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学习者逆向文化冲击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2015-02-24万珺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逆向冲击学习者

万珺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高校英语学习者逆向文化冲击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万珺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调查研究表明,虽然高校英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认同现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在英美强势文化的逆向冲击下,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转变,文化立场开始动摇。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在国内外对逆向文化冲击和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中的理论基础上,采用调查与访谈法对高校英语学习者的逆向文化冲击表现、形成机理进行理论思辨和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逆向文化冲击;母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身份认同

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指出,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于确定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身份”至关重要[1]。对于一种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思想。高校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学习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并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势的西方逆向文化强烈地冲击着英语学习者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逆向文化冲击在如今的中国、尤其是英语学习者中广泛存在。陈新仁认为,我们需要从全球化的高度审视当前中国外语教育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带来的影响[2]。

一、逆向文化冲击的定义

“逆向文化冲击”源于它的母体概念“文化冲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Oberg提出的,用以描述当个体处于异文化时因不知做什么而引发的焦虑(anxiety)。对文化冲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们置身于异文化环境的情形下,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冲击主要发生在那些在那些有一段时间海外生活经历的人身上。1944年,美国学者 Scheutz通过研究回国后的美国在外服役士兵,首次关注到了逆向文化冲击。Uehara把逆向文化冲击定义为在国外生活的个体回国后重新适应母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压力。然而,逆向文化冲击不仅存在于归国人员,也普遍存在于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者中[3],因为逆文化冲击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理经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学习者势必会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他们在接受西方语言文化时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兴趣,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盲目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以西方价值为价值,对母语文化身份产生迷失,甚至是焦虑。

二、逆文化冲击现象在南昌工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中的存在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考察了南昌工程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认同状态。调查问卷考察了学生在语言、民俗、民族情感、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行为方面的现状。

1.语言方面

题 项 是 否 说不清楚在以往学习中,学英语文化比学中国文化占用更多时间。 87% 11% 2%认为在大学阶段,学好英语比学好中文更重要。 76% 18% 6%认为在学英语热潮中,更应该学好中国文化 75% 17% 8%个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22% 63% 15%曾主动向外国人介绍过中国传统文化16% 81% 3%认为大学课程应该增加中国文化的课程比重 56% 11% 33%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而不是母语,在大学阶段,也将提高英语水平看得更重,这和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和考试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女性更多遇到家庭和日常生活问题,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环境的变化[4],在笔者的这次调查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逆向文化冲击在女性学生中存在更为普遍,且冲击程度和英文学习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2.民俗方面

这个环节是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让参与者用一段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名胜古迹或历史典故。受访者大多能较好用英文介绍中国春节、中秋节的来源和习俗以及相关的代表性事物,但是对于历史名胜的介绍,多停留于景点名称的列举,对其历史底蕴很难表达,至于相关典故,更是知之甚少。

3.民族情感和价值观方面

题 项 是 否 说不清楚学习英语后,认为对比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地方很多 28% 62% 10%认为西方社会更自由和民主 47% 15% 28%大学毕业后,如果条件允许,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 70% 23% 7%

从该表可以发现,62%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是更认同中国文化,但也有比例不低的学生在学习英语后认为中国文化逊色于西方文化。此外,在访谈时,学生被问及如何看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问题上,可以发现如今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多的学生看中个人的实际利益,将个人价值和名、利结合在一起的人不在少数。至于“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他们提出的家国观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表现出茫然,更不要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远大理想[5]。

4.民族文化行为方面

对比认知和情感方面来说,行为方面更能体现出逆文化冲突现象的广泛存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问卷考察了英语学习者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热衷于西式快餐、影视作品和庆祝西方节日。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长久的英语学习热潮和多种西方文化的侵入方式对学习者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他们既渴望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也承认中国文化的优秀,但又矛盾地认为西方社会更加民主和自由,因此边永卫认为,语言(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在于,对于一种全新语言的接受可能意味着对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行为模式的接受,以及自我形象的转变[6]。

