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2006~2013年)
2015-02-18张迪
张 迪
(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青岛 266100)
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2006~2013年)
张迪
(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青岛 266100)
摘要:该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分析2006~2013年间29970名大学新生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上的得分,考察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年代变化趋势。结果: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的抑郁问题逐年改善,因子均值下降2%;但强迫问题逐年增加,因子均值增加1%。农村生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代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生源地;CCSMHS;心理健康;大学新生;变迁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全面建设时期。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杨国枢,2013)。在此背景下,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是否有改变,这成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城镇生源大学新生(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王国立,安静慧,2009;熊燕,邓云龙,2010);姚锦和王军(2013)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毛良斌和郑全全(2005)认为研究结论的矛盾可以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来解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研究当中发现存在显著的“年代效应”现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城镇生源大学生随年代的变化量略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陈顺德,陈春玉,2011;辛自强,张梅,2012)。国外研究者通过横断历史的元分析(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对“年代效应”进行解释(Twenge,1997,2014;Twenge & Foster,2010)。国内研究者借鉴这一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稳定(廖友国,2013;辛自强,张梅,2012),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程度明显增加(张立营,2013)。现有研究缺少对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具体分析;且研究工具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熊燕、彭萍和彭瑜(2009)认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比症状自评量表(SCL-90)更适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研究采用CCSMHS对2006~2013年大学新生进行施测,通过元分析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和变迁趋势,希望为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具体的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者在2006~2013年分别抽取山东某高校2006~2013级新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间均在每年新生入学后2个月前后,军训结束后进行。8年来,共回收有效问卷29970份,按生源地将大学新生分为城镇生源大学新生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表1),生源地信息缺失39份,占1.31%。
表1 2006~2013级大学新生基本信息
1.2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由教育部组织编制,适用于中国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2005)。问卷共104个条目,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采用5点记分,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1.3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t检验。通过普通元分析的思路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思路来计算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平均分的差异和随年代变迁的特点。
1.3.1普通元分析
(公式1)
其中wi为权重系数,公式为:wi=2(n1i+n2i)/(8+d2)(公式2),效果量d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3)
(公式4)
对平均效果量的统计学意义的检验可以通过平均效果量的置信区间进行说明。95%的CI与α=0.05的假设检验等价,在数值变量的计算中,如果95%的CI包括了0则等价于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若95%的CI不包含0(均大于0或均小于0)则等价于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1.3.2横断历史的元分析
“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是由美国心理学家Twenge从1997年开始使用。这是采用横断研究“设计”对大跨度时间、时代或历史发展有关的差异或变异进行元分析研究的方法。该方法侧重定量考察导致“年代效应”的各种社会变迁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辛自强,池丽萍,2008)。国内学者从2009年左右开始使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年代心理量进行研究(辛自强,张梅,2009,2012;辛自强,辛素飞,张梅,2011)。
在计算方法上,横断历史研究分析的重点不是效果量d,而是不同年代心理量的均值M的变化趋势。这主要通过效果量d或者解释率r2来衡量,两者的公式如下:
(公式5)
(公式6)
研究的平均标准差通过将所有研究的标准差求平均而得,这种采用个体层面变量的计算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生态谬误(辛自强,张梅,2009)。
2研究结果
2.1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8年间,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等8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城镇生源大学新生表现优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在社交攻击因子上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偏执与躯体化因子上,部分年份的农村生源大学新生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在冲动因子上,部分年份城镇生源大学新生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具体结果见表2、3。
表2 2006~2009级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续表2
因子2006级M±SDt2007级M±SDt2008级M±SDt2009级M±SDt社交攻击48.53±9.0348.92±8.90-1.2747.18±8.8047.71±8.38-1.8347.15±8.7947.35±8.28-0.6946.27±8.3946.15±8.320.45性心理障碍48.02±8.7150.07±9.45-6.55***46.92±7.9148.74±9.13-6.33***46.83±7.8748.84±8.88-7.16***46.24±7.6647.70±7.86-5.65***偏执48.33±9.0749.37±9.02-3.33**46.89±8.5947.91±8.87-3.53***46.94±8.5847.46±8.67-1.8345.92±8.3945.86±7.970.21强迫46.77±9.1547.89±9.01-3.59***45.82±8.9547.33±9.19-5.04***46.33±9.1247.36±8.87-3.46**45.67±9.0246.49±9.21-2.70**依赖48.11±8.9450.33±9.49-7.01***47.10±8.6949.02±9.05-6.47***47.09±8.7749.25±9.58-7.02***45.95±8.4048.08±8.78-7.43***冲动48.51±9.2148.47±8.850.1347.92±8.9747.74±8.420.6347.83±8.9247.38±8.411.5546.96±8.4346.10±7.973.19**精神病倾向48.34±8.8749.52±8.80-3.87***47.16±8.2348.23±8.29-3.89***46.97±8.0948.24±8.42-4.64***46.38±7.9646.86±7.60-1.86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3 2010~2013级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表4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得分差异的平均效果量
