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智进化到心智生成——瓦雷拉的心智生成观及其对具身认知的启示

2015-02-26刘志斌高申春

心理学探新 2015年6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心智耦合

刘志斌 高申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 130012)



从心智进化到心智生成
——瓦雷拉的心智生成观及其对具身认知的启示

刘志斌高申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 130012)

摘要:瓦雷拉的心智生成观突破了心智进化观的局限。首先,心智的生成不是发生在外部环境之中,而是发生在有机体的主观世界之中。其次,心智选择的对象不是有机体的生物学特征,而是物体相对于有机体所获得的意义。再者,心智的生成不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世界)中的任何一方来主导,而是根植于二者共同演化的历史。最后,有机体不应被看作一种纯粹的生物结构,而必须同时被理解为一种经验结构。心智生成观不仅启发具身认知以现象学的态度来理解世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且启示它既重视身体对心智和文化的塑造作用,也重视心智和文化对身体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瓦雷拉;心智;生成;耦合;具身认知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9世纪中叶建立的生物进化论,不仅在生物学的水平上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人类作为物种如何进化而来的科学解释,而且还广泛渗透到诸如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以人类心智为对象的学术领域。但是,关于生物进化论是否能够同样有效地应用到人类心智的领域,却一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怀疑论批判的声音。通过历史追踪的考察,我们得以洞察将生物进化论直接运用到人类心智领域的荒谬性:通过阐明“心理进化”所符合的它自己的逻辑,揭示生物进化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本质,并将这个本质概念化为“机体进化的逻辑”,进而阐明将生物进化论应用于人类心智的领域是人类思维的一次“逻辑的僭越”(高申春,2011)。

下面借用上述概念框架,在区分了两种心理进化的逻辑的基础上,对瓦雷拉(Varela)的具身心智(embodied mind)理论中蕴含着的对心智的理解加以说明,并指出它对具身认知的启示。

1心智生成观的背景

直接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到人类心智领域而揭示出来的心智规律可以简单地称为心智进化观,它试图用机体进化的逻辑说明和取消心理进化的逻辑,因而不能真正揭示出人类心智的本质;同时瓦雷拉的具身心智理论揭示出来的心智规律可以称为心智生成观,它摆脱了生物进化论的限制,单独对人类心智本身所遵循的规律加以说明,包含着理解人类心智本质的有益线索。

心智进化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学理论,它隐含着两个至关重要的观点。第一,自然选择的标准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在这里是一个客观给定的场所,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动物和人类来说,以及对于无论是人类的身体还是心智来说,环境都是无差别地作为它们共同存在于其中的客观场所,而有机体却被视为环境的一个因素(高申春,2009)。第二,自然选择的对象是有机体的生物学特征:心智活动可以从有机体的身体结构本身得到说明,心智现象在本质上不过是生物现象,是有机体在环境中进化的产物。

显然,破除上述心智进化观的关键是对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身体与心智的关系的理解。某些重要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在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中出现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为背景的认知科学中出现一股向身体回归的思想倾向。这一思想倾向的早期代表有Gibson的知觉生态学理论,他强调有机体在主动获取环境信息的过程中知觉与行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点构成瓦雷拉等人感知-行动循环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Gibson,1979);另外一个有益的思想来源是Lakoff(1987)和Johnson(1987)的具身认知理论,他们都强调身体以及环境作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认知过程的构成成分,而不是影响因素,这对瓦雷拉等人感觉运动结构的概念有所助益。此外,梅洛-庞蒂(2005)的现象学思想,尤其是他对环境与世界的不同理解,他对行为与身体的创造性阐述,以及他对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规定的关系的表达,则构成了瓦雷拉等人感知-行动循环与“具身”思路的哲学基础。而且,瓦雷拉和马图拉纳(Maturana)早期还吸收了自组织系统的某些思想,创立了生命的自创生理论,用来解释心智从身体中的涌现(Maturana & Varela,1987)。

2有机体与环境(世界)的耦合

2.1人类心智的进化之所

以上述思想为背景,瓦雷拉认为心智不能被放置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中加以理解,而应该在与一个开放的世界的关系中加以把握。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即对环境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并进而分别塑造了两种关于心智的不同理解方式。

瓦雷拉在自创生理论中明确指出:“两种环境的重要的区分,即生命系统作为观察者去观察的环境和就系统自身而言的环境的区分,前者没有涉及自治的统一体(autonomous unity),今后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环境;后者却在相同的运动中涉及到了系统产生的同一性(identity),并且只有在这种相互约束中才能够存在,今后我们可以称之为系统的世界(Varela,1991)。”环境与世界的区分对于理解心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无论是现象学对客观世界的悬置,还是瓦雷拉的过程还原,都是想要将对心智的理解推进到一个新的维度,以区别于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维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阐明心智自身所遵循的那种逻辑。

