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经济手段的资本逻辑
2015-02-25胡敏中
胡 敏 中
(北京师范大学a.学报编辑部;b.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875)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论作为经济手段的资本逻辑
胡 敏 中a,b
(北京师范大学a.学报编辑部;b.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875)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在市场交易中基于价值规律而追求利润和价值增殖最大化的规则。马克思在经济手段的维度上肯定了资本逻辑的社会历史作用,又在资本逻辑被资本主义所利用的维度上批判了资本逻辑。作为经济手段的资本逻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拓展市场、形成了世界历史和世界公民。但资本逻辑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积极意义是限定在市场范围内的,如果资本逻辑超出了市场的限度,僭越到权力等领域,资本逻辑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就会遭到人们的诟病和批判。
资本逻辑;经济手段;市场限度;价值规律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融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提速,近些年来,资本逻辑一词频繁出现在学术文本中。赞成和肯定资本逻辑者有之,他们认为资本逻辑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其所处的社会存在基础尚未超越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据此,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就不应是彻底否定资本逻辑的“纯粹社会主义”性质,而应是仍然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发展自身[1]。反对和批判资本逻辑者有之,他们认为,资本逻辑造就了现代人“单向度”的生命存在样式,导致了现代人岌岌可危的生态基础,造成了现代人之间紧张的人际对峙,使得现代人遭遇了殖民化的生活世界[2]。既赞成又反对资本逻辑者也有之,他们认为,资本逻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只真正的“看不见的手”,它播撒着人间的幸运与苦难[3]。资本既是社会的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在资本的概念中既包含着对人类血腥的负面效应,也包含着对人类所带来的“文明化趋势”,尽管随着历史的进程,它的正、负效应之间的比例正在日益发生变化,即正效应日益下降,负效应不断增加[4]。
如果完全赞成和肯定资本逻辑,就无法解释马克思为什么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恨之入骨,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果完全反对和批判资本逻辑,就无法解释马克思为什么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释马克思为什么肯定资本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也无法解释资本逻辑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发展仍这么迅速。如果资本逻辑是把双刃剑,那么,资本逻辑在什么情态下是积极的,值得赞成和提倡?在什么情态下又是消极的,应受到否定和反对?因此,弄清资本逻辑的合理限度以及不合理的僭越,对于澄清学术界就资本逻辑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具有理论意义,对于促进当代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抑制资本逻辑的无理、非法扩张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对待资本逻辑的不同观点和态度相左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资本逻辑的理解不一致。因此,澄清资本及资本逻辑的含义,对于消弭在资本逻辑问题上的分歧,以及推动资本逻辑问题的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
在日常用语中,“资本”一词不仅频现于大众媒体中,而且也时常成为我们的口头语,如某某挺有资本的,这意味着资本就是财富和财产,资本就是权势,资本就是社会背景,资本就是拥有话语权,资本就是支配和驾驭别人的能力,甚至资本就是人的漂亮的外表和强壮的体魄等等,从而诸如政治资本、权力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概念被广泛使用。资本在社会上的泛化理解和使用,已远远超出了资本的原初即经济学的范围,已僭越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资本已成为泛化的社会用语和学术用语。那么,资本一词为什么从经济学的专用词转化为宽泛的社会和学术用语,又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化、转化后的社会后果又怎样,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
要回答什么是资本和资本逻辑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产品、交换和市场说起。
交换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产品有了一定的剩余,就有必要交换,用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物物交换,那时的物物交换即使在市场中进行,其市场也是很原始的,甚至还称不上是市场。
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剩余产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扩大交换和市场,工商业和商人就是适应产品交换和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大约在封建社会早期就出现了商业和商人,有了商业和商人肯定就有商品交换的市场,有市场和货币肯定就有资本。不过,那时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商业从属于农业,商人也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阶层。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最多也只存在资本的最初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出现了商业和商人,但商业不是主导产业,它从属于农业,在“重农轻商”政策的高压下,商人并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反而遭遇了许多骂名,如“奸商”等,从而资本经济并没有在社会确立为普遍的经济模式,资本关系也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关系。虽然产生了货币,出现了钱庄和押店,但还没有出现专门以货币为经营业务的银行,因此货币主要执行的是单一的商品交换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商业取代农业成为占社会统治地位的产业,商人转变为资本家,商业利润变为剩余价值,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才正式产生,相应地也产生了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的市场规则。
可见,个别的、偶然的商品交换不一定在市场中进行,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市场中的商品交换则是经常性的和较为普遍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非资本市场,存在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物物交换和前资本社会的小商品市场,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如果小商品市场的交换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商品的价值,从而为了使用价值交换的商品也不是资本;如果小商品市场的交换是为了价值,那么小商品市场充其量只是准资本市场,而不是成熟和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交换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并且是为了价值的增殖,为了价值增值而交换的商品就是资本,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工商业和贸易业,就出现了资本或准资本。但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资本才成为最为普遍和最为典型的经济现象,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资本理论,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大力歌颂资本,认为资本提高了生产力,解决了失业和贫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极力批判资本及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工人贫困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同时资本是不平等的和不道德的,只有消灭资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人类才能进入没有阶级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
