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观念的引入及本土化重构
2015-02-25郭台辉,谢丽萍
学术界 2015年6期
郭台辉、谢丽萍撰文《无产阶级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早期展开(1898-1921)》指出,根据无产阶级观念所指代的重点社会群体,其早期展开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之前指需要同情的平民;此后至十月革命胜利指得到尊重的劳工;之后四年迅速转变为具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团体。无产阶级观念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社会革命观念并进行本土化重构的结果,是随着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主体动力的目标转向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社会尚未广泛传播时,知识界已经习惯运用“阶级”的观念框架来分析及思考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等问题,对社会大众重新进行群体划分和秩序重构,旨在真正找到下等阶级被压迫的不平等根源,最终通过发起社会革命,破除这种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在这种阶级划分与社会重构的背后,暗藏着人人平等的基本预设。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引入并安置阶级观念,通过打破阶级群体分层的不平等现象,消灭上层群体的社会角色,从而达到去阶级化,并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政治构想。他们对西方世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与取舍,与此同时把近代中国各社会群体早早安置在“阶级”的观念框架。
摘自《天府新论》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