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胜利主题阅兵电视直播的视觉文化研究

2015-02-26郭金铭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方队抗战文化

郭金铭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抗战胜利主题阅兵电视直播的视觉文化研究

郭金铭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具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大意义。通过电视媒体现场直播,其影响力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电视现场直播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否成熟,则直接关系到大会传播影响力的大小。本文以视觉文化为视角,对阅兵电视直播进行解析,在“基于文化共识的影像构建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强化标志性画面的视觉信息”和“中国人的群像为国家形象注入崭新内涵”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力求进一步拓展重大事件电视直播在学术层面的视域,并对今后的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视觉文化;阅兵电视直播;视觉密码;群像;标志性画面

2015年9月3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其中,检阅部队是整场直播的重点篇章之一。五十个方阵方(梯)队以及来自五大洲的十多个外军方队和代表队参与了阅兵。通过电视直播,观众在纪念中华儿女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和力量。在与以往历次天安门广场阅兵直播比较后,我们不难发现,此次中央电视台在阅兵直播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技术手段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准。

视觉文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长时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观众解读图像信息的能力:通过影像的内在含义与观众心目中已有的认知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给观众建立观点,并由此形成广泛的影响力。由于电视语言的表达逻辑与视觉文化的传播规律息息相关,因此如果以视觉文化的理念为依托进行剖析,那么本次阅兵直播的成功之处就显得更加清晰明朗。

1 基于文化共识的影像构建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

在进入视觉文化的语境之前,我们不妨先将其与印刷文化进行简单对比。印刷文化要求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双方都能识字。只有在识字的基础上,作者与读者才能通过文字的内在逻辑实现信息传递。此外,双方必须在某个时段之内按照文字的线性阅读规律展开读写过程。然而,在视觉文化领域,信息的传播不再依赖文字的限制,而是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影像直接传递信息,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更加快捷高效。可以说,视觉文化不再要求受众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再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就能相对容易地实现信息传递。当然,视觉文化依赖受众大脑当中对图像信息处理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受众此前的视觉经验——当看到某一个图像时就能立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大脑当中的视觉记忆。传播者与接受者联动基础上相互融合,是视觉文化传递信息的关键所在,他们的编码和解码过程都需要影像密码。在视觉文化时代,传播者如果谙熟能被更广泛大众所接受的视觉密码,就能在传播过程中获得更强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只要基于文化共识基础上的影像密码越简单,视觉文化的传播效率就越高。在此次阅兵电视直播中,我们不难发现,视觉的影像密码普遍存在,本文列举两方面有代表性的实例。

首先,此次活动的标识就是视觉文化传播的生动成功案例,无论是色调还是具体的视觉元素,都让人过目不忘。该标识的色调主要有红、黄两色。这两种颜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国旗,这种设计非常巧妙,一方面向世界表明此次活动的主体是中国,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人民内在的凝聚力。此外,标识的图案包含“70”“1945-2015”字样,以及和平鸽、由长城组成的“V”字样图案等视觉元素。这些标志性符号,体现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也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在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图案上方的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也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不难看出,在这个标识当中,长城、和平鸽等元素,无疑就是基于文化共识的影像密码。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团结一心的精神写照;和平鸽是象征和平的世界视觉语言——即使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人们也能从标识当中基于文化共识的视觉符号所蕴含的信息解读其中的含义。充分利用受众头脑中已有的视觉记忆,让视觉密码更加清晰地表达观点,并在受众头脑中形成影响力,是视觉文化的优势。

其次,国家视觉符号构建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阅兵电视直播给了国家符号很多展示机会,如国旗、国徽、天安门城楼等。国旗、国徽自然不必说,“国旗的颜色、形状、图案……都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品质,目的是通过这些简明的形式和节奏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唤醒人们内心特有的鲜活的历史感和(或)使命感。……这些符号能给特定民族的所有成员们传递意味深长的力量。[1]”而天安门这一视觉符号本身也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它自身的历史功能就是强调礼仪,而当它的形象反复出现在阅兵直播当中时就自然而然能够发挥强化国家形象的作用,从而提升庄严感。国家符号的反复出现更有助于民族情感的积累,而能使民族成员产生归属感的莫过于民族情感,它是民族认同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认同很容易被激发。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视觉符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在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象的影像。对于传播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并非去寻找太多新鲜的视觉元素,而是找到关键视觉密码,通过巧妙展示相关视觉符号让人们在已有的视觉记忆中产生关联,从而强化传播者所提出的论点。以视觉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构建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的过程中,那些基于文化共识的影像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2 强化标志性画面的视觉信息

