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皇”董明珠

2015-02-25陈纪英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女皇格力电器董明珠

陈纪英

格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图/受访者提供

董明珠觉得,“我们习近平主席,那是世界伟人”,接下来,她用不容置疑的坚定语气说:“你看他这两年,干了这么多事儿。”

“这些事儿”应该指的是“反腐倡廉”。

端坐面前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穿着鹅黄色的收腰风衣,围着暖色的围巾,瘦削、清秀,女性味儿十足,笑的时候,双眼弯成一对柔和的月牙儿。她爱美,她身后的书柜里,排列着一堆个人照片,各个年龄段的,她喜欢穿七八厘米的高跟鞋,站在台上演讲一两个小时,也不嫌累。

但是刚一开口,她就变身成响当当的“硬汉”。

“我去见李克强总理的时候谈的是公平,我见谁都谈这个。”她的话一截截地戳出来,粗粝、朴实,硬邦邦的,杀伤力很强,“你看,现在连停车场都有腐败,要票五块钱,因为这钱塞不到自己口袋。不要票就两块,都装到自己口袋里。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停车管理员都能腐败?因为他有权力,不受制约!”

她眼里揉不进沙子,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从本质上来讲,我这么多年没变过,我为什么要变?!”

半个多月后,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年会上,董明珠又放炮了。谈到竞争对手美的集团和小米公司的合作,她说:“两个骗子在一起,就是小偷集团,我怕啥!”旁边拿着话筒的主持人一听到这话惊住了,但是现场的观众听得很受用,随后是飓风一般的叫好声和掌声。

“董明珠真敢说啊,中国企业家中没有第二个。”坐在听众席上的一位企业高管说。

她的这段话,被格力电器市场部部长陈自立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董总为什么敢这么说,为什么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她阳光正气,别人抓不住把柄!”

当然,在大部分时候,她谈的仍然是格力电器,20多年间,她和格力互相成为了彼此的标签和烙印。

“她见到谁都会推销格力空调。见到政府官员也会推销,‘格力空调质量好,价格又便宜,你不买没道理。”在格力,一些员工戏称董明珠为“霸道总裁”。

有7万多名员工的格力电器,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目前,格力电器是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商,也是中国第一家纳税额和净利润都双超百亿的家电企业。

她笃信实业的重要性,“没有了实体,没有了实业,中国怎么从大国变成强国!”

制造业过时了吗?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她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多,董明珠的办公室外,仍然排着长队。她刚回到珠海,一堆事等着她拍板、签字。

有人说格力是董明珠的影子,董明珠似乎还有点享受这种描述:“如果你没有思想,你不能影响一个企业,不能激活这个企业,要你这个领导干什么!”

7月份,参加完李克强总理的座谈会,董明珠就飞到了德国,回来的时候,她一个人拖着七个锅。在家里试用了一下,她感叹很好用,然后跑到公司说:“你们看德国制造的技术,人家的锅这么好,又便宜,我们也要生产出这样的产品。”

伴随董明珠最久的标签是销售员。12月14日的活动上,在主持人介绍董是空调金牌销售的时候,她纠正了一下:“不是金牌销售员,别人说我是销售女皇。”

但是,董明珠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销售员。“我刚刚当上总裁的时候,有人说我销售出身,看着是个总经理,充其量就是个市场总监,还说我扶持营销部门,排挤技术部门, 这些评论又恶毒又可笑。”回忆起这些非议,董明珠的眼神里,满是嘲讽与不屑。

她眼里揉不进沙子,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从本质上来讲,我这么多年没变过,我为什么要变!”

截至目前,格力已经获得的专利大概有14000项,“在中国所有制造业中排名第十”,董明珠很得意,特意强调,“不是在空调业,是在所有制造企业。”

“2012年我刚全面接手格力电器前,格力电器的专利大概只有7000项左右,两年间增加快一倍,你能说我不重视技术!”她抬高了声音。

身在销售一线的董明珠,早已深知技术的重要性。2000年前,格力空调和全国其他空调厂商一样,“大哥二哥平平坐”,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直到2005年之前,中国空调行业的能效指标尚未出台。

