别于传统的播报方式,以特色方言和评书式表达成为除信息外,第二个吸引观众的兴趣点。辽宁电视台的《看天下》则让观众在主持人的嬉笑怒骂中,获得信息、感受快乐。

新闻的权威不是冰冷生硬的,有意义的新闻要做到有意思的表达,《新闻夜航》开办的《生活试验田》板块,以有料、有趣、有用作为选题标准,它将新闻的热度、调查的深度、表达的生动性和服务性有机的融为一体。此外,《新闻夜航》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实现在线虚拟植入和动画包装的常态化运作,进一步丰富了屏幕呈现效果和节目样态。

另外,民生新闻节目的线下配套宣传活动也要改变方式,要贴近地气、融入生活。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午间播报》的“社区大主播”,让百姓尝试新闻播报员,观众参与热情高涨,电视呈现效果既真实又风趣;在相关节点,利用节目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岁月里最美的妈妈”“岁月里的最炫老爸”等活动,通过观众向微信平台发送母亲、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唤起人们对逝去时光的美好回忆,这种亲民式的互动活动,抛弃了以往电视台靠奖品、“现场办公”来诱惑观众的做法,而是从情感深处和百姓贴心沟通,增加了节目的人情味。

在综艺大片扎推电视屏幕时,无需为民生新闻节目唱衰,只要我们坚持品质,追求改变,有情怀,有担当,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会不断地延长下去。

卢占恒(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主任编辑。自2000年7月起,一直从事新闻记者编辑工作,多次获得省级新闻奖。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频道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技术与创新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寒假快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