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骈文述略

2015-02-25谭家健

学术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骈文

谭家健

文 学 语言学

当代骈文述略

谭家健

本文所谓当代骈文指20世纪80年代迄今的骈文,包括以较通俗的白话写作的现代骈文和以古汉语为主写作的传统骈文两大类以及二者相结合者,而不包括辞赋。主要题材涉及碑铭、序跋、书启、赞颂、园林庭院杂记等。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少数人已出版骈文专著,多数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以赞美当代成就,弘扬古代文化为基调,也批评讽刺社会弊端,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与尝试。由于骈文创作沉寂多年,当代骈文尚处于初步复兴时期,许多方面有待改进与提高。

现代骈文 传统骈文 魏明伦 袁瑞良 白化文 刘永翔 周晓明

20世纪50—70年代,文言文在社会上停止使用,骈体文写作近乎绝迹。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文化热的兴起,有人开始尝试用现代语词写作骈文。90年代以后,有人尝试以现代语词作赋,以名胜景区和都市、地域为主要题材,受到各地群众尤其地方官员欢迎。受其影响,以骈体文写作书启、序跋、杂记之文日渐增多。2006年,周晓明创办 《中国骈文网》。2007年,《光明日报》开辟 “百城赋”专栏。2008年,《中华辞赋》杂志创刊。有了发表园地,创作渐成热潮,甚至有人出版专集 (包括骈文和辞赋)。与现代骈文兴起的同时,传统骈文写作逐渐增多。这是当代骈文发展的大致情况。

下面,先介绍已出版专集的几位作者,然后介绍其他作者。

魏明伦 (1941—),四川内江人,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长期自修古今文学。1978年以后,陆续发表 《易胆大》 《四姑娘》 《巴山秀才》《潘金莲》 《变脸》等剧作,连获大奖,轰动中国剧坛。1988年开始写作杂文,集结为 《巴山鬼话》出版。1994年开始写作骈体赋和骈体文,2013年集结为 《魏明伦新碑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共收文章51篇,其中以 “赋”为题者30篇,皆为骈赋;其他体裁21篇,皆为骈文。 (以下魏文皆出此书)

魏氏骈文思想犀利,见解深到,不同凡响。冯骥才说:“明伦的文章,议人说事,纵论天下,言及万物,皆有不凡的见识。”[1]万光治说:魏氏 “歌颂真善美,谴责假恶丑,赞美不溢美,报喜也报忧。反思历史,不为尊者讳;针砭时弊,敢为弱者代言。”[2]

魏氏骈文是新鲜活泼的现代骈体。他自己说:“不是所谓骈散结合。除了个别虚词之外,通篇皆是骈俪组成。”[3]其句式不专主四六,而是三、五、六、七、八、九、十字对句随意安排,随时变换,流畅恣肆,自由洒脱。其语词以现代为主体,新的政治名词、社会流行语、方言俗语,拿来就用。他很会锻

炼调配字句,幽默、风趣,化腐朽为神奇,变高雅为通俗,往往拿名言开玩笑。警句迭出,妙语如珠。他喜欢征举大量历史人物和文坛佳话,不是典故,而是事证,皆人们熟稔者,故能雅俗共赏。也有些文章纯为白描,不加雕琢,以理趣取胜,类似古代的白描骈文。其中令人最感兴趣的有三类。

第一类,纵谈饮食文化者。如 《灶王碑》。他不讲灶王的来历、灶公灶婆的形象、民间祭灶的仪式,而大谈 “百姓以食为天,万家以灶为主。” “灶王掌管人间烟火,关心家务稻梁。” “灶上锅盏不满,帝王江山不安。”把灶的地位提升到关系天下太平、百姓平安的高度。接着批评50年代怪现象:“挖掉万家小灶,推行一口大锅,同进公社食堂,共饮清汤寡水。灶王爷冷落,水肿病流行。”下面又一转,写到当下。 “时代前进,胃口大开。从前饥不择食,如今食不厌精。” “大有豪华宴,小有冷啖杯”(四川方言,简单小食)。文章后半段,寄语食客:“好吃而不懒做,醉酒而不发疯。享乐而不腐化,致富而不忘贫。”以小见大,谈古论今,有讽有劝,妙合无间。把一些常用词语稍加改变,赋予新意,类似宋人所谓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之法。而 《饭店铭——为巴国布衣题壁》所说 “巴国布衣”是成都一家酒楼的名字,由两位研究艺术的青年学者开办。魏氏概括其宗旨是:“淡泊平民意识,坦荡大众襟怀。重续古代布衣菽粟之交,愿与普通百姓共赏酸甜苦辣。”文章列举历代文人与饮食有关者,从杜牧、杜甫、司马相如、苏东坡、曹雪芹、郁达夫、鲁迅、乃至毛泽东,说明 “多少忧国忧民之心,至善至美之情,大彻大悟之思,往往流露于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间。”此文是魏氏名作,传布甚广,据说成都有的酒楼职工能够背诵。其突出特色是巧妙的幽默与大胆的调侃,大量反话正说,雅言俗说,寓庄于谐,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而 《酒歌》所歌者为其故乡之 “旭酒”,著名饮者有陆游、吴祖光、新凤霞、陈希同等。作者大发感慨:“酒似风月宝鉴,反映善恶两重。酒有酒德,人有人品。明白人喝了依旧明白,糊涂人喝了仍然糊涂。有人越喝越讲真话,有人越喝越涨贪心。”最后呼吁:“干杯!为爱情献身。干杯:为民请命。干杯!为国争光。三杯倾倒,一枕鼾声。抒情于无语之中,清醒在沉醉之中。”此文有别于扬雄 《酒赋》、刘伶 《酒德颂》(二文不是骈文)。 《酒歌》虽题为 “歌”,却是对偶句为主的骈文,其辩证思维超越前人。魏氏还有 《美酒赋》(沱牌曲酒)、《美食奇谭》(谭家菜)、《蜀家菜》等,不像晋束晳 《饼赋》、梁吴均 《饼说》那样专讲食材配料和制作方法,而是发掘其中的饮食文化。

