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2015-02-24杨玉清,何静
统计学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杨玉清何静
摘要数据收集教学环节;数据整理教学环节;数据分析教学环节;问卷调查与分析报告撰写环节。统计研究过程与科研过程的内在一致性,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都应尽量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点-分析线—综合面的学习、练习与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亲身实践式的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从而真正掌握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科研能力培养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1671-4741(2015)05-0108-03
作者简介:( 杨玉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主管医师,管理学博士,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引导他们撰写学术论文,让他们在学与用的相互结合中,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笔者所进行的统计学教学对此做了一些探索。
(一)统计学课程的地位。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由于数据信息无处不在,统计学作为一门数据分析的科学,也已被应用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统计学课程成为很多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基本统计方法和技术,为学习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专业问题研究提供分析方法。当然,不同专业使用的教材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最大的区别是使用了不同的例子,而课程内容却基本相同。如工商管理专业的统计学通常对利润、工作时数和工资等数据十分感兴趣,医学统计学则更多使用卫生方面的例子,但无论何种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均包括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而这些内容的掌握与应用均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科研能力指从事科学研究的本领。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考,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科学研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得出结果。
统计学教学之所以有助力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统计研究的过程与科研过程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统计研究的过程是:提出实际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进行结果说明。可见,统计研究的每一步骤都在强化着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统计学教学环节中的科研能力培养。
1.数据收集教学环节。
“统计调查”这一章讲授如何通过调查来收集数据,此章理论内容讲授完之后,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在研究设计与搜集资料阶段的科研能力。具体作法是,给出一份调查问卷,首先分析其调查方案的设计,指出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然后分析问卷的设计,指出问卷的基本结构、提问项目与回答项目的设计方式;第三判断各题收集到的数据属于何种计量水准;最后指出该份问卷存在的问题。案例分析完成之后,将一份调查问卷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上内容。通过这样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对调查方案设计与问卷设计的理解更透彻,特别是查找并修正问卷存在问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问卷设计的精髓,而不再犯问卷设计的一些常见错误。此外,对数据计量水准知识掌握更牢固,应用更娴熟。
最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方案与问卷的设计,之后让学生讨论各份问卷设计的得失,进行问卷的修改,以提高了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统计调查时,可让学生设计与其自身密切关联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问卷,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从而掌握统计调查的相关知识。
2.数据整理教学环节。
数据整理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分组与数据的图表展示。在讲清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分组方式与图示之后,首先给学生一些变量数据进行分组整理与图示,培养起学生独立判断分组方式与选择正确统计图形的能力。
其次,寻找一份问题较少(5题左右)的调查问卷数据,让学生琢磨如何录入。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将问卷录入到EXCEL时,每一道题应占据一列,而一份问卷的回答依次录入就形成EXCEL中的一行,有多少份问卷则录入多少行。然后,将此问卷的全部原始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其进行数据整理。由于并非象课堂讲解与练习那样只就一组数据进行分组与图示,所以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要趁热打铁,给学生讲清楚问卷数据整理的思路:首先,将每一道题(即每一列)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并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适当的图形;其次,引导学生研究各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哪两题之间可能存在着关联性,进行双向分类整理,形成列联表。由于是利用实际原始数据进行的练习,因此特别有利于学生资料整理能力的培养。
3.数据分析教学环节。
学习定性定量数据的描述统计内容时,要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练习,可以是让学生自己决定使用何种指标,也可以是辨析他人的分析指标选择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面对各组数据时能正确地描述其分布特征。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所有统计学教学中都存在,但很多老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统计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将数据整理的结果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展示出来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统计图表包含的数据特征与规律归纳出来,并形成分析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出第一张统计表或图时,就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信息。首先,让学生知道统计分析的思路,将一种常用分析思路“一总二分三结论”介绍给大家,即分析统计图表时,首先应根据反映总体情况的数据写概括,把握总体情况;然后选择“特殊数据”(如较大或较少的数据,或前后变化较大的数据,尤其是负值数据等)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说明;最后进行定性的分析总结。其次,选择期刊杂志论文中分析文字比较精彩的统计图表作为实例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别人是如何应用“一总二分三结论”这种分析思路的,然后引导学生对课堂上出现的统计图表进行阅读分析,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分析能力。最后,进行学生分析能力的检验,将不同类型的统计表、统计图提供给大家,让学生切切实实动手将图表中的信息归纳成文。通过这样的学习、引导、练习、应用,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推断统计的教学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应全程注意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各种统计方法时,提供实例数据进行对应的统计方法练习;在多种方法均学习完成后,提供多组数据,特别是可提供现成的调查问卷原始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判断数据的性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当的统计推断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得到分析结果。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各种统计方法的作用及其适用性,并能切实加以应用。
4.问卷调查与分析报告撰写环节。
学习了主要课程内容之后,要引入一个调查项目进行实操,由学生亲自完成提出问题、设计问卷、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报告等全部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学生讨论,提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这类问题最好简单一些,为了便于实施,最好是与学生切实相关的问题,且只需在本校调查即可。议题确定好之后,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充分应用所学到的问卷设计知识,仔细琢磨推敲讨论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第二,为了便于统计推断知识的应用,实际调查将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首先要利用学到的样本含量估计的方法,计算出基本调查例数。其次,要确定具体的抽样方式。大家可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分层抽样(如年级、性别、学院分层等)、整群抽样(以班级为群)、系统抽样(以学生寝室定位)等。最后,根据选定的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第三,将回收的调查问卷录入EXCEL,并进行审核,确认数据正确无误后下发给大家撰写分析报告。
第四,精选现有的2至3份调查分析报告进行示例,让学生明白分析报告的写作框架与思路后即可进行写作。在报告撰写中,学生几乎会用到前面提及的全部知识与技能:数据整理时,先逐一整理各题,然后对有关联的问题进行联合整理,用适当的统计表与统计图表示出来;描述样本数据特征时,根据数据性质选择测度指标(如定性变量计算频率,定量变量计算均值、标准差等);进行各类别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或关联性分析时,要根据数据性质选择适当的统计推断方法(如两定性变量的卡方检验,一个定性变量与一个定量变量的方差分析等),最后针对调查数据所呈现的特征,解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有针对的对策建议。整个报告撰写过程中,都会利用到“一总二分三结论”的分析思路。最后,形成了一份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由表及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阐述清楚明确、分析比较深入透彻的分析报告。体现出学生们较高的科研能力。
总之,由于统计研究过程与科研过程的内在一致性,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都应尽量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点-分析线—综合面的学习、练习与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亲身实践式的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从而真正掌握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洁、郑小丽、刘廷兰.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
[2]何静.管理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09,(9).
[3]金建花.统计教学中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7).
何静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女)
〔责任编辑:郭嘉〕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