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我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为例

2015-02-26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镇特色历史

安 勇

(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我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为例

安 勇

(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当前,古镇研究多集中在古镇的旅游开发、管理和具体的保护规划措施上,而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本文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城厢古镇的思路,以探求出一条传承古镇历史文化、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古镇;历史文化特色;城厢古镇

古镇是指拥有历史文化遗存和保持古风古貌的城镇,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古镇作为传统农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长期以来是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现存有六百多个城市和近两万个集镇。这些古城(镇)展现了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了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珍视并予以保护和合理开发。

一、保护古镇的根本在于彰显其历史文化特色

解放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全社会对古镇的保护意识严重缺乏,导致众多古镇的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古镇居民的民间信仰和习俗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古镇历史文化在物质载体和思想观念上均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重新步入正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得到巨大发展,但是古镇保护仍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侵蚀下,大量的古镇遭到毁灭性破坏,古镇的空间格局和古建筑逐渐走向消亡,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也急剧消失。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为原住民的离开和过世而濒于消失。

随着本世纪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人们重新认识到古镇的价值。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全国各地兴起了古镇旅游开发热潮,不少地方政府把古镇打造作为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地方形象的渠道。一些古镇经过精心打造,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平遥的晋商文化、丽江的民族风情、江南水乡的儒商文化和皖南古村落的耕读文化等。四川省也成功地打造了一些古镇,如阆中的风水文化、昭化的三国文化、李庄的抗战文化和洛带的客家文化等。

但是,在全国古镇打造繁荣兴旺的表象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古镇呈现出破坏性建设、过度商业化、传统文化急剧消退等现象,从而使得古镇同质化严重,缺少历史文化特色。以拥有1400多座古镇的四川省为例,该省大多数古镇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即使已经打造的洛带、黄龙溪、平乐等古镇,也因其历史上行政级别过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偏少,不足以体现巴蜀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逐渐丧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原真性和差异性:体现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两个基本点

古镇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其历史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如古镇的地形地貌、空间布局、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等;二是以精神形态呈现的非物质文化,它包括古镇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名人轶事等。这两部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体现出古镇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笔者认为,真正拥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镇应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原真性。即古镇应有悠久历史,整体上保持古风古貌,功能上仍然延续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古镇居民依然传承着非物质文化,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未因现代化冲击而抛弃传统。二是差异性。即古镇在历史长河中因其资源禀赋、行政级别和文化氛围等差异而产生不同,并具体通过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历史建筑和民风民俗等得以展现。原真性是古镇之所以为古镇的前提,是共性,是古镇区别于现代城镇的关键;差异性是古镇间的区别和不同,是个性,是古镇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原真性和差异性两者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

在古镇开发的过程中,只有注重对其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挖掘,才能使古镇保护和开发得到良性发展。就四川省而言,应筛选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巴蜀文化特色的古镇,将其打造成为可以体现四川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古镇,以再现古代巴蜀地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富庶和闲适,从而提升四川古镇的整体形象,促进四川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成都市城厢古镇具有代表巴蜀历史文化特色的潜质,值得关注和打造。

三、对城厢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原真性与差异性分析

城厢古镇是成都平原地区的一座千年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至今仍保存着汉、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1992年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1.城厢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原真性。城厢古镇的原真性主要表现在历史时间、空间布局、建筑风貌和民风民俗四个方面,是古镇历史延续至今和古镇居民坚守传统的真实写照。

从历史时间看,城厢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千年古镇。城厢古镇东汉时为聚落。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为白牟县治所。唐代咸亨二年(671年)置金堂县,治所在金堂县赵镇旧城址。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为避沱江水患,金堂县治所迁至古城镇(即城厢镇)。城厢古镇从此就一直为金堂县治所,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长达近900年。1950年金堂县治所迁至赵镇,1981年城厢镇被划归成都市青白江区管辖。

从空间布局上来说,古镇真实保留了宋代仿成都所建的城镇空间格局,历史上有“小成都”之称。古镇地形呈龟背状,中间高、四周低,龟背形地势具有城池永固、富贵吉祥之意,兼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古镇从空间布局上看是“田”字格局,即一圈护城河围绕四周,中间四条主街十字交叉,护城河以内大体上保持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路网格局。

从建筑风貌看,城厢古镇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无论是明教寺觉皇殿、文庙、武庙、宗祠,抑或是古民居院落或临街商铺等多为明清所建。县衙门、城厢中学正门为民国时期重建,具有浓郁的巴罗克风格。古镇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家珍祠、绣川书院、陈家祠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文庙、武庙、明教寺觉皇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古城遗址、谢湜墓),为成都市青白江区各乡镇之首。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家珍纪念祠堂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民风民俗来看,古镇居民仍然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过着崇文尚礼、宁静闲适的生活。古镇民俗节日众多,庙会热闹非凡。除了传统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外,还有二十多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如文昌会、关帝会、城隍会和祭孔会等。古镇人民至今还保留有过节时舞龙灯、舞板凳龙和打莲箫等传统习俗。

2.城厢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城厢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可以归纳为 “五大文化”,即县治文化、民国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和科举文化,其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文化综合体。

县治文化是指古镇作为金堂县县城所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格局和符合规制的建筑群落。与成都平原其它曾经做过县治的古镇相比,只有城厢古镇县治独存,县治格局基本完整,保留了作为县治所必备的建筑和设施,包括现存的县衙门、文庙、武庙、书院和长达3公里的护城河,在四川堪称一绝。县治文化为城厢古镇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城厢古镇的历史地位,是城厢古镇历史文化内涵高于成都市辖区其他古镇的根本之所在。