第二类,风景园区描写类。如 《岳阳楼新景区记》。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古文名篇,而魏氏竟然对范公提出批评说,范公虽是 “循吏楷模,满腔正气,贬官典型,满纸牢骚 (?)。毕竟是臣民心理,忠臣情结。”在魏氏看来,“当代人,新思维,不奉天子之旨意,而遵公民之旨意。岂仅吸取范进士、滕进士之精华,更须攀登德先生、赛先生之高峯。”魏氏这样评价范公,尚可商榷;但他提出范公之天下以天子为中心,今日之天下以公民为中心,反映了时代新思维。文章下半段三次 “登斯楼也”,所见所感,皆突显出当今公民所忧所乐的新矛盾、新问题。 《绿杨村记》则记成都 “满城”的历史变迁。清代为八旗子弟所居,享受特权,玩物丧志。抗战时期,鱼龙混杂,各色人等皆在此地活动。解放后,由于 “三年谎祸,十年浩劫,忙于整人,疏于治水,桥下洪水依然泛滥,路旁棚户依然贫穷。东西马棚夹杂牛棚。”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变,三洞桥变为绿杨村,成了街道花园,都市乡村。结论是:“幸福来之不易,广厦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勿忘浩劫,勿忘仗义,勿忘扶贫。当以满城兴亡为戒,小康戒懒,大康戒奢。防止八旗重演,祝愿绿杨长青。”许多警世通言,连连排比,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有开有合,前呼后应,这是骈文碑记之精品。而 《华夏陵园诔》所写华厦陵园是重庆市新建的一处公共墓地。文章破题:“人类生死”如 “草木枯荣”。下面承题:“苍天不许万寿无疆,世上岂有不死之药。”继而批判秦始皇妄想长生,曹操、慈禧大造坟墓。又进一步发挥:“阴阳界殊途同归。高烟卤里人人过关,只有先后之分;矮坟墓内个个成灰,无非远近之隔。”最后奉劝:“趁少壮,努力成材;到老年,闲适开心。轰轰烈烈,于世有功最好;平平淡淡,于心无愧亦佳。” “此文主要阐明其生死观,富于哲理性和现实意义,比庄子、列子、张衡、曹植等人表达的 “骷髅说”高明。

第三类,吟咏器物者。如 《华灯咏》,开头指出灯是人们常用器具,唐宋元明清,亚非欧美澳,何

人何地不用灯?接着列举灯与中华数千年历史的复杂关系。 “灯前正大光明,灯后讳莫如深。烛影斧声,云翻雨覆。” “大红灯笼高高挂”,“正月十五雪打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御用灯会,官办灯节,掩盖矛盾之工具,粉饰升平之油彩。”于是,引发阿房宫之烈火,金田村之圣火,义和团之朱红灯。一部二十四史好比一盏走马灯。下面又讲到,新中国成立以来,27年经历多少劫难,天安门红灯是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华灯再闪光。文章最后说:“祝福崭新华灯,闪耀民主之焰,科学之彩,法治之芒,宪政之辉。” “未来中国灯文化史,庶几不再重复走马灯圈。”文章气势雄伟,自古及今,紧扣灯字,引出深刻的历史教训。虽然是 《中国灯文化》序言,实为一篇政治历史论文。又如《神箭铭》,副题 《题中国运载火箭警示钟》,文章先追忆中国近代备受列强欺侮的历史,接着讲述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最后的警示是:“丰碑记实,警钟戒骄。防胜利冲昏头脑,吸教训震撼心灵。” “规律通万物,辨证成两分。祝同仁一心一德,促神箭百发百中。”此文可与台湾成惕軒先生的 《美槎泛月记》合看。成氏描述1968年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首次探月壮举,用传统骈文语言形式,以大量中国古代神话作比喻。而魏氏此文,则纯为白描,不用典故,属现代骈文。二文各有千秋。

魏氏骈文有时过于直白、显露,一览无余,不够蕴藉含蓄。某些语句过于佻巧,某些场合需要庄重严肃,是不宜用调侃诙谐语言的。对于魏氏戏剧,评论界尚有不同意见,对其骈文评价也不太一致。

袁瑞良 (1950—),河北宽城人,1976年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曾任福建莆田市副市长、江苏南通市副市长、市文联主席。本世纪初,开始辞赋创作,2006年后,在文汇出版社陆续出了 《十赋黄山》《十问黄河》《十叹长江》《十望长城》等专集,受到文学界重视。王志清有 《大风起兮——袁瑞良赋体文学论》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对袁氏四部书进行分析评论。

袁瑞良的四部书共40篇作品合称 《神州赋》。中国古代赋体的分类,有先秦骚赋、两汉大赋、魏晋小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 (散体赋),以及各代皆有的俗赋。袁氏 《十叹长江》 《十望长城》属于骚赋,它们大量使用 “兮”字为句尾,句子长短不齐。 《十问黄河》有三篇骚赋、七篇骈赋。《十赋黄山》有四篇骚赋,六篇骈赋。骈赋的特点是主要使用对偶句,不用或少用 “兮”字,句子相对整齐。关于 《十问黄河》,王志清概括说:每一篇都 “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黄河形象,探究黄河的精魂。以一问一答的巧妙方式,从黄河源、黄河流、黄河史、黄河功、黄河过、黄河怨、黄河人、黄河文、黄河魂、黄河願等十个方面分门别类叙写。作者以其灵魂积极介入,精神主体的充分参与形成了以人生人格为中心轴,而在历史、社会、自然及其文化层面上纵横的广袤和自由,尤其突出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把黄河与民族联系。思路极其开张,内容极其广泛,激情充沛,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复杂纷繁、迂曲难尽的思想感情。”[4]试看 《九问黄河魂》一段:

魂为民心之索,神为族情之绳。系之民心所向,飞无孤雁;网之族情所依,舞无单形。顺之者,与时而进;适之者,顺势而行;逆之者,忤违时势;断之者,离乱族群。智之治者,守之;愚之治者,失之。守之者盛之,政通人和,邦安而国冨;失之者衰之,业废神疲,国弱而民贫。故谋复兴之业,需思复兴之魂。魂张则聚民气,气聚则凝民心,心凝则力生,力生则无业不成。