如此区分了环境与世界之后,瓦雷拉在论述自治的统一体中指出了环境与世界所具有的不同内涵:“要想确定这个统一体,就需要在相同的运动中确定这个统一体的‘身外之物(the inside)’,换言之,即它的周围环境。类似地考察表明这种‘身外之物(the exterior)’却只能置于其‘身内’去理解:这种自创生的统一体提供了这样一种视域,透过这种视域,‘身外之物’不再与物理环境相同,它在我们作为观察者时方向我们显现,而物理的和化学的法则完全缺乏了这种视域的洞察(Varela,1991)。”这里蕴含着两个论点。第一,有机体必须既身处环境之中,同时又必须在与环境的耦合中保持自身作为一个与环境相分离的实在,这个论点的关键在于系统的同一性。第二,“身外之物”只能置于其“身内”去理解。如果将这句话加上主语就变成了这样:环境作为“身外之物”只能置于有机体的“身内”去理解。这意味着,有机体与环境的对话可能不是直接发生在外部环境之中,而是发生在有机体的身内世界。如此一来,心智将摆脱客观环境的限制,不再被动地由环境选择,而是主动地在一个世界之中生成。第一个论点是瓦雷拉解决同一性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尝试,不是即将考察的重点。下面延循第二个论点的思路,阐明将“身外之物”置于其“身内”去理解的那种独特的视域。

2.2意义的凸显

用瓦雷拉的话说,他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时常穿梭于“身外”和“身内”两个领域,“刚刚还正在使用和操作物理化学的原则和属性,转眼间就诉诸生命系统的解释和意义(Varela,1991)。”在瓦雷拉看来,这两个领域只能通过同一性联系起来,他反对将属性、意义等还原到客观世界,属性既不是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当然,也不是人类心智主观赋予的。他说,“属性……并不能在物理世界本身那里找到。最重要的属性在于环境对动物的给予……给予性是世界的显著的生态特征(瓦雷拉,汤普森,罗施,2010)。”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给予性不正是环境对动物的给予吗?这种给予性不正说明了我们的神经系统符合于某种绝对的自然法则吗?其实不然,这种给予不存在给予的主体和客体,用Lewontin(1983)的话说,“我们必须问一问,在自然法则的普遍约束之内,生物体是如何构建环境的,而这个环境又是生物体进一步演化以及自然重构为新的环境的条件。”换言之,属性的东西是有机体与环境共同演化过程中的产物而非被环境给予的或者预先就存在某处的。

在考察意义的生成时,瓦雷拉曾以细菌细胞作为人与动物共同的论据。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蔗糖溶液中能够感知到环境中糖的浓度并调整自身游动的方式以获取糖分。他指出细菌的这种运动,“可以方便的使用如下术语进行分析:蔗糖对细胞膜的局部渗透效应,介质粘度,鞭毛摆动的流体力学,诸如此类。然而,另一方面,具有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和鞭毛摆动还可以依据细菌的整体行为进行如下分析:作为觅食行为,它们的意义只有从细菌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和视域中方能把握到。我们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如果细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浓度梯度和流体动力学属性的所有相互关系都变成了化学规则,但是却缺少了特殊的意义(Varela,1997)。”Thompson(2004)就这种特殊的意义给出了说明,“蔗糖作为营养物质并不是其分子结构的内在属性;而是成为了与细菌的新陈代谢相联系的关系特征。蔗糖作为食物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瓦雷拉对细菌的考察有拟人的性质,但是他要说明的问题却仍然是有效的,即意义不是任何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而是有机体在与环境的关系中生成的。如果把细菌换成人类,这种描述非但不会显得不恰当,反而会彰显出更丰富的内涵:“好吃”不是人类的味蕾对有机分子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加工而生产出来的,“音乐的世界”也不是鼓膜的物理震动和神经的化学传递就能通达的。正是通过意义,人类不再被动地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而是能够主动地构建一个世界,并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生活。这里隐含着心智生成观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即选择的对象不是有机体的生物学特征,而是物体相对于有机体所获得的意义。

瓦雷拉虽然认为心智是在世界中生成的,但是这个世界却并不是一个凭空生长在虚无之处的主观场所,而是根植于有机体与环境(世界)的耦合历史之中。

2.3耦合

心智进化观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主张有机体与环境是一种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虽然这种观点也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却把环境置于适应的主体地位,从而弱化了、甚至是取消了人类的主观性。瓦雷拉提出“身外之物”置于其“身内”去理解,重新将人类的主观性放回到心智的历史过程中。但是,这种放回不是要让“身内”取代环境的主导地位,因为身内并不决定意义,它仅仅提供一种视域,透过这种视域,事物才能获得它相对于有机体的独特意义。在这里,有机体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与环境处于共同演化之中,在共同演化的过程中,有机体与环境(世界)是结构耦合的。