2.2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随年代的变化
为考察8年来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年代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分别对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和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在CCSMHS中12个因子与年代之间的散点图进行分析,发现抑郁因子与年代的散点图呈线性下降模式,强迫因子与年代的散点图呈线性上升模式。
图1 抑郁因子与年代的散点图
图2 强迫因子与年代的散点图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的抑郁水平逐年降低,但强迫水平逐年增高;而农村生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变化(表5)。
表5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各因子均值与年代的相关
注:*p<0.05对城镇生源大学新生CCSMHS中的抑郁因子和强迫因子的变化量进行分析发现:2006年至2013年间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的抑郁因子下降了2.42分,下降了0.31个标准差,总体下降2%;强迫因子上升了1.84分,上升了0.22个标准差,总体上升1%;城镇生源大学新生抑郁因子和强迫因子的变化均属于小效应,说明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的抑郁情绪有所好转,强迫问题却逐年加重(表6)。
表6 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变化量
3讨论
3.1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持续堪忧
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薄建柱等,2009;熊燕,邓云龙,2010),研究者发现除社交攻击和冲动维度,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与城镇来源大学新生相比,2006~2013年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在12个因子中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等5个因子的平均效应值在0.23~0.32之间,说明城镇生源大学新生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持续堪忧。
我国现阶段农村正处在转型发展时期,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通过家庭、学校影响到农村生源大学新生。研究者通过新生访谈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贫困,或有留守经历,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诸多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方面(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季庆,李萍,2013)。对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而言,由于早年家庭教育的匮乏,他们常常在人际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当他们来到大学后,早年生活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感到抑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退缩的心理(罗伏生等,2009)。
3.2城镇生源大学新生抑郁症状逐年缓解
Hidaka(2014)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疾病,其患病率正逐年增加。将关注点聚焦到大学新生群体时,国内研究者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稳定(廖友国,2013;辛自强,张梅,2012),国外研究者发现2000~2010年间入学的美国大学新生报告的抑郁问题显著少于1980~1990年间入学的大学新生(Twenge,2014)。
与国外研究结论相似,2006~2013年,中国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的抑郁水平逐年降低,均值下降了2.42。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第一,全球对抑郁症的了解和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日益完善(Honyashiki et al.,2014)。这意味着身居城镇的学生如果出现抑郁症状,比农村学生更可能得到医疗机构的及时帮助与治疗。第二,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飞速,城镇化水平逐年递增。国家加大对城镇的教育经费和资源的投入。城镇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陈顺森,陈春玉,2011)。第三,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家庭经济收入稳步增加。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能够促进个体心理的积极发展,减少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发生(Bradley & Corwyn,2002)。
3.3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强迫症状日益严重
2006~2013年,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强迫症状逐年加重,因子均值上升了1.84。在DSM-ⅴ中,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从原先的焦虑障碍的一种被划归为强迫谱系障碍,意味着除了焦虑症状,强迫症的更多症状(如:认知错觉)被广泛关注(Bartz & Hollander,2006;Dettore & O’Connor,2013)。
Hidaka(2014)认为现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会逐渐削弱身处其中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社会文化的重心从内在目标(社会关系、能力)转向对外在目标(金钱、地位)的追寻,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病理学问题逐年增多(Twenge et al.,2010)。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社会文化变化。1992~2005年间社会威胁、教育状况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加重中学生的强迫症状等各项心理健康指标(辛自强,张梅,2009)。
马克思曾经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中的情感表达、父母的养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强迫症会产生重要影响(Waters & Barrett,2000)。訾非(2012)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发现:在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中,父母急切地要把孩子纳入文明的规范,让他们从“起跑线”上就跑在他人前面。这样的父母常常具有较高的智商,却缺乏情感的能力。社会家庭文化的强迫性常常导致强迫性人格的出现。那些在中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至少持续不懈地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强迫性人格的特点,与强迫症患者不同,他们经常会表现出过度的延迟满足能力、完美主义和刻板的特点(Pinto,Steinglass,Greene,Weber,& Simpson,2014)。因此,为国家培养心身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干预,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3.4研究的不足
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为44.34%,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增长至53.73%(数据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络数据,http://www.stats.gov.cn)。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城镇生源大学新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重点关注城镇化进程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未能客观揭示这种社会变化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通过横断历史的“滞后”分析方法展开相关研究(陈顺森,陈春玉,2011;辛自强,张梅,2009;Twenge et al.,2010),研究在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时代,浸染于社会文化中的个体怎样将社会变化内化为人格特质或其它心理特征。但由于CCSMHS量表从2005年才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受研究时间和研究数量的限制,目前尚无法进行心理变量和社会文化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未来需要更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等.(2009).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5),615-617.