说的是黄河魂,实质是民族魂,寓意深邃。关于 《十赋黄山》,其中松、云、雾、石、春、夏六篇是骈体咏物赋,末段皆比喻人的精神品格 (如松、石)或社会环境 (如云、雾),从中引出人生哲理,这继承了传统咏物赋的常用手法。在辞赋史上,名山大川之赋,历代不乏名篇。而像袁瑞良这样用十篇合为一组来表现同一对象,40篇形成一个系列者或许是第一次。如果把袁瑞良与魏明伦相比,魏氏之山川赋、地域赋都是骈赋,没有骚赋,白话为主,文言很少;袁氏文白相间,亦古亦今。魏氏文句更整齐,袁氏文句更随意。魏氏爱发高论,妙趣横生;袁氏喜欢抒情,严肃深沉。二位各具风格个性。

除骈赋外,袁氏还有其他骈文。如 《和谐论》①发表于2007年10月29日原题为 《和谐赋》,经作者同意,改赋为论。是骈体政论。作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

“奠定和谐理念”,理念之一是 “需具平等之心”,“先天之人格,应绝对之平等。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九州之间,均是手足。人之尊严,首在平等之人格。有平等之人格,方有平等之尊严。有平等之尊严,方有平等之价值。有平等之价值,方有互信相安之思想。”理念之二是:“需具包容之怀。”理念之三是,“需具博爱之情。”理念之四是:“需具共同之志”。其次,要均衡利益。均利分配之要;以同等条件为前提,均衡分配,利益共享。再次,要有公平规则。 “求和谐必先正纲纪,明法度,严法苛行,以收民心。不许法外开恩,不容法内徇情,不因偏一亲而乱法理,不因袒一人而犯众怒。”文章层次清楚,论析透彻;以偶句为主,对仗整齐,间有少量散句,符合骈文的句式要求。它采用现代政治术语,不用典故,不加雕饰,属于白描骈文。与西晋欧阳建 《言尽意论》、东晋鲍敬言 《无君论》语言风格相近。

而 《悲喜2008记》①发表于2009年5月16日 《中国文化报》,原题为 《悲喜2008赋》,经作者同意,改论为记。是骈文史论。概述2008年发生的多件大事,分别加以评论。悲者有六;一是南方数省冰雪成灾,二是藏独分子骚乱西藏、青海,三是西蜀汶川特大地震,四是山西襄汾矿溃坝严重破坏,五是 “三鹿”牌奶粉毒害儿童,六是金融风暴全球海啸。喜者亦有六:一是北京奥运,二是神七飞天,三是两岸通航,四是党政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五是军警遇险不避,逢凶不惧,六是民众遇难不馁,遭灾不屈。悲喜交集者有三:一为多难之年,兴邦之秋,二为转折之始,济世之时,三为有精神之大纛,灵魂之丰碑。文章逐条评论,概括得当,分析深切,全面周到。句式以对偶为主体,有少量散句。此文与 《和谐论》皆为白描骈文。共同点是立论正大,说理充分,而文采稍嫌平淡。

袁氏的骈文和骈赋政治性很强,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有鼓动力。艺术上尚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文字比较长,《十问黄河》25万字,每篇平均二万五千字;《十叹长江》20万字,每篇平均两万字,中国赋史上罕见如此长赋。有些句子繁复拖沓,可简省。有的语词搭配欠佳,缺锤炼。有些虚字为了凑对仗,显得多余。有些 “之”字 “兮”字使用不顺畅。王鸿生、徐中玉都指出 《十问黄河》存在缺失,并提出改进建议。②王鸿生、徐中玉教授的意见见 《文学报》2006年9月8日 《大众阅读》版。还有的学者认为王志清的评论不乏溢美之辞,这些意见都值得注意。

白化文 (1930—),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华大典·民俗典》主编、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对佛教及敦煌文献和目录学有深厚造诣。学识广博,兼赅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各领域。主要著述有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佛教图书分类法》、《汉化佛教与佛寺》、《退士闲篇》、《负笈北京大学》、《北大熏习录》等40余部。亦擅长骈文,已有30余篇,集结为 《承泽附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本文所引白氏骈文皆出此书)皆属于传统的古典风格。如 《古籍整理浅谈·弁言》:

仲弘学长,三吴华胄,八斗捷才。幼敏才情,早耽文史。通籍国子,深究古籍。既而服务中华书局四十余年,沉潜纂著之中,迴翔木天之上。探书万轴,指纸千言。莫不彰明缘起,考竟源流;该悉部区,洞察本末。进而奨掖同仁,主持大雅;推贤乐善,置己先人。高文大业,众口同词;狷操和风,一身兼备。顾问不惶,应答如响;辨无不释,言必造微。群推学林通矩,古籍鸿裁。今当盛世崇文,正宜名家阐道。于是纂辑傥论,汇为专书。实涵今茹古之文,乃发藻摛光之作。俾后进得奉矩矱,惟大方足备典型。化文与学长,早同盍戠,忝属通家。倾蓋华年,饮醇积岁。承命题辞,敷陈俚句。敢夸流水,用景高山。时维上章执徐之岁仲冬望日,同学弟承泽退土白化文谨叙。“仲弘”,程毅中字。程先生与白先生为北大同窗,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员,古籍整理专家,古代文学专家。程氏所著 《古籍整理浅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白氏此叙,前半段赞程氏学识与品格,后半段推许其书之价值。通篇骈偶,对仗精整,辞藻雅致。不用典故,而古风盎然。另有 《月无忘斋诗存·小引》,是程毅中诗集小序,二文可以合看。又如 《中华对联大典·序》:

联语昉自唐宋,盛于明清。世多作者,代有名家。大都铄古切今,丽辞深彩;编联珠玉,点缀

文华。惟是览观联话,按类合辑者经常,因人分列者希简。夫联家各有生平,作手迥异风彩。参互合观,唯觉百卉纷呈;区别比对,方见一枝独秀。春风杨柳,秋水蒹葭;琪花瑶草,铁板铜琶。时代感觉充盈,个人风格独特。文情深变,姸媸异分。或联以人传,或人以联传,斯则楹帖之大观,不仅为谈艺之资,抑亦知人论世之一助焉。龚君联寿,寝馈其中,沉潜此道。学术有专议,匠心能独运。爰有 《中华对联大典》之作。网罗放佚,囊括古今。……爰弁卮言,以志庆喜。