瓦雷拉在环境与世界的双重含义上对耦合进行了区分。在有机体与环境相耦合的意义上,他说,“空间中的身体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是事物邂逅的宏观物理的自然属性——感觉传递,肌肉的力量和性能,光和辐射,等等——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Varela,1997)。”在上述第一种意义上的耦合之后,他立即指出,“耦合只有从系统自身视域所信奉的那种邂逅来看方是可能的……邂逅之物必须以某种方式被赋予价值——喜欢,讨厌,漠视;以某种行为方式被表现——吸引,拒绝,中立(Varela,1997)。”正是第二种意义上的耦合塑造了有机体与世界的丰富内涵。按照这种思路,环境(世界)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给予有机体不是因为环境(世界)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存在,并按照它已有的存在方式任意地给予有机体。环境(世界)与有机体是共同约束、彼此限制的。瓦雷拉用蜜蜂和花朵的比喻来说明这种耦合关系。在大自然中,花朵能够反射紫外线,而蜜蜂能够看到紫外线。那么,究竟是花朵需要蜜蜂授粉而先能反射紫外线,还是蜜蜂需要食物而先能看到紫外线呢?这种“鸡与蛋”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事实上,它们“分享了一个耦合的历史,在其中,植物特征和蜜蜂的感觉运动能力得到共同演化……正是这种耦合造成了蜜蜂的紫外线视觉和花朵的紫外线反射系数模式(瓦雷拉等,2010)。”显然,有机体与环境(世界)的耦合关系不是被某个东西从外部规定的,而是彼此历史地约束的。一旦设置一个规定的主体,无论这个有机体还是这个世界都将是无法理解的。它们在同一个过程中生成,而且一经生成便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并构成未来共同演化的前提。

3有机体作为生物结构和经验结构的同一

以上论述将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心智在这个有机体与环境(世界)的耦合历史中生成。这只是回答了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但是心智的生成问题还要回答这个有机体自身独特的结构问题,具体来说,回答人类的心智和他的身体的关系问题。瓦雷拉借用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来说明心智与身体的历史地同一的关系。

根据那种“身体”,有机体不应再被看作一种纯粹的生物结构,而必须同时被理解为一种经验结构:“我们把我们的身体既视为物理结构也视为活生生的经验的结构——简言之,既作为‘外在的’也作为‘内在的’,既作为生物学的也作为现象学的(瓦雷拉等,2010)。”这种“身体”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包含身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经验的结构,也包含身体作为认知机制的情境与背景(Varela,Thompson,& Rosch,2010)。”“身体”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具身性”,心智的生成正是以这种具身性为背景,共同取决于身体的生物结构和经验结构。

就其生物结构而言,瓦雷拉和汤普森(Thompson)在对视觉系统的研究中,指出三色视觉系统形成的色域(chromatic domain),例如人类的色域,与那种四色视觉系统形成的色域在本质上是不可通约的,人们不可能完全勾勒出那样一种色域的颜色经验(Varela & Thompson,1990)。就其经验结构而言,瓦雷拉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颜色经验的差异进行了再解释,主张这种经验上的差异不是生物进化的自然产物,而是他们在漫长的文化历史和生物历史过程中不断塑造出来的一种经验上的差异。而瓦雷拉对一个因事故而导致色盲的病例分析则更加清晰地向我们呈现了生物结构与经验结构的同一(瓦雷拉等,2010)。他认为,我们并不是孤立地感知到颜色、大小、形状、质地等物体的属性。当我们感知到物体的颜色时,那必然同时意味着是那样一种大小、那样一种形状、那样一种质地的物体的颜色;个体一旦失去了颜色知觉,亦将同时失去拥有颜色知觉时对世界的整体的把握,或者说失去了理解世界的一种视域。在这里,颜色不再是一种物理属性或者生物属性,而是摆脱了上述规则的限制,在一个各种经验交织的开放世界中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

瓦雷拉使用“具身行动(embodied action)”来说明这种生物视域与经验视域的交织和转换。使用“具身”,他意在强调经验来自具有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而这些能力自身内含在(embedded)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中;使用“行动”,他意在强调感知与行动在认知过程中的循环约束(瓦雷拉等,2010)。这也正是他们所倡导的“生成”进路。按照这种观点:行动决定了有机体感知的环境,而感知是有机体感觉运动结构的能力,感觉运动结构不同,感知也不相同。其中,感觉运动结构内含在一个与环境相耦合的操作闭环中。虽然环境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操作闭环本身作为一个结构耦合的自治系统,使得有机体能够自创生地连续进行自我生产(有机体的感觉运动能力、经验形式以及心智都是通过它的活动模式涌现出来)。而这种自生产过程又依赖于有机体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它们共同塑造了有机体的具身性,从而使有机体能够“以拥有一个世界的方式”使环境在与之相耦合的操作闭环的活动中显现为自己的经验世界,同时生成的还有有机体的心智。而心智的生成又会使得行动被感知地引导。如此循环往复。