而由于技术的匮乏,整个家电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利润率很低。“行业的净利润只有两三个点,甚至亏损,长期徘徊在盈亏平衡线上。你要是不提高技术实力,就只能搞价格战,就是这个下场。”格力电器一位中层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主管技术的格力电器副总黄辉还记得,格力曾中标了一个多联式中央空调项目,但是包括格力的国内空调企业都缺乏相关核心技术,于是格力去向一直合作良好的国外厂商购买技术。对方一口回绝了,还放言自己耗费16年研制出来的核心技术,绝不可能转让给任何一家中国企业。

那时候格力董事长是朱江洪,董明珠刚担任格力副总,对方的生硬回绝,让格力电器的高管多少觉得屈辱。也就是这个事件之后,格力开始提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口号。

格力的前任董事长朱江洪是技术出身,但是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是否重视技术,领导是否懂技术并不是关键,“航空航天集团的老总也未必懂技术,但是火箭照样上了天,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重视技术研发的团队,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在行政人员配置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格力电器卡得很严,整个市场部只有几十人,而竞争对手的市场团队有数百人。但是格力的技术人员目前已经达到了7000多名,明年能达到10000多名。在位于珠海的格力电器总部,技术人员所在的科研楼使用面积,是行政楼的四倍左右,“在格力,研发经费没有明确的上线,只要企业需要”。

2009年,胡锦涛时隔十五年后第二次到格力电器考察,听说格力的空调噪音只有19分贝,胡锦涛特别幽默地“批评”起格力:“今年两会期间,我向人大代表董明珠就说起过,上次我去非洲访问的时候,非洲一位领导人跟我说,格力空调什么都好,就一个缺点,空调噪音太低,办公室的官员下班的时候总是忘记关空调。”

对胡锦涛的幽默夸奖,每一次回忆起来,董明珠都满面春光,特别自豪。

技术的进步让格力的人均效益迅速提升,2011年,格力的人均产出效益是90多万元,今年则达到了180万元。

目前,格力正在推进自动化,“我的目标是未来生产线上看不到工人,格力的生产部门全是技术人才,收入都达到十几万元。”

技术积累让格力空调成为中国净利润率最高的企业,格力的净利润在10%左右,而很多家电企业只有2%~3%左右的净利润,甚至亏损。

一位曾负责过投资者关系的格力电器中层干部说起来很得意,“以前人家都不相信么,都在质疑,你个卖空调的,净利润能有这么高!”

这位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的空调价格不是最低的,但是我们省电,节省运营成本,所以综合来看,我们还是性价比最高的,自然有竞争力”。

技术实力也是格力电器走专业化路线、营收仍过千亿的原因。在中国,有三家家电企业的营收超过了千亿,另外两家海尔和美的,走的都是多元化的路线。比如,海尔是全球第一大白色家电集团,旗下产品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厨电等。

而成立23年的格力电器,其主要产品一直是空调。

一直以来,多元化被很多企业作为迅速扩张的手段,但是走专业路线的格力电器,也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董明珠认为,这背后就是技术创新能力。

两年前,董明珠在北京开人大会,雾霾很严重。其他代表看到她,就开玩笑说:“董总,你的商机来了,赶快做空气净化器。”

但是董明珠不这么认为,她说她希望空气很好,不需要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只是在房间里,但是你总要出门,那样恶劣的环境,我们怎么办?”

回到珠海以后,她就跑去和技术人员讲,“你们想一想,中国的空调耗电占到建筑耗能的30%,现在还不是所有人都用上空调,如果我们所有人都用上空调的话,我们的耗电是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可能是翻倍的。在中东地区,50%的耗电都是空调。如果如果要保持环境空气达到恒温状态,可能我24小时都要开,那我们的耗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靠煤来发电,这个资源能用多久?”

董明珠让技术部研发出“不要电费的空调”。多数员工认为她的设想“不可能,做不到”。但是她说:“以前我们有没有想过人能上天?没有。但是今天告诉你,人能上天了。我们这空调技术,难道比人上天还要难吗?”后来,格力研发出了光伏技术的空调产品。

比如,核电站要求空调的使用寿命是60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你没有技术就实现不了,所以你认为市场有没有空间!”董明珠反问,“这个行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唯一的天花板就是两件事。第一可能你带着一种阻力的情绪做企业,对你来说挺麻烦;第二个,你永远依赖于别人的技术,这种企业才有天花板。没有创新的企业,才会面临倒闭。”

2013年有一件事对董明珠刺激很大。格力空调在中东地区销量不错,但是,有个经销商却问她,格力空调能不能写上泰国制造。董明珠问原因,对方答因为在中东,泰国制造的标签比中国制造管用,“消费者一看是泰国制造不用废话就买走了,但是看中国制造推销难度就大,要费很多口舌。”董很生气,发狠说宁愿一台不卖,也不要打上泰国制造的标签。