陈顺森,陈春玉.(2011).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72(2),96-101.
邓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2005).《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102-108.
罗伏生,沈丹,张珊明,王小凤,袁红梅,李志强.(2009).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3),272-274.
廖友国.(201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5(4),18-24.
毛良斌,郑全全.(2005).元分析的特点、方法及其应用的现状分析.应用心理学,11(4),354-359.
辛自强,池丽萍.(2008).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6(2),44-51.
辛自强,辛素飞,张梅.(2011).1993至2009年大学生焦虑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6,648-653.
辛自强,张梅.(2009).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4(1),69-78.
辛自强,张梅.(2012).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44(5),664-679.
熊燕,邓云龙.(2010).湖南某高校2005-2008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4(8),619-624.
熊燕,彭萍,彭瑜.(2009).CCSMHS和SCL-90在大学新生中的应用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5),579-581.
杨国枢.(2013).中国人的蜕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姚锦,王军.(2013).某高校大学新生2007-2011年心理健康状况横断面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7),889-891.
訾非.(2012).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张立营.(2013).1994至2012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科技创新导报,17,217-218.
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季庆,李萍.(2013).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1(6),1026-1028.
Bartz,A.J.,& Hollander,E.(2006).I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 anxiety disorder?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Psychiatry,30,338-352.
Bradley,R.H.,& Corwyn,R.F.(2002).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AnnualReviewofPsychology,53,371-399.
Cohen,J.(1992).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1(3),98-101.
Dettore,D.,& O’Connor,K.(2013).OCD and cognitive illusions.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37(1),109-121.
Glass,G.V.(1976).Primary,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EducationalResearcher,10(5),3-8.
Hidaka,B.H.(2012).Depression as a disease of modernity:Explanations for increasing prevalence.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140,205-214.
Honyashiki,M.,Furukawa,T.A.,Noma,H.,Tanaka,S.,Chen,P.,Ichikawa,K.,& Caldwell,D.M.(2014).Specificiy of CBT for depression:A contribution from multiple treatments meta-analyses.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38,249-260.
Pinto,A.,Steinglass,J.E.,Greene,A.L.,Weber,E.U.,& Simpson,H.B.(2014).Capacity to delay reward differentiate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SocietyofBiologicalPsychiatry,75,653-659.
Twenge,J.M.(1997).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A meta-analysis.SexRoles,36,305-325.
Twenge,J.M.(2014).TimeperiodandbirthcohortdifferencesindepressivesymptomsintheU.S.,1982-2013.SocialIndicatorsResearch.Retrieved January 4,2015,from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
Twenge,J.M.,& Foster,J.D.(2010).Birth cohort increases i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1982-2009.SocialPsychologicalandPersonalityScience,1,99-106.
Twenge,J.M.,Gentile,B.,Dewall,C.N.,Ma,D.,Lacefield,K.,& Schurtz,D.R.(2010).Birth cohort increases in psychopathology among young Americans,1938-2007: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f the MMPI.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0,145-154.
Waters,T.L.,& Barrett,P.M.(2000).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childhoo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2(3),173-184.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Freshmen’s Mental Health
Zhang Di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of Mental Health,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Abstract:Using the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changes of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freshmen’s scores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in the past 8 years(2006~2013).29970 samples of college freshmen were included in the data.The analysis also included the comparison of 12 factorial mean scores of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freshmen.The college freshmen from urban areas were healthier than the college freshmen from rural areas during the past 8 years.The urban college freshmen’s factorial mean scores of depression had decreased 2% from 2006 to 2013,while their factorial mean scores of compulsive had increased 1%.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rban college freshmen’s depression problems had been improving and their compulsive symptoms had becoming serious.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college freshmen from rural areas had no obvious change.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CCSMHS;mental health;college freshmen;change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6-05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