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中柴静的采访技巧分析

2015-02-26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6期
关键词:看见采访技巧柴静

郑 怡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看见》中柴静的采访技巧分析

郑 怡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央视《看见》栏目广受好评,蜕变后的柴静纯熟而又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和技巧在央视《看见》栏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该栏目中,柴静充分体现了其在采访过程中的倾听技巧、语言运用、注重人性三个方面的出色表现。

关键词:柴静;采访技巧;人文关怀

央视综合频道的《看见》是时下柴静主持的一档专题类节目。该节目以其新颖的选题、丰富的内容、鲜明的表达、特色的采访,在开播两年来广受好评。主持人柴静的柔而有力,富有人文气息的主持风格更是广受称赞。十年的磨练,让她在新闻敏锐度上不断提高,采访技巧上不断完善。在《看见》中,她以一个更加成熟的采访者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之上。

1 用心倾听,拉近距离

采访者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发问、交谈。然后记下采访对象所叙述的材料。虽然,“听”看似一种略处被动的行为,但当倾听者做出积极的反应的时候,这种被动的行为则会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例如,当倾听者对受访者提出的观点表示认同时,则给予肯定的眼神或手势,当受访者提及不幸遭遇时,倾听者给予感动深受的神态。这样的倾听反应实则拉近了两者之间的心里距离,让受访者能敞开心扉,进一步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用心倾听是采访者和被访者之间的桥梁,是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

1.1体态与神情相结合

不管是怎样的倾听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倾听。对此,柴静做出这样的解释:“采访的时候,我总习惯性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消除芥蒂,建立一种信任,而且更具有人文色彩”[1]。柴静的这段话,不仅强调了倾听,同时也说明了在倾听过程中,体态的重要性。

在《中国合伙人》一期中,柴静采访合伙人之一王强。王强一本正经地说:“我常常说我说做噩梦都没想到俞敏洪还能办学,他始终是办学的这种对象嘛。”柴静自然地斜低着头,稍弯着腰笑着倾听,之后又接着提问。

这里,王强在讲述对当时俞敏洪办学的不信任感时,采用了调侃的方式,语言较为幽默。柴静一改之前的正襟危坐,而是斜着头弯腰笑起来。这样的反馈会让整体氛围轻松活跃起来,而且,自然不做作,也拉近了和被访者的距离。

1.2思考性和目的性相结合

倾听要用心。而这个“用心”实质就是指采访者要将思考性和目的性带进倾听的过程中。采访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虽说,采访要提前准备,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中,采访者无法把握被访者回答的内容。因而,要通过倾听,根据其回答的内容以及他(她)的语速、面部表情、措辞使用、肢体动作等进行思考,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再继续提问。当然,倾听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听,必须有针对性。

在《兰考弃儿》一期中,火灾事故发生后,柴静采访兰考县长。兰考县长在说起自己因7个孩子被烧死而做噩梦时,也回忆了自己的孩童时代,带着忏悔,柴静长时间点头,久久不语约有10秒钟,做出倾听态,而后再看着他的眼睛问出:“你会自责吗?”

此处,柴静在倾听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沉默。实则是一种思考性与目的性的结合。柴静的“你会自责吗?”是在给被访者一个缓冲和自己思考后提出的。县长表达了自责,也说出了工作的失误,这就是柴静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2 善用语言,刚柔并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作为一个采访者,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合理地运用语言,能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调动被访者的情绪,使其更好地接受采访。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提到:“我原以为好节目尖锐就成了,陈虻说:‘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逼,把他和你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那句话,你还有什么?’”陈虻在此强调的,实则是说要将刚性的新闻和柔性的人性相联系。

3 注重人性,情理结合

树立人文典范是如今电视节目的重要一环。《看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内容涉及广泛,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事物等宏观话题,也有对个人经历、情感生活的探究。正如柴静所说,她最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探究人的前提就是要注重人性。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让被采者感受到记者对他们的尊重,如何让他们对记者敞开心扉,关键就是看采访者是否真正做到了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挖掘人背后的故事,探究事实真相。

柴静采访药家鑫一期,节目进行到2 分16秒,柴静正采访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时,隔壁忽然传来张妙母亲的一阵嚎啕大哭。她示意摄像师留在原地,不要拍摄。采访戛然而止。进屋后,柴静把手搭在张妙母亲的手臂上。

这个行为在网络上颇受争议,但却是“人文”之举。她示意摄像师中断拍摄,进屋安慰张母,实际上是在将受害者的伤害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并给予抚慰,展现出了一个采访具备的人文素养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用《看见》制片人李伦的话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而这里的“宽厚”是对采访对象给予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人,理解人,这也是一个采访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

[2]张娜.访谈节目的采访技巧[J].新闻窗,2012(6).

猜你喜欢

看见采访技巧柴静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看见”的力量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一位新华社记者谈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突破技巧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从电视访谈节目看名记者的采访技巧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