董明珠还频繁提起中国南车在印度的遭遇。南车在印度都已经中标了,但是后来却被废掉了。南车的高管说起来这个事挺郁闷的,“总理出访都带着我们的模型,帮我们卖力推销,但是人家就是不用。”

董多少有点感同身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国际社会对我们不公平。第二个是不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人家过去买过你的皮鞋,一个星期就坏掉了,就给人造成了不良印象,皮鞋都做不好,其他的还能做好!很多负面效应的累计,中国制造就成了低质低价、缺乏技术含量的代名词。”

现在,有美国一流的空调企业到格力来挖人,这让董明珠很得意,“你说得对,格力是黄埔军校了。”然后她转口就谈起竞争对手,“你说如果去××挖人,那不是笑话吗!”

有些人被挖走了,重视人才的董明珠嘴巴很硬,“挖去的人,都不是真正的人才,再说你就算走了,你也只能带走格力的过去,带不走格力的未来”。

董明珠虽然表现得满不在乎,但是她却清楚了解一些跳槽人员的动态。比如有个清华博士生从格力被挖走,先是到了科龙电器,后来又去了另外一家空调企业,董说:“后来待的那家企业也不行。”如此记挂,不介意是假的。

互联网是工具还是颠覆?

最近一年,董明珠和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被拿来反复比较,两人分别被当做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代表。2013年央视的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两人有一个10亿之赌——五年后,比比谁的营收更高。

2011年,董明珠(左三)与格力的部分研发人员。摄影/刘大伟

格力电器目前有7万多名员工,而小米走的则是重营销的轻资产模式。当时主持人问王健林对格力的印象,王健林回答:“实体和实业。”陈伟鸿又问马云,对小米有什么印象,马云的答案是“营销”。

2014年,格力的营收预计达到1400亿元,而雷军透露,小米公司2014年的营收估计会过千亿,但是小米公司刚刚成立四年半,其增速显然远远高于格力电器。

与格力聚焦空调主业不一样,意气风发的雷军,正准备把快速增长的小米模式复制到100家公司,而且借助小米的高速增长,雷军也成了互联网行业最有权势的新贵之一。相比于小米,格力这种老牌家电企业似乎风头渐弱。

“你觉得会赢吗?你有信心吗?雷军挺有信心的,多次说他肯定赢了。”

听到《中国新闻周刊》抛过来的问题,董明珠一点没犹豫,她把身板挺得直直地,一点没犹豫地说:“我很有信心,至于他有没有信心,我不知道。”

她还特意强调,两人从舞台上下来之后,雷军看了格力的财务报表,然后告诉董明珠说:“我本来想找出点格力的问题,但是我看了你们的财报,我真的很佩服。”

2014年12月14日,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董明珠是演讲嘉宾,她的发言自然绕不开10亿之赌。

快人快语的董明珠压根也没想着要回避。她精明又凶狠地戳到了美的和小米的痛楚——专利问题。

美的之前曾因被判侵权,向格力赔偿了200万元。而小米最近刚刚因为专利、外观设计等问题在印度一度遭遇停售,又被日本公司巴慕达指责抄袭。董明珠一向不对竞争对手客气:“两个骗子,在一起,就是小偷集团。”

当“互联网思维”成为畅销词汇时,身在传统行业,董明珠似乎对互联网“偏见很深”。即便在整个家电行业,格力也算触网最晚的那一批。

2013年底,格力天猫旗舰店才低调上线,这个时间点就在那场10亿赌约前后。也就是在那次赌约上,颁奖嘉宾马云说,传统制造业要和互联网经济融合,“你才能赢”。

2014年11月,格力第一次参加天猫的双十一,销售总额达到1.325亿元,为空调类目销售排名第一,超过第二到第五名的总和。

“竞争对手上网更早,但是营收也没有超过我们,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没给他们带来解放。”董明珠说。

但是,面对电商渠道的冲击,格力电器一线的经销商开始有点着急了。

王华东,是格力电器北京地区的一家代理商,与格力的合作已经持续了12年。他在北京负责对接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东城、西城区的经销商。在北京寸土寸金的的东城区和西城区,总共只有两个格力电器的经销商,“租金的成本特别高了,空调的利润率又不是特别高,所以在北京开的实体空调店,多数都在三环四环以外了。”

