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鞋履改革花如锦(下)
2015-02-25文黑龙江周祥
文黑龙江/周祥
古代鞋履改革花如锦(下)
文黑龙江/周祥
【木屐改拖鞋传千古】
宋朝刘敬叔《异苑》卷十:“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始起于此。”《东方朔琐语》也有记载。春秋时在晋国国内大乱的时候,晋国贵族介子推(亦写作介之推),跟从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复国称晋文公,遍赏功臣。介子推不言禄,逃避赏赐,和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求之不获,知介子推非常孝,焚山必出。及焚,介子推誓死不受赏赐,与母亲抱树被烧死。晋文公后来到绵山,抚摸这棵树,十分悲伤地叹息,便令人砍伐此树,做成木屐,每当想起介子推曾割自己的大腿肉救他一命的功劳,便低头看他脚上的木屐说一声:“悲伤啊,您(足下)!”“足下”的称呼就从这里开始用。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另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鲁僖公二十四年,是公元前636年)记载介子推不言禄,重耳到了秦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把他送回晋国,帮助他夺取了晋公子位子,当了晋国君主,历史上称为晋文公。由此可知木屐产生的年代为公元前636年。而木屐历经千年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而加盛行,又叫“木履”,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喜欢穿用。木屐虽男女通用,但屐式男女有别,《晋书·五行志》:“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人方头。”妇女穿的圆头,男子穿的方头木屐,一直到太康初年(280),妇女才穿方头屐,与男子一样。尤其女屐又美饰于男屐,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妇女所穿的彩画屐,俗谓漆画屐。在东汉首都洛阳,民俗中流行着姑娘出嫁时,嫁妆中必备有木屐,新娘的木屐施以彩绘,并以五彩丝带系扎,美观漂亮,入隋以后此风渐衰。到南朝宋时,永嘉太守、诗人谢灵运,酷爱游山玩水,为了登山方便,对木屐进行改革,将固定前后齿的木屐,改成活络齿屐。《南史·谢灵运传》:“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穿此木屐上山时留后齿去其前齿,下山时则留前齿去后齿,便于行走陡坡。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木屐改革,因此被誉为“谢公屐”,久传后世。至宋屐的用途也有了小的改进,多被用作雨鞋,如宋陆游《买屐》诗:“一雨三日泥,泥干雨还作。……百钱买木屐,
日日绕村行。”到明代后,木屐又被聪明人进一步改革,被去掉鞋跟屐齿,做成一种拖鞋流传至今。
匆匆岁月,大浪淘沙。如今已很难见木屐踪影,昔时木屐曾有过的骄人身影,只有在我国南方成为家庭必备之物。而古时木屐传到日本后,至今仍盛行不衰。据说,在二战时,美军为了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便看脚趾,中国人的脚趾正常;但日本人在当兵前在家常年穿木屐,则使大脚趾和其他脚趾分开。可见日本人穿木屐习俗之盛。
【高跟鞋扮靓时髦女】
在华夏大地女人穿高跟(高底)鞋,应数满族女子为最先。在汉族妇女曾因缠足被“三寸金莲”残害千年时,而满族妇女则始终保持天足。她们的服饰与汉族妇女的服饰大不相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采。满族女子穿旗袍,着高跟鞋,即花盆鞋、马蹄底,这种鞋亦叫“寸子”,通称为“旗鞋”。底高一至二寸,后来增至四五寸。清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五:“旗下妇装……履底高至四五寸,上宽而下圆,俗称花盆底。”底的形状很像花盆,用木料制作,底的中间凿称马蹄式,踏地时印痕很像马蹄,又叫“马蹄式”。在鞋帮上饰花草虫鸟刺绣,鞋尖处有彩线编的穗子。民国天笑《六十年来服装志》:“满族妇女的脚,都是天足的。她们的鞋底也是以木为之。其法,在木底的中部(即足之重心处)凿其两端……底至坚,往往鞋以敝而底犹再可用。穿此高底鞋者,以少妇少女为多,老年的女人都以平木为之,名曰‘平底’。少女至十三四岁,即穿高底。”高底鞋多用缎面加绣花。这种鞋为满族妇女礼鞋,上至贵妇,下到民女均喜欢穿。今人德龄在《瀛台泣血记》第十七回,对慈禧所穿的高底鞋有较详描写:“在脚下,她也和普通满族妇女一样地穿着一双高底鞋,不过她用的是杏黄的鞋面,……外面包白色的绸布,看去很简单洁净。”清代妇女的礼服为身穿旗袍,脚踏高底旗鞋,手拿绣花手帕,走路步子很小,夸张一点,像一寸一寸地往前挪,摇曳多姿,风致嫣然,十分可人。高底鞋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跟鞋,但它可以与高跟鞋相媲美,其扮靓女人的魅力,不亚于高跟鞋。
