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突破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藩篱
2015-02-25远山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波兰新马克思主义专题·
导引 突破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藩篱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术共同体中,以沙夫和科拉科夫斯基为突出代表的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其他代表人物一样,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致力于“复兴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改革、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反思现代性危机等重大思想理论主题,同时,他们的理论探索又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和批判锋芒。这种理论特征与波兰的历史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中东欧地区一直是东西方几大帝国和势力反复掠夺、瓜分、征服和统治的对象,这种屈辱的历史经历给中东欧各民族带来无尽的痛苦体验,也催生和培育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识。其中命运最为悲惨的要数波兰,它不仅经常被周边列强侵略,而且在1772—1795年的20多年间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作为国家的波兰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消失”。然而这种悲惨的历史命运并没有扼杀波兰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创办于1364年的克拉科夫大学(后更名为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和最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之一。这所大学培养的伟大科学家思想家哥白尼以其伟大的科学发现动摇了欧洲的传统世界观,也使克拉科夫在16世纪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之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密茨凯维奇以其诗篇讴歌波兰民族反抗异族统治和专制暴行、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这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象征。20世纪,波兰先后有四位作家和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个民族和国家文学的水平和影响力。
波兰的思想理论发展在世界上一直具有重要影响。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定向的华沙学派。到20世纪20—30年代,华沙学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派别。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也有学派涌现,如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就产生了克拉科夫学派和华沙学派。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科拉科夫斯基的《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沙夫的《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历史与真理》等著作先后问世并被陆续译成多种语言,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并没有形成一个流派,而且相互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他们都秉承了波兰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独立、解放的精神传统,对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等一切束缚和抑制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教条主义做法都持彻底的批判精神。
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我们特别请沙夫的学生塔杜什·布克辛斯基(Tadeusz Buksiński)组织一些波兰学者专门写了一组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当前波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论文,与我国一些年轻学者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一道,组成这一“波兰新马克思主义专题”。“专题(一)”刊发塔杜什·布克辛斯基的《沙夫异化概念中的矛盾》、马雷克·西柯拉(Marek Sikora)的《波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进——以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的哲学为例》、张笑夷的《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探索——亚当·沙夫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李晓敏的《危机与救赎——科拉科夫斯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接下来,“专题(二)”将刊发达留什·多布然斯基(Dariusz Dobrzański)的《波兰马克思主义与政治修正主义:基于政治哲学史的概述》、博莱斯瓦夫·安杰耶夫斯基(Bolesaw Andrzejewski)的《马克思主义语言交往的问题》、傅其林的《论沙夫的马克思主义交往符号学思想》、李乾坤的《社会主义图景的描绘及其哲学困境——评亚当·沙夫晚年的社会主义问题思考》和王继红的《历史之谜的求解——简析科拉科夫斯基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此后我们还将刊发克日什托夫·布热赫琴(Krzysztof Brzechczyn)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化的尝试——“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现状与视角延伸》、希尼·凯德罗夫斯基(Chiny Kiedrowski)的《莱泽克·诺瓦克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范畴解读》、安东尼·什丘钦斯基(Antoni Szczuciński)的《扬·祖赫辩证的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等论文,以展示当代波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他方面的进展。
主持人: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