2013年6月,王华东陆续在天猫、京东商城、国美在线、一号店、当当网开了网店,这个时间点早于格力在天猫的官方旗舰店近半年。目前,在王华东公司的格力空调零售业务中,网店的贡献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

2014年12月初,格力官方的独立电商平台格力商城上线,作为盈利能力最强的家电企业,格力独立的电商平台却是最晚那一拨。

为什么上线这么晚?董明珠说,格力必须对以空调为核心的商品的销售、送货、安装等整个运营网络建构完善,能够保证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不输于线下实体店时,才会放开线上销售。

2013年格力干部会议召开期间,董明珠(右三)与格力员工参加军训。图/受访者提供

在开拓电商渠道后,线下渠道的重要性是否会降低?

对这个问题,董明珠不以为然,“我觉得谁贴近市场谁为消费者服务好,哪个占比就越高。无论什么渠道,消费者想要的无非就是快捷、安全、便利。至于3万家专卖店会不会减少,会不会增加,这个不重要, 有需要就开。”

在董看来,互联网是工具、是渠道,“你说我们今天没有空调了,电视没有了,茶杯没有了,只有互联网,我能喝到茶吗?不能。所以互联网是工具,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是工具。”

董明珠认为,那些认为传统企业用不好互联网的看法,都是误解,“别说互联网时代,什么时代我们格力也不怕。把我们锁定为传统行业,我们就必败无疑了?!我告诉你,我们恰恰把互联网用足用好,我们是赢家。难道互联网属于某一个人专有吗?不是,互联网属于所有愿意创新的人。”

但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长虹董事长赵勇、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都明确表达了焦虑,也在积极应对,比如海尔进行组织变革。

但董明珠似乎很淡定,似乎觉得同行们的焦虑有点杞人忧天:“我记得当年WTO的时候,张瑞敏也觉得狼来了嘛!”她笑了起来。

但是一位采访了董明珠多年的记者,仍然清晰地感受到了董明珠的焦虑,他认为,董明珠对于小米和美的的公开指责,恰恰说明了董明珠有点着急了,“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弄潮儿出现了。”

比如,如何处理电商与线下经销体系的冲突。互联网是无边无际的,消解了地理空间的差异,但是家电产品在各个区域的价格差异巨大。王华东是江苏人,他发现,江苏的空调价格,比北京高了15%左右。这些挑战都意味着,格力必须重构销售体系。

眼里不揉沙子

与传统企业代表的标签并行的,是董明珠敢说敢言的直爽性格,竞争对手说,“董明珠走过的地方不长草”。在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企业家中,董明珠是少有的异类。

“总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2014年7月份,董明珠见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依然快人快语,“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

2014年7月中旬,董明珠正准备去德国,从香港起飞的机票也订好了。突然接到临时通知,要请她飞到北京,参加14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会议的主持人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在这次会议上,董明珠要的依然是“公平竞争”。

“我们董总对腐败忍不了,不管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外部。”一位中层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谈到这点,董明珠很有感触,她说:“政府采购腐败为什么这么严重?因为有内部交易。劣质产品价格还很高。是不是应该那么高?没有准确的评估。招标规则的设计也很荒唐,很多莫名其妙的门槛,比如要求产品要拿到美国认证。我就想问问,要认证标准也该是中国标准、世界标准,为什么是美国标准?荒唐可笑!”

2010年,当时董明珠还是格力电器总裁,尚未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在广东省的一次会议上,董明珠看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当面批评政府采购存在潜规则。

汪洋回了一句:“告他。”

2009年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招标采购空调,当时格力的报价是1707万元,被评委会列为第一中标候选人。但是,最终的胜出者,却是广东省某建设集团公司。后者报价2151万元,比格力贵了400万左右。

不服气的格力电器两次向广州市财政局申请行政复议,没得到结果,然后格力就把广州市财政局告上法庭。

直到今天,董明珠的满腔怒火似乎仍未平息:“我这个1700万元的项目,而且是第一标中标。但广州市财政局找了一个理由,说我们文字错了一个字,就定为废标。高出的那400万去哪里了!”

