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以山西传媒学院剧情类短片为例

2015-02-26胡超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9期
关键词:剧情片编导创作

胡超峰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以山西传媒学院剧情类短片为例

胡超峰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针对本科院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山西传媒学院剧情类短片实践切入,从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实践指导、创作目的、设备支持等方面梳理并审视山西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的改革和创新。

实践教学;剧情类短片实践;分方向教学;集中授课

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编导成为国内高校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热门专业。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具备满足行业需求的业务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目前各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中普遍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如此,实践作业内容和行业一线创作缺少对接,培养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行业需求是目前开办编导专业院校在实践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实践设备不足或陈旧、实践作业缺少系统性设计、学生实践目的性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等。本文主要从山西传媒学院剧情类短片实践切入,梳理并审视山西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为本科院校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思路和经验。

剧情类短片实践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视听语言》《影视剧导演》《故事片导演》《短片创作》等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导演能力和剧情片制作能力。在微电影大行其道、纪录片故事化、院线票房高涨不下的全媒体时代,编导专业的学生具备剧情类影视作品的创作技能和经验,对其就业、专业发展以及向电影领域的职业延伸都有着积极影响。但剧情类短片实践对制作设备、制作周期、学生的导演素养以及教师的指导方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此有必要从宏观的教学体系和微观的教学安排上进行创新式改革,以提高编导学生剧情短片创作的质量,培养学生能够满足行业需求的业务能力。

1 专业分方向教学

从本年度开始,针对编导专业,学校将实行专业分方向教学。在接受了一年半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后,从大二春学期开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目前,一共有4个方向,分别是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和戏剧影视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的电视栏目策划能力以及专题纪录片的制作能力,文艺编导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综艺晚会、娱乐节目、MV等电视文艺节目的策划、制作能力以及现场的导播技能,戏剧影视文学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的编剧能力、故事策划能力等,戏剧影视导演方向则侧重培养学生剧情类作品的制作能力和影视剧导演职业技能,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具备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导演能力和剧情片的策划和制作能力。

分方向教学对师生而言都大有裨益。首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定位分流到不同的方向。热衷于剧情片类短片创作的编导同学可以选择导演方向,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并有足够多的实践时间进行艺术创作。其次,对于教授剧情片创作类或者导演类课程的老师来说,也能将其理论和实践教学从面向所有编导学生的较为宽泛和简单的普及式教育转变为更加专业、系统、针对性更加明确的精英式教育。相应的剧情类短片实践训练也可以进行更为细化的分阶段实践教学设计,既有比较基础的、针对每一个叙事要素、每一个视听元素进行的导演元素强化训练实践,又有侧重于全面提高导演叙事能力、视听能力、注重提升导演整体性驾驭能力的导演艺术创作实践,还有对接影视行业一线的类型片策划和创作实践。

2 专业课采用班级分组集中授课形式

所谓班级分组是指编导专业学生在上专业课时,每个班(50人左右)会再均分为2个小组,由至少两位教师进行分组教学和指导,其本质为追求精英教育的小班教育。集中授课是指课程的授课时间由以往每周都上1次课、连上18周调整为集中授课,即每门课用集中的几周时间进行学习。例如,12编导本科班在大三年级的专业课《故事片导演》用了3个连续的教学周来完成共计72课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就是说,3周内该班学生只上《故事片导演》。第一周,教师给学生集中讲授导演理论(36课时),后两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36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分组完成15分钟剧情短片的拍摄制作。上完《故事片导演》后,该班学生会进入下一门专业课的集中授课。

从剧情类短片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分组集中教学和实践形式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分组更加便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每个小班一般会分为5~6个小组进行短片实践,教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全程指导,而不像以往一个老师应对全班10~12个小组,会经常因分身乏术而出现指导不过来或指导不细致等尴尬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有较为集中和宽裕的时间来完成短片实践。回顾以往,在开展集中授课教学之前,专业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采用每周上1次课的教学形式,进入到课内实践环节后,虽然实践课会持续3~4周,但学生是每周只有1次课(4课时)的时间来拍摄短片,实践时间短暂且不连贯,导致学生不能进行集中、连贯地拍摄,进而影响短片最终的艺术质量。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后,学生的课内实践有1~2周相对集中的时间,足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短片创作。