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说的资本就是能够增加利润的生产资料,“资本品是为生产上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5]。马克思认为资本就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6]马克思不同意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当作实体的生产要素的观点,认为资本只有在不停歇的运动中才能增殖,才是资本。资本的不断增殖,这恐怕是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资本问题上的共识,在市场交易中,能够使自身价值增殖的价值物就是资本,当然,交易的结果可能增值、也可能贬值甚至破产。可见,资本首先是有价值的东西或叫价值物,没有价值(不管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成为资本。任何资本不可能从无价值的东西中产生,只有有价值物其价值不断变化、不断增量才是资本。不投向市场的财富,或把财富用于消费或把财富封存起来,这财富便不是资本。如果把财富投入市场,并使之不断增值,这样的财富才转变为资本。价值物要成为资本必须把它投放在市场中,使其在不断的交易、买卖运动中其价值发生变化,并在价值变化中实现价值的增量或增殖。价值物在转变为资本的过程中,是存在风险的,利润与风险同在,破产和致富相伴。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是根据供需矛盾和等价交换进行的,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价值规律决定市场的交易和运行。在资本市场中,只要是遵循价值规律的交换,交换的结果不管是其增值、贬值甚至血本无归,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是合理合法的,同时也是符合市场伦理和正义的。但马克思比古典经济学家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从市场的层面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从更高的层面即隐藏在资本背后的社会关系揭示资本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资本、土地、劳动!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7]马克思实质上是在资本市场、资本逻辑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给资本下定义,但这两个层面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增殖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资本的内涵实质上就包含或展现为资本逻辑,即在供需矛盾和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追求着无限的增殖和利润,这就是资本永无止境的欲求和终极目的。资本不追问资本以外的东西,不追问资本增殖的人生和社会意义,资本只追问在市场中的不断运动,并在市场交易中不断增殖。
在资本市场中,价值规律同资本逻辑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价值规律是基于供需矛盾的等价交换原则,它是市场中的看不见的手,但它却是支配市场运转的基本规律。当供大于求,就是买方市场,这时有利于买方;当求大于供,就是卖方市场,这时有利于卖方。等价交换并不意味着买卖价格的等同,也不意味着价格的不变,而是指买卖价格随供需矛盾的变化而变化,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只不过在相同的供需矛盾和市场节奏中,买卖的价格是相等的,不能欺行霸市和强买强卖。价值规律就是基于供需矛盾之上的等价和公平交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可见,价值规律更具有客观性。在资本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交易都是为了赢利,并且是为了利润和增殖的最大化,这就是资本逻辑。可见,资本逻辑更具有目的性和意向性,即买卖双方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和增殖的最大化。价值规律是资本逻辑的基础,资本逻辑是价值规律的目标和结果,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的统一,就体现了资本市场的完整内容和规律。
资本市场、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是连体的,资本市场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发挥作用的场所,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则是资本市场的真实内容。就社会发展而言,资本市场、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它们本身并不为特定社会所专有,也不为特定社会服务,正由于此,它们能被任何社会所利用并为其服务。这就是说,资本市场、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既能被资本主义所利用、为私有制服务,也能被社会主义所利用、为公有制服务,还能为混合所有制服务。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8]373
三
资本逻辑和价值规律是资本市场运转的轴心和运行规则,因而资本逻辑同价值规律一样在资本市场中就有它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且,资本逻辑在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而健康发展,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和资本逻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邓小平也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8]148-149
资本市场和资本逻辑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10]
资本市场和资本逻辑不断拓展市场,形成了世界历史和世界公民。资本市场和资本逻辑促进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往来和交流,民族历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公民也成为世界公民,从而各民族的生产真正具有世界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9]276“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9]276
资本逻辑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而等价交换的价值原则是对封建等级制的否定和颠覆,秉承人人平等的理念和原则,因此,资本逻辑对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平等原则的产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资本逻辑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它不仅对市场的有序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资本逻辑在市场中也有它的先天不足或缺陷,这就是资本逻辑的自私和贪欲,因为资本逻辑是追求资本利润和增殖的最大化,这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资本逻辑的自私和贪欲,也是资本的自私和贪欲推动着资本逻辑的运行。
总之,作为经济手段的资本逻辑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积极意义是就资本市场范围内说的,也就是说资本市场是资本逻辑合理性、合法性和积极意义的限度,如果资本逻辑超出了资本市场的限度,僭越到权力等领域,资本逻辑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资本逻辑关进市场的笼子里,严防它的僭越。
[1] 胡建.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J].浙江社会科学,2010,(7).
[2] 毛勒堂.资本逻辑与经济正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3] 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5).
[4] 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2,(12).
[5]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35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2.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0.
编后语:自2013年第1期本刊哲学栏目推出“《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系列专题讨论以来,至今已密集刊发30篇相关稿件,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编译局、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18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支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达9项,为推动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尽了绵薄之力。但是从总体上看,关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成果依然可期。同时,研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正在逐步聚焦,哲学界与经济学界之间关于《资本论》研究的互动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本刊将会继续对此加以关注。
[责任编辑:高云涌]
2014-09-04
胡敏中(1959—),男,编审,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研究。
B1
A
1002-462X(2015)01-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