多数企业会选择忍气吞声,但是这不符合董明珠的性格,“赢不赢不重要,关键要把这个事情放到台面上,让每个人去深思,去检讨,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在公司内部,董明珠也一样。1994年,她在格力最困难的时候,从一线的空调销售员回到珠海,担任经营部部长。“那算我在格力二十多年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之一,从管物到管人。”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看到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董明珠就忍不住要说道一番。技术部、采购部、生产部门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当时技术部门的人权力“一统天下”,什么材料合格都是他们说了算,“你要不给好处,质量再好也不合格。生产系统也是一样的问题,你要制定制度,就要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

董明珠笑了起来,“所以他们都说朱总是好人,我是恶人。”

董这种性格,也不是没碰过钉子。“可能有些人还是领导安排的吧,既得利益者,把公司的财产往个人口袋装的。”董明珠不讲情面的铁腕政策得罪了一些人。

当时格力的董事长是朱江洪。有时候,一些被董得罪的人,也会跑去向朱江洪告状。说得多了,然后朱江洪就会提醒一下董明珠:“是不是管得太严了,稍微松点吧。”

2012年,董明珠开始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全面掌控格力集团,更让她如鱼得水,“以前去游说的既得利益者再也没机会了,所以我现在干得更好,因为我上面没人了嘛。”

她眼里揉不进沙子,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从本质上来讲,我这么多年没变过,我为什么要变!”

在格力一楼的展厅,董明珠的照片和语录,密布在一楼展厅。格力处处都有董明珠的影子。现在,董明珠的管理理念已经在格力落实为内部规章。

她对中层干部很严厉,中层干部见到董明珠多少有点战战兢兢。“她在格力二十多年,记忆力还好,别想糊弄她。”

去年,格力出口到印度的一批小家电出现了质量问题,董明珠震怒,把一批中层干部开除,“血洗小家电,”一位中层干部如此形容。

董的管理非常细致。前段时间,她用着签字笔,突然抬起头,告诉助理:“这个笔怎么用得这么快啊,质量不行啊,换一家供应商。”

在格力,人走人道,车走车道。黑白相间的斑马线构造了一个严厉、不可逾越的参照系,划分了员工和车辆行走的边界和禁区,为的是避免人车相撞的事故。有位格力的老员工走上了车道,被开除,同事们前去求情,没奏效,“制度出来了就得执行。”

“7万多人的企业,如果这里开了口,那里又开了一个,就收不起来了。”格力市场部部长陈自立来格力工作几个月后,理解了董明珠的严格。

董明珠反腐,在格力已经落实到制度层面。格力不仅有审计部门,还有监察部,高管和中层干部的办公室,墙壁一水儿都是透明玻璃。整个公司到处都贴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开”等标语。

“一般企业,没有监察部吧。”格力电器一位中层干部有些得意。“我们格力早就有了。”

在企业,审计部门一般是通过核查数据,主动发现问题。而格力电器的监察部主要是接收各类举报等。这种自上而下的内审、反腐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根据格力的规定,格力员工应该拒绝供应商等合作伙伴赠送的礼物,如果实在推脱不掉,就必须上缴到监察部。

格力在北京的经销商王华东颇有感触,早些年间,他也曾代理过其他家电企业的产品,“你要是巴结贿赂公司的业务员,他们就多给你资源。过去,家电行业的业务员,很多都有一身会毛病,哪个不会吃喝卡要!”

但是格力的业务员不敢这么干,有时候格力销售分公司的领导和员工结婚、生孩子办庆典,经销商也会去随份子,但是份子钱到最后还是会送返到经销商手中。

2014年11月,格力市场部一位员工,到北京参加央视的招标会,招标会设计了一个有奖问答活动,这位员工回答正确,得了一部iPhone6手机。

尽管格力内部的规章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参加合作伙伴抽奖活动得到的奖品,到底是归属个人所有还是应该上缴。但是这位员工回到公司,还是把手机上缴了监察部。

“虽然公司没规定,但毕竟是从合作伙伴那里得来的奖品,而且我去参加这个活动的身份,也是代表公司,所以我就上缴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无欲则刚

董明珠的出位,有时会让人忘记,格力电器也有国有股份。

国企的体制一直广受诟病。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写过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名叫《宋林的悲剧》。那篇文章说,类似华润前董事长宋林之类的国企老总,很多都是“三无人士”——无存在感,无论企业管理得多优秀,都得不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兑现感,无论经营业绩有多出色,都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与同资本等级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更是判若云泥;无安全感,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坐车、吃饭、旅行、收受礼物、与异性合影,凡此种种都可能被“一票击杀”。