三、高校英语学习者逆向文化冲击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和碰撞不可避免

如今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官方和民间的活动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和文明进行融合和碰撞,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因此西方文化是影响他们最大的一种。让我们不容忽视的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和世界地位的优势,不遗余力的推行自己的文化,造成文化入侵[7]。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化融合的前提是两种文化在平等的前提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文化入侵在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打压另一种文化,阻碍其文化传承,改变其良好的文化传统[8]。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国人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有巨大的意义,我们的民族只是在近一两百年落后于西方国家,现在很多人却忘记了这点,凡事以西方的标准为标杆,衣食住行都以使用舶来品为荣。就拿传统节日来说,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在国内越来越受追捧,每到这类节日无论是在商业区还是在学校都呈现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尽管很多人并非真正了解这些节日的来源和习俗。反观中国纪念爱国诗人的端午节,提倡尊老重孝的重阳节却泛人问津,甚至连我们最重要的春节,有人都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作为受到良好教育的高校学生,本应当具

有分辨文化融合和文化入侵的思考能力,可实际上很多人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了自我。

2.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英语学习者学习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最受欢迎的途径,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信息和文化的速度最快,更因为它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黄肖静指出:西方国家以及其文化艺术直接交流的形式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突出体现在国际互联网、好莱坞的大片文化上[9]。但是我们知道网络上很多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具有无序性和无政府性,更不乏有些言论蓄意抹黑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对国家大事、民族大义等严肃问题是缺乏深入思考的。

3.传统文化在高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严重缺失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的未来,那高等学府毫无疑问是一块至关重要的战略高地,因为胡文仲先生曾经说:文化是社会遗产而非生理遗传,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10]。然而在这个如此重要的场所,很多高校的绝大多数专业并没有设置大学语文的必修课程,却把英语设置为几乎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说得再远一些,英语课程现在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中考、高考、考研、考博士都需要考英语,这无疑会让学习者将学习英语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除了课程设置不合理之外,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存在很大缺陷,教材内容有很多英美原文的节选,或者介绍很多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涉猎,这当然使得学生即使学好了英语,也没有办法表达和宣扬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不可能对中国文化身份有很好的认同感。

四、面对高校英语学习者逆向文化冲击现象的应对措施

总的来说,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张立文先生认为要以国学对抗西方文化入侵。国学指的就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学习者应善于利用大多数中国人传统的特点和他们以传统文化自豪的心态,在汲取西方文化优秀精髓的同时,尽力发扬中国传统国学,使中国文化也能现在的西方文化一样傲然屹立于世界人民面前[11]。

其次,应该以互联网为宣传传统文化的手段,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自我营销。

再次,改革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加强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输入。让教材中多出现像“元宵”“茶文化”“中国结”“拜年”这样的礼俗文化内容;“剪纸”“唐诗”“元曲”这样文学艺术内容,从精神层面去影响英语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最后,从政府层面推动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近两年,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各种国学培训班、埋儿奉母公益广告等话题,相继引发舆论关注,应该说和高层推动不无关系。可以说,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怎样把握这个机会,我们的政府还有更多的实际工作要做。

结语

尽管有些学者认为逆向文化冲击在中国语言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我们知道语言并非是中性的,它所折射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立场,我们应该尽量规避逆向文化冲击对高校英语学习者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传统文化植入,强化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1]许宝强.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新仁.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英语使用及其本土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杭州:浙江大学,2009.

[4]Sarah Brabant,Returning hom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ross-cultural reen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4)40-43.

[5]刘璐,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跟踪调查[J].中国外语,2008(2):40-45.

[6]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任育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8(1):46-52.

[8]陈定家.全球化与身份危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9]黄肖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的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中国政治青年学院,2008.

[10]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1]张立文.弘扬中华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08-04-22.

责任编辑:钟晓红

G642

:A

1008-3537(2015)04-0086-03DOI:10.13844/j.cnki.jxddxb.2015.04.018

2015-08-21

南昌工程学院青年基金社科类项目(2014SK027)

万珺(1983-),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211.G4.20151209.1123.036.html

猜你喜欢

逆向冲击学习者
逆向而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