在视觉文化范畴内,难得一见的影像往往能够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力。不过,在影像随处可见的现今时代,若要让人们对转瞬即逝的运动影像过目不忘,传播者则应该运用视觉文化传播的两个策略:让影像系列化传播或反复播放,系列化播放的影像所形成的规模效应,能够让受众体验到视觉上的愉悦,以强化印象;而反复播放则可以弥补运动影像转瞬即逝的缺陷以及受众在视觉接收过程中对部分信息点的遗漏,有利于信息更全面地传播。

在阅兵电视直播中,观众最关注的就是受阅方阵通过天安门城楼前的英姿,以及地面装备和空中编队的展示过程。毫无疑问,这是展现军威和国防实力的核心信息,也是这场阅兵的标志性画面。因此,这类画面不能一闪而过,而要不断强化。

此次阅兵共编五十个方队,其中包括两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十一个徒步方队、二十七个装备方队和十个空中梯队,另抽组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参阅总兵力超过一万人,来自七大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和四总部直属单位。此外,还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十多个国家也派方队或代表队应邀参加阅兵。如何通过电视直播将阅兵现场最震撼的核心画面展现得更到位,是评判直播水平的一条准绳。为此,中央电视台在设备上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例如,中央电视台在此次直播中,使用了两台二维索道摄像机,其中一台名为“天鹰”,是首次在大型活动当中亮相,用于正面拍摄阅兵方阵,其索道两头分别位于人民大会堂和中山公园,全长382米;另一台位于长安街沿线,用于拍摄国家领导人乘坐阅兵车检阅部队和侧面拍摄阅兵方阵。此外,40米轨道摄像机安置在长安街两侧,用于近距离拍摄受阅官兵的运动镜头。再加上架设在阅兵现场的大量机位,足以捕捉各种精彩画面。于是,各个方队迎面走来时整齐划一的动作不断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官。如果说第一个方队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新奇,那么接下来系列化的画面和不断叠加的印象则能够形成内心的震撼。在这个过程中,类似的画面通过不同角度的机位和流畅地组接,在震撼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持续的收视欲望,从而传达传播者潜在的观点。

3 中国人的群像为国家形象注入崭新内涵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是国家甚至世界层面上的庄严仪式。因此,为了突出主题,在电视直播中必然不会缺少大气磅礴的画面语言。与此同时,直播镜头也展示了不少特殊视角。例如,大量的无线微型摄像机就安置在坦克车、长安街地面、飞机上和座舱内,不仅把受阅官兵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也让观众近距离看到受阅官兵的面部表情特写。除了现役受阅官兵以外,观众在电视上还看到了很多其他面孔,如抗战老兵、现场观礼席的少年儿童等。在国家级仪式上出现的这些鲜活面孔组成了中国人的群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面孔,中国的国家形象才显得更加生动、温暖。

与以往阅兵不同的是,此次阅兵安排了抗战老兵和抗战支前模范300余人参阅,分为两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这两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由从大陆遴选的、目前健在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我党我军和国民党抗日英烈后代,以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组成,这些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抗战支前模范平均年龄88岁,英烈子女平均年龄78岁。通过阅兵这种国家仪式,向抗战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当他们乘车经过天安门城楼前接收检阅的时候,中国向世界表达国家对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尊崇。在电视直播过程中,当抗战老兵们向观礼台敬礼时,我们从他们的面部特写画面当中,可以看到那份坚毅和力量,这样的特写镜头足以让观众动容。此外,与抗战老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年儿童。如果说老兵代表着历史,那么儿童则代表着未来。在阅兵直播过程中,我们多次看到儿童的面孔。儿童与老兵在这场阅兵中的意义通过视觉符号表现得淋漓尽致。

之所以在阅兵直播当中出现这么多个体的人物形象,与视觉文化密切相关。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如果传播者希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必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那些最能打动观众的视觉形象来传播信息。而最能让普通观众产生心理共鸣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长安街上接受检阅的官兵,用英气逼人的面孔展现中国的国防实力,增强可视性;经历过70年前峥嵘岁月的抗战老兵们,用布满皱纹的面孔体现岁月的沧桑,增强可信性;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用稚嫩却不乏朝气的面孔体现和平的重要性,增强贴近性。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用现场的一张张有血有肉的人物面孔来表达情感,从而为国家形象注入崭新内涵,成为电视直播必要的话语方式。

总而言之,在阅兵报道过程中,电视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现场直播令观众同步收看、画面精美、仪式感强等。如今,由于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视觉体验中,视觉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字。可以说,影像成为了另一种“文字”,从而构建起和印刷文化不同的、更加具象的意义系统。在人们的视觉体验不断更新的今天,只要把握视觉文化的传播规律,熟悉这一时代的传播特色,就能够让大型电视直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电视媒体获取更大的影响力。

[1]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

猜你喜欢

方队抗战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共和国阅兵中的女兵方队
盛世庆典谱写壮丽华章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国成立70周年阅兵精彩回顾(二)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谁远谁近?
抗战音画
胜利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