吴晓波认为,国企当家人的此种“三无情绪”非常普遍,且有弥漫之势。

目前,格力电器的国有股权占比在18%左右,格力某种意义上也算国企。但是,听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复述的吴晓波观点,董明珠多少有点不以为然:“国企就这个体制。人生是一种选择,如果觉得在国企待着不好,那你可以辞职下海,自立门户嘛,国企就这个条件。”

相反,格力电器其实也有过脱离国企体制的机会,但是被朱江洪和董明珠搅黄了。

2003年前后,一些政府部门曾希望引进500强,把格力电器卖掉,当时许诺给董明珠的年薪是几千万,远远高于董明珠现在的年薪。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个好事。挂着国企的名号还受约束,卖给外资企业,我的待遇也提高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然很合适,但是我们还是极力地反对,低价卖出去,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卖给外资企业,他们能上缴多少税?!”

彼时的格力电器市值只有100多亿,现在格力电器的市值900多亿,国有股份的价值接近也200亿了,而当时引入外资的售价是9个亿。

时至今日,董明珠觉得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我们现在给国家挣了300多个亿了。一个人富有不富有,并不能简单用他的财富来衡量,应该衡量他给社会创造的价值。”

由于董明珠奉行铁腕政策,多多少少得罪了一些人。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不合法利益,对方直接拿出一张单子,让她就按这么办。旁边放着的是举报信,威胁她,“要是敢不干,举报信在这里等着你。”

董明珠露出了轻蔑的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缝,继续回忆,“我就告诉他,让中纪委来查,随便查。”

“你把既得利益者的口袋封了,他会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搞你,有的人可能会很郁闷,骂一句×××,觉得早知道不得罪他了。但是我不怕,你不能阻止别人告你诬陷你整你,但是我不干坏事你就拿我没办法了吧,我不为三斗米折腰,何况我比格力的普通员工过得好多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前几年,格力有个财务科长被抓进去了。有人劝董明珠,“董总赶紧找人,把他捞出来吧。”她不解,反问为什么,对方说财务科长掌握公司机密最多了,弄不好其他人也要进去。

董明珠不以为意:“那更好啊,他咬谁让公安局抓谁,还替公司清理蛀虫了。”

2014年,普华永道的人士来格力调研,对方问董明珠,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她想了一下说,“格力就相当于我的老公。”

“无欲则刚。”董明珠告诉格力电器的中层干部。“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我是为了挑战自己。”她并不热衷于消费,不打折的衣服很少买,如果在公司,就是吃盒饭。

2013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揭晓,颁奖嘉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左一)与获得“经济年度人物”的格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左二)、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谈论合作前景。图/CFP

董明珠讨厌各种宴请,她觉得浪费时间,格力的高管要是谁主动安排晚宴,就是去讨骂。格力去年的营收过千亿,但是公司的招待费用只有数百万元。

董明珠的助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董明珠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只要不是必要情况,一般也不带什么秘书助理,“我老是飞来飞去,再带个秘书,要多买一张飞机票,多开一间房,一年不得多花好几十万。”

她不疾不徐地说:“你当了领导你就想拿更多,那就是你犯错误的开始,因为你手中有权力。我们把权力不用好不管好,那就不仅是你个人出问题,你带着一批人出问题,一片问题的出现就成了文化,国企民企都一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老板想自己利益最大化,很多问题就出来了。”

董明珠这样的坦荡荡,在国企领导人中并不多见。谈到这一点她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她非常感谢朱江洪:“我很幸运。有时候只要我是正确的,朱总也会妥协,否则我就算再努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如果我的正确建议得不到采纳,我内心也会非常痛苦。”

这些人生经历被写进董的两本自传中,“我马上要出第三本,更精彩。”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她告诉记者。

从外貌、精力上来说,董明珠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而数据显示,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1.1年,其中寿命达20年以上的仅7.9 %。

这是格力的23岁,董明珠的60岁。但是,23岁的格力和60岁的董明珠,似乎都正当盛年。

猜你喜欢

女皇格力电器董明珠
古人的春日美味时光
俄罗斯也有女皇吗?
怎么看待美的集团业绩预告
别在人吃饭时打电话
格力电器未来十年内在价值大探
董明珠的“破门”面试
格力电器扮演举牌方 引发交易所关注
董明珠女强人被免职刷爆朋友圈
格力电器开板
董明珠的“铁血”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