《中华对联大典》,龚联寿编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此书汇集古今三千多位联家的对联近三万副,以作者生年为序,附有生平简介,联语注释及四个索引。融鉴赏性、学术性、 实用性于一体。白化文是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在90年代春节期间楹联大赛中多次出任评委。这篇序言,简单介绍该书,清爽明快,要言不烦。另文 《开宝遗珍序》亦属此类。又如 《临清季希逋先生九十寿序》:

临清季先生,生负异姿,少多至性。躬耕陇庙,负笈清华。既而万里西行,多师转益。天竺梵书,沈潜悉遍;焉耆残卷,解释无遗。载誉归来,秉铎国子。学津布护,教泽周流。林宗名盛,遂为多士之归;荀卿道高,克符祭酒之望。操翰成章,发言为论。洊成文集廿四冊,自传卅万言。庆南山之寿,三千士声闻侍坐;诞东海之滨,五百年名世间生。耄耋之年,康强犹昔。虽力谢纷华,性安恬淡。而中外仰延,后进依为模楷;生徒倚赖,群贤奉为宗师。以是外事纷繁,内务丛脞。夜答电函,日应会议;晨了文债,夕接学人。所至车马群归,在座英述广聚。席上常闻挥麈,门前时有鸣驺。王乔之履冩,足健凌云;绮季之冠裳,眉长赛雪。天下尊为人间瑞,世上谓之地行仙。先生养生神定,长世器弘,和以天倪,保兹纯素。仰厥生平,已全乎三不朽;揆公福泽,必至于万斯年。云泥自远,犹蒙垂念自师;泰斗维隆,尚得分辉照我。当今池莲未晚,篱菊将开。敢因捧斝之辰,聊纪添筹之盛。藉颂无疆之祉,用赓难老之章。

此文为季羡林 (1911—2009)先生九十华诞而作,骈四俪六,整齐有致。选用大量古代学者文人典故,包括事典、语典,允当贴切,涵蕴深刻。诸凡赞颂祝愿之辞,形容描绘之语,敬词、谦称,皆细密周到,合乎古代晚辈对尊长的用语规范。辞藻雅致,文情並茂。在近年诸多骈体寿序中洵为上乘之作。他还有 《秋浦周先生 (绍良)八十寿序》,可以合看。而 《选堂先生米寿献辞》则用另一种写法:

选堂先生,黉宫斗极,学海昆仑。照耀梓桑,辉光家国。维今米寿方启,茶龄可期。同人等愿言海屋添筹,当效华封称祝。献辞曰:先生之学术堂构,才备九能,业精六学。燃藜虎观,问字鸡园。搜虫书鸟语之文,溯龙树马鸣之论。可谓通今博古、融中贯西者矣。先生之文艺制作,以空灵瘦劲之笔,泻緾绵掩抑之音。歌佛国之凌云,咏美洲之落日。发林泉之高致,得山水之纯全。落笔吟风,拨弦写月。可谓托旨遥深,审音明晰者矣。先生之敦煌研究,远发秘府,西涉鸣沙。推究笔精,披观墨妙。凿 《琵琶谱》之混沌,解 《想尔注》之阙疑。可谓沉沉颗颐,戛戛独造者矣。夷考先生平昔,才艺博综。广见洽闻,饱学多识。早膺预流之选,不愧大师之名。今当金液延龄,必邀赤松筹算。同人等时获教言,每怀感激。爰呈寿颂,遥祝椿年。

此文是白先生代表 《敦煌吐鲁番研究》杂志社同人祝贺饶宗颐先生88岁米寿的贺辞。此文着重三方面,第一是语言文字和佛学,第二是文艺创作,第三是敦煌研究。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是代表一个群体发言,而不是像祝贺季羡林先生那样以个人身份致辞,所以风格、体式皆稍有不同。

白化文的骈文,其语言形式纯属古典的,循规蹈炬,雅致得体;其思想内容则是现代的,时见新意。白先生是骈散兼擅的作家,其白话文的学术随笔、文史杂谈、回忆录等多部著作,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笔法轻松,语言活泼,妙趣横生。然而其骈文则庄重有余,灵动间或不足,用典颇繁,年轻读者难以掌握,因而曲高和寡,学步者希。

刘永翔 (1948—),浙江龙游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文史古籍,在父亲刘衍文教授教导下,练习写作古体诗词、散文、骈文。著有 《古典文学鉴赏论》《先秦两汉散文选》《中学古文观止》《蓬山舟影》(包括骈文十余篇,古文若干篇)等书。1982年,刘永翔在 《文

史知识》第一期发表 《“折断”新解》,引起前辈学者钱钟书注意。钱先生在 《文史知识》1983年2期发表 《说李贺 〈致酒行〉“折断门前柳”》的 “附言”中特别说明:“刘永翔同志的 《‘折断’新解》,精细准确,更使我感觉兴趣。”后来在给 《解放日报》记者的信中又提到:“刘君骈偶文至工,前曾经眼,叹为罕覯。” 刘永翔看到钱文后,用骈文写了一封信,表示景仰和感激,并作自我介绍。其中一段云:

欲明古谊,宜废旧笺。遂笔之于觚、藏之于箧。诚不意他日拂去封尘而达于岩电也。翔自解庭趋,即承家训。读 《养新》之录,已为私淑之门生;作稽古之编,自必折衷于夫子。今也何期大笔谬及微名。快胜鸾骖,欢形雀跃。拜华夏无双之士,可免先容;占干元第二之爻,尚期后验。……几天后收到钱先生复信,信中说:“忽奉损书,发函惊叹。樊南四六,不图复睹。属对之工,隶事之切,耆宿犹当敛手,何况君之侪辈……前偶见尊作小文,即知为文豹之斑、威凤之羽,窃自喜老眼无花也。”刘永翔的父亲刘衍文得悉后,十分高兴,赋诗纪之。有云 “誉儿莫笑王家痴,曾入梁家巨眼来。”[5]苏渊雷评点刘永翔骈文说:“用事切,对仗工,而叙事明,胸臆吐。骈文至此,叹观止矣……通篇自叙经历也,而文中于默存其人其书三致意焉,则叙事而不失通问矣。” 《致钱钟书先生书》被钱老与李商隐相提并论,在下也联想到杜牧 《上吏部高尚书书》、温庭筠 《上裴相公书》等晚唐骈文,都是向前辈傾诉衷情,抒写窘况。而刘文篇幅更长,刻画更细致,更委曲动情,的确使人 “叹为罕覯”。

刘先生还有 《上张世禄先生启》《上胡彦和先生启》,属于短札。还有 《唁黄永年先生》《唁王绍曾先生》,属于哀祭之文,语言风格直承清末民初。 刘永翔喜欢写古体诗,曾寄习作向钱先生请教,钱先生也赠诗回答。刘先生耽爱吟诵诗词,1984年曾以骈体文作 《兴吟道议》,提议恢复发扬古代吟诵诗歌的传统,在社会上推广吟诵。该文前半段叙述中国古代吟诗的历史发展,从 《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到唐宋诗词,许多名篇皆曾在社会上广泛吟诵。后半段讲到当前,新诗多不适合吟诵,古诗则很少有人会吟,中国的吟道不如日本。所以他大声疾呼,积极倡议。现摘录后半段如下:

创吟校于神州,溥吟风于诗国。俾吟哦之道,复兴于今世,永宝于后昆。诗教以成,雅音以振。长与我东邻吟友,享分道并驱之乐,诉异苔同岑之情,不亦说乎?是亦致力文治、敦睦邦交所当措意者也。用特谨献芹言,渴求兰臭,愿言鸿硕,幸报鸾音。跂予望之,无我遐弃!

此文不同于 《上钱默存先生书》之纯取四六,大量用典,而是骈散相间,以骈为主,内容涉及当下现实,并采用一些现代语词,与古代语词融合无间,风格更近古典,而不像如今一些骈文倡议书那样半文半白,不古不今。刘先生的 《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则记述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抗战期间迁校黔北,日本投降后又迁回上海的经过。1946年校庆22周年时,文学院陈青萍教授撰有 《迁校碑》,后来市郊改建,碑志无存。刘永翔教授乃重新撰写,2012年重新刊立,全文如下:

自卢沟逞蛇豕之谋,赤县奋貔貅之抗。陆沉东国,忍废弦歌;车指西陲,纷迁庠序。大夏大学,吾校前身之一也,黉枕淞江,钟鸣禹域,业精传道,功在铸才,已立校一十三载于兹矣。既丁板荡之秋,别选河汾之地。初栖牯岭,继抵黔灵。方七年书桌之暂宁,又一旦兵锋之近逼。乃更舍移贵北,地接川南。俗厚风淳,父老借文昌之庙;诲勤学苦,师生安乡校之堂。观赤水之澜,尽容格物;映丹霞之灿,恰助穷幽。战鼓频惊,书声不辍。俟河山之还我,为社稷而尽能。其年秋,狂寇终降,神州克复。烽烟顿息,寰宇同欢。翌年,方拟返旆沪堧,援琴海上,而虽深梓里之思,犹系空桑之恋。时正值校庆廿二周年也,乃树迁校碑于当地校本部,记播迁之屡,述教学之艰,美上下之齐心,感居停之援手,文学院陈青萍湛铨教授笔也,具明本末,并茂文情。斯石之立,亦已六十有六年矣。惜乎世换沧桑,变兼城郭,市经改建,碑竟无存。今吾校既卜宅申皋,辟庠紫竹,情固难忘于往昔,事堪取励乎方今。爰谨重刻旧辞,再隆高碣,倩江都周化成道南先生书之。俾诸生得温前史,益知创业之难;缅想先贤,弥烈兴邦之志。

虽骈四俪六而罕用典故,清丽畅达,简明练要。近二三十年来,记录重建学校、寺庙、宫殿等著名建筑物的骈体碑文甚多,不少半文半白或骈散相杂,而像刘先生这样纯正娴熟的骈体文属不可多得者。

刘先生的骈文,声律较严。有些对句,次联出句末字声调,多与上联对句末字同其平仄如顶针续麻,连缀成篇。如 《华东师大古籍所建所三十周年座谈会请柬》: “本所之建,迄今已一周世;同人之务,无日不再群书。故纸劳形,庶前贤之无负;新编尽瘁,冀当代之可资。通文史之邮,破汉宋之界。策勋何敢?稽古堪欣。朱元晦之全书,俱归理董;顾亭林之遗著,继付流传。”各联平仄相当严密。刘文对仗追求工巧,于颜色、方位、数目、动植、乃至人之器官,皆求同类相对,是精雕细刻之作。

刘永翔骈文的总体风格古雅典丽,使用语典事典,繁密精切。选词造句,考究尽情,深合古体。新词较少,散句罕见。唯其如此,一般读者不容易透彻理解。虽然获得上层知识界赏识,却未能引起广大骈文作者甚至骈文研究者的重视。看来还可以在现代化大众化方面适当加大力度。

周晓明 (1963—),浙江温州人,参加工作不久,因病下肢瘫痪。以惊人毅力与病魔斗争,迈上新征程。他2003年写作 《温州赋》,继而不断有新作。2006年创办 《中国骈文网》,2008年在北京艺术与科学出版社出版 《八风集》,2013年又辑成 《瓯声集》,二书收集辞赋和骈文近百篇 (此处所引皆出二书)。其语言,一部分是传统的古典风格;另一部分是通俗的现代风格,也有些文章古今结合。其文体,一部分标为 “赋”,赋之外的 “文”都是骈体文。这里只介绍 “文”,不谈赋。

一是碑志。其中古典风格的,以 《绳金塔碑记》为代表。绳金塔是南昌的一座古塔,南昌市政府修缮后,向公众征文。周晓明应征,后被喷写在绳金塔公园内。摘录如下:

豫章故迹,南昌胜景。夫绳金一塔,绰态飞骋。迎面以拔地之势,仰观以卓立之姿。摩天一指,尽收吴楚山色;穷极八目,旷览天地云影。烟波浩渺,襟鄱阳而遥对滕王之阁;川岳萦带,枕庐山而牵手梅岭之境。砖木巧构,匠心妙造。四门一围,牖列楹排;七层八面,崇置廊迥。朱栏青瓦,疑是魏邑之雀台;墨角净墙,恰似汉京之凤阁。飞檐翘角,悬挂铜铃。双树影平,雨师临而齐绿;百铃声彻,风伯至而互鸣。古朴秀异,涵宗教色彩之浓重;飘逸灵动,融江南建筑之风情。

此文古色古香,精雕细刻,对仗工整,辞藻绚丽,骈四俪六,无一散句。颇具唐人意韵而又有现代内容,读来情趣盎然。其现代风格的碑记有:《谢胡公捐地赠房碑记》。胡公明高,浙南商人,创业有成,为了回馈父老乡亲,“捐楼房于乡邑,赠園宅于地方。”修葺改建之后,命名为 “池底地方活动中心。”这样的善举,值得称颂。 《香山寺扩建碑记》《重建兴福寺碑记》皆为古寺而作。此类碑记,历代名作甚多,大多宣扬佛光普照,赞美地方官员出资弘法。周文未从宗教方面着力,而作为保存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来对待。肯定群众集资,而非一律政府拔款。这正是时代特点。

二是序跋。周氏有诗词集序、赋集序、诗词文赋合集序等多篇。继承了古代书序传统,又能体现不同作者、作品的个性。古典风格的有 《家在怀仁》序,为山西诗人郝丽云而作,突出其地方特色:

杨公忠义,金沙滩重现金戈铁马之阵;小山如眉,黄花梁遥闻马踏大野之声。鹅毛口形殊秀削,曾现大型石器之场;秀女村杏开两度,忽显自然奇特之观。望郎山之守望,传凄凉之故事;五龙洞之深幽,怀探古之趣意。李克用英气豪迈,所向披麾;沙陀军兵精将广,席卷雁北。写景有大漠雄阔之壮,抒情有悲切诚朴之态。纵览其作,人文古迹,山川形胜,改革新景,吊古抒怀。真可谓风云人物,尽在笔下;历史英雄,皆活纸上。

《祡桑吟草》序,为湖南诗人周拥军作,周晓明借此表述自己的诗歌见解:“诗贵流韵,当效玉田之雅;词以情胜,须兼金声之振。寥寥老树,自吟醉里长歌;冷冷霜溪,独洒行中热泪。南国西湖,空怀满腔遗恨;北骑壮士,难酬一番霸业。美庐烟起,念旧侣且歌老调;花径水闲,思伊人再奏琵琶。

现代风格的则有 《奋翮集》序,为河南登封刘少舟而作。重点介绍他不平凡的经历和性格。自幼酷爱国学、辞章,“弃工经商,常偷闲于三上;进修鲁院,得名师之点拨。” “辞赋短章,讴嵩山之大美;骈文题记,赞古城之丽景。”可是,“世上多不平之事,人间存砥砺之士。半生坎坷,岂敢伏枥;八年病榻,从容面对。临危自救,穷困弥坚。江河之行入地无疆,由于其善纳;松竹之志遇岁不改,贵在于自强。扬帆于词海,豪情自洽;纵驰于赋路,猛志可佩。”这些赞扬的话也可以形容周先生自己。

三是书信。与朋友探讨文化学术问题,涉及诗、词、文、赋、联语、书法等。如 《与刘长焕书》:

去年劲秋,幸晤于山城贵阳;今岁初春,神交于网络时空。相契甚洽,话聊甚融。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慕庄老之恬淡,论屈宋之骚风。君之才情,似峰出群山之勃郁;兄之器度,若海纳百川之从容。君生于耕读之家,家学渊薮,书香薰染,吟哦童蒙。励志笃学,自强不息,踔厉风发,闳放专攻。游学东南,赏吴越之风情;薪传黔西,承师道于学子。耿介拔俗,豪迈倜傥;负气争高,弹铗登峰。四雅堂内赞文房之四宝,二畏室间赋藻雪之精神。开 《清流》而振逸响,咏黔城而起笔锋。墨妙笔精,旨高意宏。名虽未扬于海内,诗赋已跻身群雄。兄若重游瓯越,定当美酒接风,你做诗翁我做东,一盅清酒庆相逢。

此文叙述双方交谊,前面是典雅骈语,最后以四句白话作结,颇有风趣。再如 《与章方松书》,称赞对方书法与文章:“云行水流,书道贵于自然;童声村语,文法重在真趣。笔锋隐而筋露,字墨淡而骨清。含寒林孤树之巧,显悬壁独松之奇。自成一格,众誉称妙。务农务工,勤读不已;为官为政,笔耕不歇。亦师亦友,实我辈之楷模;宜兄宜长,谓后学之懿范。文才扬名于瓯越,德馨著称于书坛”。

周氏骈文语句多平常习见,立意正确而不深,句式允当而欠巧,修辞用功而不细。不妨多吸收传统骈文锤炼字句的长处,选词多推敲,造句宜简炼,削减不必要的虚词,少用些俗语,多用点雅语。适当选用熟典,以增加历史文化元素。文集中某些题为 “赋”者,称为颂、赞、志、记或许更合适。

下面介绍其他未出文集的作者,先现代风格者,后古典风格者。

1984年3月29日 《光明日报》登了一篇山西省曲沃县靳庄大队建校碑文,是白话骈体,全文为:

教育乃实现四化之基础,学校乃培养人才之基地,青年乃中华崛起之希望。增加智力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乃高瞻远瞩之壮举,远见卓识之大计。我靳庄大队党支部与同村居民深明其理,广晓其义,响应中共曲沃县委全党动员大办教育之号召,队穷排除万重难,心齐酿出千条计。集资筹料,遣匠施工。百日内校校危房残垣全无,三月中班班教室桌凳皆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生精神为之一振。其间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高风亮节比比皆是。今撰文树碑,以昭示晚辈,流芳百世。此文或许是解放后全国性报刊上首次发表的骈体文,除个别句子外,全由对偶组成。句式小有变化,而字数整齐,辞义对称,纯为现代语,而多当时流行政治概念,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时村民振兴教育的热情。这在当时,从内容到形式都难能可贵。翌年初 《羊城晚报》发表李汝伦的 《祭棍子文》:

呜呼!棍子,生于教条之乡国,长于 “左氏”之春秋。 (指极 “左”思潮流行年代)。逞威风于词园文苑,肆暴虐于乐府歌坛。慕君之术,敲其蛋能挑得骨出,望其风则捕得影来。颂君之法,颠之倒之。红者可诬而成黑,清者能陷而为浊。以此之故,乃有棍子手者,见君悯而怜之,珍而宝之,以为获孟劳之刀,欧冶之剑也。或如衙役执黑红棍立于公堂,吆五喝六;或如恶奴举哭丧棒驱赶市人,打二敲三。作家诗人,闻君之名而胆落;才士学者,见君之影而心寒。

在 “文革”期间乃至之前,所谓 “棍子”批评家在文化学术界以笔桿当棍子,鞭挞不同意见,无限上纲,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文痞”姚文元即为 “金棍子”。李汝伦对此类人物揭露、讽剌,用通俗骈体,以对偶句为主,半文半白,风格诙谐,剖析入木三分。此骈体小品曾获 《羊城晚报》佳作奖。

1992年第4期 《同舟共进》(文化月刊)发表章明的 《嘲李生文——辛未岁末棍公欣然作》,以“棍公”的口吻回应李汝伦的 《祭棍子文》:“吾岂真死哉!吾躺下装死耳!吾待时而动耳!黑材料罗列纸上,密密细细;小报告默记心中,点点滴滴。运动虽曰不搞,非运动亦运动之饭可噉;整人固云非礼,不整人实整人之机可期。……一朝时至,棍运生辉。复我尊位,张我声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落井下石,添枝加叶。……彼时彼地,方知我棍法凌厉;文男文女,且看我棍公威仪。”此文采用正话反说手法,告诫人们,要警惕极 “左”思潮死灰复燃,寓嬉笑怒骂于幽默风趣之中。章明另有 《开会乐三章》发表于 《南方日报》1990年8月17日,揭露 “开会迷”的 “乐趣”。此骈文也是正话反说,半文半白,描形写神,丑态备现。而且有大段句子自然押韵,读起来声韵铿锵。

沈不沉 (1932—),温州人,温州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出版 《沈不沉多种文体集》等著作,对温州历史文化有广泛深入研究。如 《温州先贤图谱序》,回顾一千多年来温州人文历史。然后列举道教、佛教和儒学的传播,诗歌、戏曲的发展,“元丰九子、诗派四灵”,永嘉学派,南戏滥觞,《琵琶》先声,至今古迹犹存:“瑞邑有四贤之祠,南田有帝师之庙,西城有王木之亭,东山有池上之楼。三牌坊櫛风沐雨,犹念阁老辛勤;黄府巷古道幽深,当识十年寃狱。卓公祠内,一门三族株连;戏彩堂中,几度千秋佳话。洗马桥戏文搬演,应知人世真情;康乐坊韵事流传,愧煞儿童竹马。有清一代,宦绩尤多。前秦后李,奠府事之根基;二孙三黄,继前贤之博学。翻天义帜,金钱会碧血犹殷;匝地王旗,白承思悲歌如涌。”文字精炼,语句骈俪,如数家珍地介绍温州历代贤达人物和文物古迹,充满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此体文不是辞赋,不着力于铺张扬厉,排比夸饰,而凝练清简,点到为止。

其 《世界温州人大会序》则重叙述晚清以降,国运渐衰,外侮频仍;有志之士纷纷走向海外。 “乃有七尺男儿,不惜天涯奔走,飘零四海,闯荡江湖。栽花插柳,二百年硕果辉煌;坐贾行商,九万里长途跋涉。建功业于异邦,立丰碑于当世。井水饮时,皆讴柳七歌词;炊烟起处,必有温人足迹。信知天际征鸿,原多故国之思;谁识他乡游子,长作怀乡之梦。”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变,家乡大变。 “七大洋洲,情寄二百万温人;万国银行,积聚三千亿财富。专家学者,院士明星。欣逢盛世,报国多门。商机抢占,敢诩事在人先;头发空心,莫笑精致丐算。”此文是大会献辞,不同于官员讲稿,少用政治口号。充分发挥骈文长处,把丰富内容浓缩于诗意辞藻中。使人如饮醇酒,如聆乐曲,倍受鼓舞。

王翼奇 (1942—),出生于厦门,现住杭州,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兼 《作文报》总编辑,擅长诗词、骈文、楹联、书法。其 《重建雷峰塔记》,先略述千年古塔历史,因为 《白蛇传》而家喻户晓。 “千篇传翰墨,一塔荟人文。”清末民初,盛传塔砖能辟邪宜男,盗挖日增,屡禁不止。1924年秋,轰然坍塌。改革开放后,决定重建。此文描述新塔之外观和环境之优美,内部陈列之丰富,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和文化熏淘。使得 “白娘子柔情感世,开顔共享温馨;鲁迅翁硬语盘空,回眸也应笑慰。”古往今来,关于雷峰塔的诗文甚多,写出新意很不容易。此文风格平妥,不故作高深,不刻意求新。造语避俗就雅,去粗取精,评价允贴,叙写得体,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提炼的概括力和举重若轻的表现力。不过有的对仗略显造作,不太自然。

