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

2015-02-26刘智贵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传统媒体受众

刘智贵

(作者单位:玉环县广播电视台)

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

刘智贵

(作者单位:玉环县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悄然而至,并以其数字化、个性化等特点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带动着媒体格局的与时俱变。电视新闻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媒体寻求转型的大势态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同样迫在眉睫,是多数媒体从业人员尤为关切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地方电视台为切入点,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展开了相应探讨,虽不能同全国一概而论,但仍希望通过研究贡献己身的绵薄之力。

新媒体;电视新闻;记者;转型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不仅促进着各产业间发生巨大变革,同样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潜移默化地影响,新媒体技术也正是在这种时代发展的势态下横空出世。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媒体现代化进程的突破,但也客观地证明传统媒体迎来了转型的节点[1]。作为传统媒体不可分割的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寻求自身发展转型,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1 转型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必然选择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笔者认为需要从传统媒体的势态来谈。首先,我们从一组数据来看,据《中国网络新媒体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2013-2014)》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较2012年增加用户8009万人,同期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45.8%,较2012年上升3.7%。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且用户增幅尤为明显,这无疑对传统媒体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在这种媒体格局发展的新势态下,传统媒体只有通过转型才能谋求发展,才能重新找回流失的用户。同理,电视新闻记者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转型自然成为必然趋势[2]。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迫切需要寻求转型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对电视新闻记者而言,媒体形式的丰富已成为促进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是随着web3.0的到来,受众的话语权开始不断被增强,用户不再局限于单向地接受灌输式的信息,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电视新闻记者传统式的采编理念,需通过转型来找寻与新时代受众特性的契合点[3]。

2 电视新闻记者转型所面临的困境

电视新闻记者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但需要知道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要想切身完成好转型,就必须认清转型所面临的困境。笔者在县级电视台工作多年,对于大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所面临的困境宏观把控不够,进而不予深究,但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经验和认知,认为电视新闻记者转型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2.1模式化新闻多,内容报道同质化

“会议成灾”是多数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局限的诟病,在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中,多以县领导班子主题会议、演讲等新闻为主,在新闻节目时长的范围内,以县政府领导的工作新闻会占据新闻的2/3,电视新闻记者俨然成为县政府领导工作的专职摄影师[4]。同时,县级电视新闻报道中常常套用一些特定的语言习惯及模式,在新闻会议的报道中总离不开县领导人发表讲话,以及县领导人指出等,这类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并无任何特色与亮点,激不起受众任何新鲜感和兴趣。

2.2报道深度不够,缺乏舆论监督类报道

多年来,县级电视新闻记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新闻生产模式,诚然该出发点是好的,但受电视台结构体制及采编惯性影响,多数记者在采编报道时过于呈现官方化,即表现为采写报道时官味太重,将县领导及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视为新闻,在新闻报道中选择报喜不报忧,选择为领导争光添彩的新闻进行报道,而对受众所关注的人和事或不正之风的相关报道却选择了避而远之[5]。并不能很好地深入受众基层,将“重民生,亲民生”的价值观念深入到新闻采编中,进而导致民生新闻、服务性新闻及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报道比重相对较小,笼统官方的报道显然并不能与受众内心的实际需求相契合。

2.3专业水平偏低,缺乏全媒体记者意识

目前,多数县级电视台的人员配置,主要是由行政上级统一决定,电视台缺乏独立的人事任免权,这一现状不仅会导致人员安排得过于“人性化”,同时也会导致一些专业人才出现“入台无门”的尴尬现状。此外,多数在职电视新闻记者并非新闻专业毕业,多以半路出家为主,持新闻记者证的在职人员也寥寥无几,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准偏低,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对新闻节目的良好驾驭。正是由于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新闻记者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转型趋势的前提条件下,并没有树立“全媒体”记者思维,在主观上认定为只需为电视台服务,并没有考虑随着后续媒介的不断融合,还可能为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元的媒体结构服务,亟待转换解决。

3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对策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记者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境况。笔者认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以“内容为王”为新闻采编的核心价值观

电视新闻一直秉持高权威、高水准的出发理念,无疑是其具有的独特优势,但要想迈向更高的台阶,“内容为王”应是电视新闻记者未来转型应注重的方向。以地方电视新闻记者采编为例,从多角度诠释社情民意,将民意放置为表达的第一线,减轻“官味”浮于表面,要深入受众基层,不仅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凝聚力。找准切入的角度,打破传统的线性、乏味的播报模式,进而强化突出新闻报道的本质意义;强化新闻采编深度,避免新闻报道的面面俱到,应多从新闻的深度着手,以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为突破点,以此来彰显电视新闻的价值、权威及品质[6]。

3.2转换思维,提高“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认知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媒体业界人士的共知与共鸣而赋予的新名词。对电视新闻记者而言,要想契合全媒体时代的高要求、高标准,就必须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记者独有的优势,积极进行思想转换,对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冲击进行理性且客观地分析及参与,而不是抱着一味的抵触和消磨的心理,要认清未来媒介融合的态势,认清未来自身工作的方向及瓶颈,从而从思想上去迎合全媒体时代的基本要求,更好地为自身成为“全媒体”记者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以契合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被赋予的特性。

4 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只有通过转型才能实现自身最大化的发展。但笔者认为,不管转型的策略或方法如何,转型始终都不能离开受众这一核心要素,转型更多的应从受众的角度进行考量,以为受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服务为基准点,才是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目的所在。

[1]郝靖.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J].今传媒(学术版),2015(7).

[2]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发布[J].青年记者,2014(21).

[3]刘志强.县级电视台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0).

[4]赵毅.浅谈县级电视台面临的危机以及发展出路[J].活力,2014(3).

[5]张玉河.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

[6]符岩.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刍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传统媒体受众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