汉族妇女告别缠足弓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海滩十里洋场,初见摩登女郎脚穿高跟鞋,成为开中国女子穿高跟鞋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高跟鞋被视为“封资修”,有谁敢去冒险,就是想要冒险一试,也无处去觅高跟鞋的踪影。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高跟鞋,以其独有的摩登妖娆与舒适美观,扮靓新时代的女性的双脚。如今,高跟鞋或高跟靴,以典雅夺目、雍容华贵,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各族妇女,以穿高跟鞋为时尚。无论是名门仕女,还是小家碧玉,摩登的高跟鞋,让她们婀娜多姿,光彩照人,典雅时髦,娟娟秀媚。耀人眼目的高跟鞋,以洋溢绚美、新鲜、活力的艺术风格,令女人足下生辉。风靡今朝的高跟鞋,在鞋履改革的万花丛中,使女人一路走出万种风情。
【引胡靴鞋履大改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靴是我们中国最早的鞋履,许多史
册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在我国战国时的两周就有了靴,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域。战国时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将胡服的靴引进中原,使军旅用鞋进行大改革。北方的赵国国力相对弱小,赵国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直接受益于引“胡服骑射”。胡人军队战斗力很强,骑兵射箭技术一流,加之他们上着窄袖短褂,下穿分筒长裤,脚蹬长筒皮靴,作战极为便捷。而对仍沿袭传统的长袍大褂和战车作战的赵国,就构成了极大的军事威胁。于是,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决定进行军事改革,下令国人改穿胡服,习骑射。穿胡服其中一项就是改穿舄履为穿靴。舄履只适合于坐笨重的战车作战,而要骑射作战必须还得改脱穿长袍大褂为穿窄袖短袄,穿分筒长裤脚穿皮靴。
任何革新鼎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来自各方的陈旧观念,会施以种种阻力。《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当初想引胡服,但又顾虑改变周公传下来的衣冠礼仪,将受谴责。《战国策·赵第二》“武灵王平昼闲居”记载,他曾对肥义说:“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奈何?”是说我今让国人穿胡服学骑马射箭来教导百姓和军队,恐怕世人一定会对我有非议。肥义却鼓励支持他说“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出现了史上一次重大的衣履服饰改革。从此改变了中原汉人的穿衣着装习俗,改穿裙为裤,穿舄履为靴,开辟了古代中国的服饰时尚,直到今天,现代人穿裤子及靴,就是来源于赵武灵王的服装改革。尤其靴子在蕴含复古的情调中,又展示出现代精彩绝伦的审美风格,远比昔时胡靴更加华美适用,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别扭。这种不分左右脚的鞋,古人叫做“直脚鞋”,亦称为“正脚鞋”。鞋分左右脚始自近代,西方鞋子分左右脚至今也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出现于1818年的美国。制鞋用鞋楦分左右脚,可谓是个创举。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诞生于1876年,由上海人沈炳根试制成功。逐渐由皮鞋分左右而普及所有鞋子分左右,直到今天,这一鞋履改革的重大成就,仍久盛不衰。
【靴分左右脚的改革】
自从黄帝时代开始用草、麻、葛等编织草鞋以来,古人一直穿鞋不分左右脚,不管是黑天白日,可谓闭着眼睛拿过鞋来就穿,且没有丝毫不舒服之感。原因是做鞋的材料非常柔软,由于天天不分左右的乱穿,使鞋子也形不成左右足型
“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世上美好的事物是没有止境的,新事物总是踏着旧事物的足迹,继往开来,不断地向前发展,开辟新天地。纵观鞋履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改革弃旧创新的过程,在数千年的历史潮流淘洗冲刷下,今天烂漫如锦的鞋履以强大的生命力,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谱写着鞋文化的绚丽春天!
(《古代鞋履改革花如锦》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