他的 《处州碑记》,是介绍丽水文化的骈体碑文,着眼于历史人物。鲍彪注 《战国策》,叶子奇著《草木子》,杜光庭记述仙踪,叶法善阐扬道教,陈无择著 《病源论》,张玉娘传兰雪诗。明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后世比之于诸葛亮。还有文学名著 《琵琶记》 《牡丹亭》,“皆成珠玉于处州,而播芳庭于海内。”鸦片战争中,总兵郑国鸿率处州将士壮烈殉国,辛亥革命时,吕逢樵、赵舒光复处州。抗日战争中,粟裕建立根据地,周恩来亲临视察……。下文列举处州的名胜古迹,哥窑青瓷,青田石雕等等,却没有如同其他都邑赋那样宣传近年成就,不落 《百城赋》的套路,突出重点主题,是作者高明之处。作者另有 《杭州赋》,以敷彩摛文,体物写态为主,可见作者对赋和骈文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张昌余 (1942—),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骈文 《花水恋曲》,[6]风味别致。从题目、内容、声韵看,很像诗。从句法看,对偶句为主,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语义双行,两两相对,是地道骈文,无一散句。既不是诗,也不是赋。第一段,写花水相依,相得益姸。 “花映水,水成湾。花水悠悠化清涧,水花涓涓汇温泉。花为仙乡之种,水出龙门之渊。护花使者——巍巍千秋雪岭;煑水神火——深深万丈地焰。花香浓浓,水雾漫漫。花红红似火,水绿绿如蓝。花增水媚,水衬花妍。花无声而偏多情,水有情而不泛滥。一束花,一个期盼,一滴水,一片乐天。花解语,传送百年心意;水作路,引来万里车船。”第二段,写人们观花戏水,快意悦目。第三段,写花水温泉,给人们带来健康和美顔。这篇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文,不涉及社会政治,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以美的语言写出了美的事物,美的环境,美的心情。第一段、第三段都一韵到底。读起来轻快流利,节奏感强。没有典故和雕琢,语词皆现代常见,而境界格外清新。如同听一支 《春江花月夜》,又

好像唱一曲 《花好月圆》,是难得的骈文精品,尤其在句法多样化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尝试。

戴永兵 (1970—),江苏句容人,2013年评为句容 “十大好人”之一。喜欢写作辞赋和骈文,有《回文千岛湖赋》和 《回文月赋》。后文长达800字,可以正反读,有如古代的回文 《璇玑图诗》,被誉为 “独步当代,千古奇文。”骈文还有 《南京梅花山诗词选序》《喜客泉记》《秦淮渠记》等。后者发表在 《中华辞赋》2009年5期,按古代散文游记的结构布局,大量使用骈句,辅以部分散句,形成骈散结合以骈为主的体式,先写与友人共游之缘起,次写寻觅秦淮源沿途见闻,再写秦淮源及其景观,描写源头细流各种形态,略似柳宗元 《永州八记》笔法。卒章显志,比单纯纪游多了一些理趣。

韩邦亭 (1978—),山东人,著有 《韩邦亭辞赋选》(北方文艺出版社),骈文作品有 《重修百子庙记》 《光耀亭记》 《三沙记》 《冠世榴园记》等,山东大学龚克昌认为他 “立意高远,深得古法”。侯铭 (1979—),山东枣庄人,出版过散文集 《江山谁览》,有骈体碑铭多篇,其 《思故园菊文》发表于《枣庄日报》2012年10月8日,纯用四六,情深文茂,思故园菊实即思故乡人。何智勇 (1982—),安徽人,有多篇诗词文赋作品获全国比赛大奖。其 《祭司马迁文》,用骈文的语言对司马迁作出简明练要的评价。戴、韩、侯、何几位都是年轻人,尚有充分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从2014年6月30日起,《光明日报》连载 《百位共产党人小传》,每位一篇,每篇100字上下,皆为文言文,句式或骈或散,或骈散兼用。其中若干篇骈句占多数,可视为骈体短文。这些短篇骈文,体制类似古代正史列传之末作总评的 “赞”。南宋朱熹有 《六君子赞》六篇,还有 《张敬夫画像赞》《吕伯恭画像赞》。后者赞理学家吕祖谦,12句,悉用对仗:“以一身而备四气之和,以一心而涵千古之秘。推其有,足以尊主而庇民;出其余,足以范俗而垂世。然状貌不逾于中人,衣冠不诡于流俗。迎之而不见其来,随之而莫睹其躅。矧是丹青,孰形心曲。”

《光明日报》所刊当代百人小传,实际上是古 “赞”体之新发展,整齐有韵,是新骈体文的尝试。

综观当代骈文,虽然作家作品还不算多,水平还不算太高,影响还不算大,但是已经可以看出骈文开始复苏的势头。作者年龄有30多岁至80多岁的,已初步形成梯队,表明后继有人。从艺术水准看,年长者文化积累较深厚,写作经验较丰富,显然高于稚嫩的年轻一辈。但从总体上比较,许多作者的语言技巧特别是古汉语的运用,还是逊于台湾、香港同行。

目前骈文写作与赋混淆不清。近年来,地邑赋、风景名胜赋勃然兴起,千金买一赋到处流行,赋体空前走红,不管什么题材、内容都冠以赋名,而实际上是以对偶句为主的骈文。赋被泛化,骈文被弱化。一些人热心作赋,无心作骈文,更没有兴趣下工夫学好古文。某些辞赋和骈文中,典故不熟,词汇不丰富,感叹词使用不当,连接词、转折词运用不灵,古汉语基本功不够坚实,这是不可忽视的缺憾。

[1]冯骥才:《才子文章警世言》,《艺术》2010年第9期。

[2]万光治:《辞赋传统及其当代意识——魏明伦赋刍议》,《魏明伦新碑文》附录,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

[3]魏明伦:《我的碑文特点》,《四川戏剧》2010年第4期。

[4]王志清:《大风起兮——袁瑞良赋体文学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07页。

[5]刘永翔:《我与钱钟书先生的翰墨缘》,《蓬山舟影》,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

[6]《花水恋曲》,张昌余:《嘤鸣余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陶原珂

I207.225

A

1000-7326(2015)07-0129-10

谭家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研究员,全国古代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北京,100732)。

猜你喜欢

骈文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黼黻之美:宋代骈文的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
晚清骈文研究述论
主持人语:明清民国骈文研究的创获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尊体:晚明骈文批评的理论向度
清代骈文选本纂辑的兴盛及其历史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