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上文化“走出去”

2015-02-25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

现代企业文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所在国走出去跨文化

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

李俭

带上文化“走出去”

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

李俭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必然;随着中国公司的壮大发展,他们也必须“走出去”迈向全球经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能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保障能源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能源企业已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发展,而且走上了海外发展壮大之路。比如,进入21世纪,仅中石化就已经在全球23个国家执行着40多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遍布非洲、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美和亚太六大战略油气区,呈现“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和非常规协调发展、资源接替序列清晰”的良好发展局面。

贯彻“走出去”的战略,如何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成功呢?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的融合,是其重要保障。

走出去的企业,务须融入投资所在国,而要如此,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是能源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成功的关键,也是能源企业成长为全球公司的最高境界。要大力推进跨文化融合,努力把企业文化“软实力”铸就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文化融合呢?依据成功企业的经验,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架设文化融合的桥梁——着力掌握他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语言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因此,努力学习所在国语言或通用语言,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习惯;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国际合作不但要掌握语言,而且也要掌握制约语言的运用、赋予语言特定意义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打好文化融合的基础——切实增强相互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在“走出去”的国际项目合作中,应当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也不能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评判他文化,不要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树立动态的、关联的文化观,这是对参与国际合作人员素质的极大挑战。美国管理学家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经营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没有跨文化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融合,也就没有跨文化合作的成功。比如,阿拉伯国家都信奉伊斯兰教,与我们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每天定时进行祈祷,不论当时正在做什么,大都会履行这项程序。每年的斋月期间,白天禁止饮水、进餐、吸烟、喝咖啡,每天工作结束时间大大提前。“走进”这些国家,就要对此给予充分理解,而不能按照我们国家习惯行事。

铺设文化融合的纽带——认真做好交流沟通。“走出去”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参与及融合,建立适合跨文化合作沟通模式,消除偏见,减少盲目性,双方共同构筑沟通的纽带,才能确保企业国际合作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合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为促进合作人员的跨文化理解,形成高效的跨文化沟通,必须有意识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与渠道。坚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寻找文化融合的核心——建立共同愿景目标。“走出去”的企业,与所在国最大的差异是思想的差异。如何让对方人员理解合作所指向的目标愿景,这是文化融合的核心。这需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如文化同化法、敏感性训练法和实地经验法对合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各方人员心同此向,志同所愿。

猜你喜欢

所在国走出去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2011年ENR最大200家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中国大陆入围企业(根据来自公司所在国海外项目的设计收入排名)
2010年最大200家国际设计公司(根据来自公司所在国之外海外项目的设计收入排名)
2011年ENR最大200家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根据来自公司所在国海外项目的设计收入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