3 教师采用多元化沟通方式全程指导学生实践

学生创作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故事创意、剧本写作、团队组建、导演构思、分镜头剧本设计等环节进行指导。这个阶段的指导以师生在教室面对面交流为主。例如,《故事片导演》课程的指导老师会在教室依次和每一个实践小组进行1小时左右的交流和指导,和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构思、选择、发展适合他们拍摄的剧情片的故事创意。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和学生就他们所感兴趣的故事选题创意进行讨论,还要将相关的理论渗透在交流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受益。

中期拍摄阶段,教师主要对学生小组的导演、摄影、录音、演员指导、场面调度、美工、照明等工作进行指导。基于学生会分散到不同的地域进行拍摄,教师目前可以用微信群、邮箱、QQ等社交工具和学生进行频繁地交流和指导。教师会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各小组的拍摄进度,汇报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微视频,有时也采用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等形式。教师会在学生汇报的图文或者视频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将指导意见反馈给各个小组。

后期剪辑阶段,教师会针对各组不同的进度进行相应地指导,包括面对面指导、利用各种社交工具进行指导等。此外,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即结课作品展映和点评课上,教师也会针对短片存在的后期等技术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进一步完善。

4 鼓励学生尝试商业化创作和参加各类比赛

随着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力量的进入,中国的影视产业进入发展更加多元化的黄金时代,电脑、手机等媒体成为影视作品展示的重要平台,广大观众包括网民和手机用户在喜欢传统的电影电视剧作品的同时,对网播剧、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等形态的影视作品也开始有日益增加的需求量。与此同时,国内外各类电影节、影展举办的如火如荼,为学生展示导演才华提供了丰富的舞台。

行业环境的新变化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在各类比赛上获奖或者具备满足影视市场需求的类型片制作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求职和职业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剧情片类短片的实践创作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创作上努力对接影视市场的需求,尝试各种商业化的类型片创作,同时也鼓励他们按照各种比赛的规格和要求进行艺术创作,将自己满意的优秀作品报送到各类比赛中。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创作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业的完成和课程分数的获得,不论是从艺术方面还是从实际利益方面,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近几年,编导专业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学子,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上获得了奖项,为校争得荣誉。例如,2011届编导班学生毕赣执导的剧情短片《金刚经》(22分钟)获得2014年第19届ifva香港短片电影节——亚洲新力量单元特别奖,其后来执导的电影长片《路边野餐》在2015年第68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一举斩获“当代影人”竞赛单元最佳导演银豹奖以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两项大奖,并在10月份获得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

针对学生的商业类型片的创作,编导专业导演方向的教师计划创建导演主题的微信订阅号,上传学生创作的优秀剧情片,进行大范围地转发和传播,并计划通过和较大的视频门户网站进行双赢式合作,为学生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并将相关盈利回馈给学生,为学生后续的剧情片创作提供资金支持,并为学生谋求长片孵化的可能。

5 建立实验室为优秀学生团队提供设备支持

对于学生来说,运用高端先进的摄制设备进行剧情短片的拍摄和制作是从技术上保障和提高剧情片制作品质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短片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但之前学校面向广大学生的摄制设备只够满足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实践需求,不能满足学生高水准的剧情片拍摄。为了提高画面质量,很多学生自己购买了单反相机,但始终缺少足够丰富的设备如高品质录音器材、摇臂、轨道、斯坦尼康等来满足更多的创作需求。为此,专业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编导专业实验室,购置了一批高端的摄影、录音、灯光设备,而且仍有一批摄制和后期设备在后续的采购计划中,以进一步完善专业的设备储备。

有了实验室后,专业教师可以为具有较强制作实力且故事创意出众的优秀学生团队提供高端设备以满足他们的剧情片拍摄需要;同时,也可以激励所有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品质和制作能力,以得到实验室的设备支持。由于实验室刚刚建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如何使实验室的使用和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如何让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山西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在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实践指导、创作目的、设备支持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和探索,为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保障。但目前这些创新和探索并不能全面解决专业实践教学的所有问题,如很多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师创作薄弱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师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关键人物,但很多专业教师属于理论科研型教师,缺少影片创作实战经验。如何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专业创作实践,把教室搬到片场,实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创作的片场教学模式,让教师用丰富的片场经验指导学生实践,还需要学校、专业以及教师的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另外,上述很多创新性、改革性的实践教学新思路多是初步实施的框架式思路,还需进一步细化丰实和后续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

2015年山西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2015126)。

胡超峰(1980-),女,山西沁源人,教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导演。

猜你喜欢

剧情片编导创作
宁浩获瓦尔达“最受关注人物奖”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浅析电影《大佛普拉斯》
小家背后的大世界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