民国文化是指城厢古镇在民国时期留下了国共两党要人的足迹,是民国历史风云的剪影。彭家珍纪念祠堂记录了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刺杀满清宗社党领袖良弼的历史;北洋军阀吴佩孚下野后曾经路过并避难于此;邓锡侯在此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川军出川抗战;“耿明、易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见证了抗战的惨烈;于右任在抗战期间居住于此;戴季陶、孔祥熙、张群等曾经到此视察;朱德曾经到此访友;赵君陶曾经携李鹏在此避难并任教。

宗教文化是指城厢古镇拥有悠久而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多种宗教交相辉映,和谐共存,充分体现了古代巴蜀人民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信仰文化。古镇既有传统的儒释道信仰,又有西方近代传入的天主教和新教,还有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明教。古镇现存有大量的宗教历史遗迹,有文庙、武庙、净土寺(明教寺)、寿福寺、三清观、天主堂、福音堂等宗教建筑。其中明教寺在宋代曾被誉为川西著名禅林,同时也是现今全国少有的明教遗迹。

移民文化是指城厢古镇从清康熙中叶至嘉庆初期迁入大量外来移民,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真实写照。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地方语言、生产技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古镇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古镇宗祠林立,会馆众多,以清初内迁的福建、广东陈家宗祠为主。原有宗祠30余座,现在仍存有祠堂17处,如陈家祠、曾氏祠、何家祠、廖家祠、罗氏祠等。古镇原有福建、广东、湖广、江西、陕西五大会馆,现江西会馆主体尚存。

科举文化是指城厢古镇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民知书达理。城厢古镇优美的自然环境、丰裕的物质基础、浓厚的儒学氛围为古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古镇因而成为金堂县的文化教育中心。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八位进士(宋代谢湜、谢潜;明代敖选、李佶;清代张吾瑾、高辰、陈钧、米绘裳)和众多举人。现代哲学家贺麟、诗人流沙河也是古镇流风遗韵的受益者。

四、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要求对城厢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建议

城厢古镇具有鲜明的成都平原地域文化特色,是川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镇,是巴蜀文化的活标本。为此,应充分认识城厢古镇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通过旅游开发来促进古镇保护和改善民生,实现古镇保护和发展的双赢。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准确定位古镇。古镇的定位是古镇打造成败的关键,只有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提炼出鲜明的历史文化主题和旅游主体形象,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才能避免走入同质化的误区。城厢古镇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个性和地方文化特色,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取胜。该镇应定位为成都平原地区硕果仅存的千年古城、巴蜀文化的窗口——以县治文化为核心,以民国文化为特色,以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科举文化为辅助,打造川西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2.保护性开发古镇。古镇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应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既要摒弃对古镇保护不作为的态度,又要对其实行动态保护和有机更新,以改善古镇的人居条件,再现古镇的宜居性。要保持城厢古镇的原真性,就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古镇保护规划,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对城厢古镇古建筑应进行合理利用,重新开放县衙门、明教寺、文庙、武庙、绣川书院等历史建筑,充分挖掘和展示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持和延续其原有功能。对城厢古镇古建筑的修复则应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修复部分加以标示,以保持古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

3.整体规划和打造古镇。古镇的城镇格局是先民选址文化的结晶,其价值就在于其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城厢古镇的护城河将古镇与外界天然地分隔开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应尊重其历史形成的空间格局,保持其空间的完整性和协调性。为此,应将古镇护城河内0.79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历史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将古镇分为三大历史文化片区(西街、家珍巷、奎阁巷),并对其进行功能定位:西街历史文化片区以展示古县治文化为主要内容,家珍巷历史文化片区以展示民国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奎阁巷历史文化片区以科举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展示为主要内容。三大片区以秋玉巷和奎阁巷的仿古打造为串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突出古镇重要节点。古镇历史文化重要节点是反映古镇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历史建筑,既是古镇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又具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的视觉印象。县衙门是古镇作为金堂县治所的标志,家珍祠是最有影响力的古迹,净土寺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文庙和绣川书院是科举文化的体现,武庙是古镇人民崇尚“忠义”的体现。这些都是体现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建筑,应予以重点打造,以提升古镇的历史文化品位。作为陈氏联宗总祠的崇本祠和古镇仅存的江西会馆,可优先恢复。另外,于右任故居对于提升古镇文化形象,赵君陶、李鹏故居(曾家祠堂)对于加强革命教育、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均可予以重点恢复。

5.加大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镇的灵魂。它既是古镇居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古镇历史文化活动的传承,应予以大力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厢古镇应深入挖掘和整理自身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励古镇居民传承传统习俗和民间工艺。同时,应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将文武庙春秋祭祀、城隍出巡、绣川书院国学讲堂等作为文化亮点予以重点打造,以增强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求知等多层次需求。

通过对城厢古镇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特色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条新的古镇保护道路,即在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其历史文化特色,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对其历史文化实行动态保护和有机更新,这样就能够实现古镇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田文红.浅析成都周边古镇对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 (4).

[2] 邓学芬.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周边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 饶世权.古镇特质文化的挖掘与开发研究——以川西古镇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4(1).

[4] 仲富兰.古镇文化记忆保护路径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 (8).

[5] 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1).

[6] 顾金林.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北方经济,2009 (7).

[7] 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 (9).

[8] 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杨 瑜]

2014-09-15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资助课题(12DFWH008-2)。

安勇(1971—),男,副教授,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与古镇保护。

TU984.114

A

2095-1124(2015)01-0014-04

猜你喜欢

古镇特色历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古镇之旅
完美的特色党建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千年古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