综上所述,心智和世界不是表征与被表征的关系,它们在感知-行动的循环中同时生成。心智的生成根植于有机体与环境(世界)结构耦合的历史,而这个有机体必须被理解为有机体基于自创生机制的感知-行动循环实现的它的生物结构和经验结构的同一,正是身体的这种具身性使得有机体在与环境耦合时涌现(emergence)出了意义丰富的心智和世界。

4心智生成观对具身认知的启示

将心智生成观应用到认知领域,启示了一种新的认知思路:生成认知。Thompson(2001)也称之为彻底的具身性(radical embodiment)。它是具身认知思潮下的一条最具开放性的进路,为理解人类认知和心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方向。特别是,Thompson(2013)在瓦雷拉病逝之后对他们之前思想的现象学修正,以及对Damasio(1999)关于意识的神经科学的开创性解释的关注,等等,都为具身认知提供了更多契机:

第一,主流的具身认知仍然没有摆脱客观主义的立场,将环境理解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客观存在。生成认知对客观环境的消解为具身认知的客观主义立场提供了反思空间:即人们应该以一种现象学的态度来思考人类对环境的认知,而不是诉诸于寻找一种能够解释如何从客观世界通达主观世界的方法。一旦我们转变了态度,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间的罅隙便自然而然的消失在世界本身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可以使用物理的、生物的、哲学的、动力学的等各种方法来思考人类如何实现对世界本身的认知。这种转变极为微妙,却极为重要。

第二,具身认知主要是在批判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将身体与环境作为认知系统的构成成分(Shapiro,2014),强调身体对心智与文化的塑造作用。生成认知对身体与心智的具身性解读,有利于具身认知突破那个承载着越来越多认知功能的身体,转而将心智与文化对身体的塑造作用也纳入到理解人类认知的视野。

参考文献

高申春.(2009).心灵的适应——机能的适应.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高申春.(2011).心理进化的逻辑与达尔文的心理学陷阱.西北师大学报,48(3),81-86.

梅洛-庞蒂,M.(2005).行为的结构(杨大春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瓦雷拉,F.J.,汤普森,E.T.,& 罗施,E.(2010).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李恒威,李恒熙,王球,于霞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Damasio,A.R.(2000).Thefeelingofwhathappens:Body,emotionandthemakingofconsciousness.Random House.

Gibson,J.J.(1979).Theecologicalapproachtovisualpercep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Johnson,M.(1987).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imagination,reason,andmean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wontin,R.(1983).The organism a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volution.Scientia,118,63-82.

Maturana,H.,& Varela,F.J.(1987).Thetreeofknowledge:Thebiologicalrootsofhumanunderstanding.Boston:New Science Library.

Shapiro,L.(2010).Embodiedcognition.London:Routledge.

Thompson,E.(2001).Radical embodiment:neural dynamics and consciousness.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5,418-425.

Thompson,E.(2004).Life and mind:From autopoiesis to neurophenomenology.A Tribute to Francisco Varela.PhenomenologyandtheCognitiveSciences,3(4),381-398.

Thompson,E.(2007).Mindinlife:biology,phenomenology,andthesciencesofmi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arela,F.J.(1991).Organism:A meshwork of selfless selves.Boston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129,79-107.

Varela,F.J.(1997).Patterns of life:Intertwining identity and cognition.BrainandCognition,34,72-87.

Varela,F.J.,& Thompson,E.(1990).Color vision:A case study in the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RevuedeSynthèse,111,129-138.

Varela,F.J.,Thompson,E.,& Rosch,E.(1991).Theembodiedmind:Cognitivescienceandhumanexperience.Cambridge,MA:MIT Press.

From Evolution of Mind to Enaction of Mind

——Varela’s Enactive Mind and Its Revelation to Embodied Cognition

Liu ZhibinGao Shench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et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Varela’s enactive mind break through the confinement of evaluated mind.Firstly,the enaction of mind takes place within the subjective world of organism rather tha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Secondly,the object selected by mind is the meaning that emerg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 and matter instead of the biological feature of organism.Next,the enaction of mind,which is dominated by neither organism nor environment(world),roots in the mutu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m.Finally,organism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some sort of empirical structure,but not pure biological structure.Enactive mind not only inspires embodied cognition to comprehend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cognition about it by the attitude of phenomenology,but also benefits embodied cognition to centralize on the effect of mind and culture on body,not just the effect of body on mind and culture.

Key words:Varela;mind;enaction;coupling;embodied 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6-0488-05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心智耦合
起始课要下得去的功夫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