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文化认同危机 弘扬现代文化 对冲宗教极端思想
2015-02-24刘颖
消解文化认同危机弘扬现代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
刘颖
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影响新疆文化认同的危机主要有多元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滞后。宗教极端思想正是利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制造分歧,把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利用新疆文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不适,消解文化认同,最终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要消解文化认同危机,就必须要弘扬现代文化,用好“五把钥匙”,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差异,强化新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繁荣发展基层文化,改进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对冲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关键词文化认同长治久安现代文化宗教极端思想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1671-4741(2015)05-0086-04
作者简介:(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讲师,女)
一、文化认同与长治久安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它包括对自己民族语言、道德、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等方面的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①因而,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是民族中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具有更深远的内涵。“强化各个民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②
文化认同解决的是深层次的“我是谁”以及“我们是谁”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丧失文化认同,引起的病理性焦虑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人们摇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选择上的两个极端,到现在仍然释放出歇斯底里的意识形态流毒。相比较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而言,文化认同更倾向于一种内向型的“自我认同”。因为从本源来看,认同首先意味着“同一性”。它是一个识别符号的象征体系,用于界定“自我”的本质和特征,同时区分与他者的联系。威廉·康纳利认为:“差异需要认同,认同需要差异”,“解决对自我认同怀疑的办法,在于通过构建与自我对立的他者,由此来建构自我认同。”③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则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关键在于文化是深层的“自我”,其独特性和内聚力是此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因此,一个国家的人民往往共同分享和维持着文化特质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思想和记忆,正是这些文化核心表达的集体意识,指导和规范着民族国家处理内部以及国际事务的言行和态度。丧失了文化的独特与内聚,民族也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中华民族不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是一个容纳了56个民族在内的复合民族文化共同体。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整体生命的体现,而且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表征和基因证明。与此相适应,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味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介质的自我研判、自我统一、自我激励和自我凝聚,其实质是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表现出来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
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胡惠林认为:“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实现,最终是通过全体公民的集体努力和不同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认同达到的。”④在新疆,强调“五个认同”当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其他一切认同的基础。多民族国家中的文化认同,强调的是各民族的“自我认同”或自我的归属感要同中华民族文化,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的认同高度一致,是超越族群认同之上的对统一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此种“自我认同”如果与中华文化认同高度一致,社会整合程度就高,社会就越趋稳定;若“自我认同”仅仅趋向于族群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有一定的偏离,那么往往会强化民族意识,使人的内心产生“自我”冲突甚至分裂,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宗教极端思想意欲把个人从对多民族国家中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的认同中抽离出来,重新构建一个对文化和身份的认同,通过这种文化和身份的构建从而达到对超越民族国家建立起来的政教合一的国家的政治认同,通过对思想上层建筑的颠覆来实现政治上层建筑的重新构建,使其在政治上获得相应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因此,文化认同是一种内向型的认同,而诸如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则是一种外向型的认同。只有内向型的认同的各层次处于平衡的状态,才可能与外向型的认同相统一,反之,内向型的文化认同本身处于分裂状态,则不能与外向型的认同相统一,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影响新疆文化认同的危机分析
认同危机一词是由路逊·派伊在认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借以表达政治生活认识上的危机,特指个体与时代同一感丧失的状态以及个人生活秩序与国家秩序和国际秩序得不到统一的情形。”⑤在新疆,影响文化认同的危机有多元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现象。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他们相遇之时会产生冲击、竞争及失落等反应。文化差异可能由于宗教界别、种族群体、语言能力、政治立场、社会阶级、性别、民族主义、年龄代沟、文学修养、艺术认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产生文化差异。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形成文化上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加剧文化的冲突,但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冲突,文化因素只有和其他因素交互作用时,才会导致区隔与冲突的状态。文化差异引起文化冲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经济因素。在经济现代化的转型过程当中,发展的相对滞后会给人们带来相对的落差感,由此产生的不满情绪就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第二,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环境被逐渐打破,多元文化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使得文化差异更加凸显,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在所难免。第三,族群民族主义的存在。伴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族群主义往往由于高度的政治参与和GDP的快速增长寻求发展中更大的利益,通过对异质文化的一律抗拒企图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只有这三者与文化差异交织在一起时交互发生作用时,才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冲突。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差异是产生认同的前提,正是在差异、区别当中,涵盖着认同的动力。在多元文化交互的过程当中,文化得以完成身份认同,从而发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促进文化自身发展,相互借鉴互补,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点。
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文化涵化和融合现象,在语言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集中。⑥但多元文化差异正与经济的现代化转型、社会的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以及族群主义的复杂问题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宗教仍然固守着民族的边界,由于少数民族的社会弱势和心理弱势,宗教情绪往往容易被放大。从发展趋势看,由宗教引起的文化冲突是维系各民族之间关系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宗教极端主义正是利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的差异来制造分歧,打着宗教的旗号,煽动教派之间、不同信仰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恨,夸大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发文化冲突,甚至把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企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
所谓“文化滞后”又叫文化堕距或文化的落后,其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4年,新疆实现生产总值9264.10亿元,增速位于全国第四位,社会正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加速转型的时期,然而,文化建设、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繁荣还相对比较薄弱,虽然建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还存在重建轻管,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截至2013年,全疆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1149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2145个,相比新疆2.48万座清真寺,农村基层文化力量与宗教力量对比还呈现出“一冷一热”“一弱一强”的强烈对比。
此外,少数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尤为剧烈,这都会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造成文化认同危机。正如弗洛伊德所指:“一个孤独的人如何在发现自己和赋予个人以时代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简单地说是指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同一感”。此种认同问题的凸显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工业化问题的出现如影随形。为了缓解这种文化上的不适感,消解文化认同危机,达到个人与时代的同一感,少数民族往往会面临三种抉择。第一种是文化自卑。这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民族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⑦表现为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消极应付,被动地接受社会的现代化“改造”。第二种则是文化自负。这是一种对待自身民族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文化自负走向极端的表现就是文化中心主义或者说是地方民族主义,过分强化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不承认或者不愿意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带来的是结果是文化上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这种自大和封闭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过度保护,折射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体现出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这种背道而驰的方式最终总会以延缓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代价。第三种则是文化自信。这是建立在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现代化,不断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很显然,只有第三种抉择才能实现新疆少数民族的现代转型,而这样一种选择必然要经历转型中的阵痛。民族分裂分子正是利用新疆民族文化转型过程当中出现的此种文化心理和文化现象所引起的阵痛,打着所谓民族、宗教和人权的“旗号”,欺骗不明真相的人们,传播宗教极端思想,他们通过排斥其他民族、宗教和文化,抵制现代或民族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及诗歌等一切优秀的传统和现代文明成果,抵制现代科学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企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
三、消解文化认同,弘扬现代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2011年,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张春贤书记正式表述了现代文化的实质内涵和基本内容,可以说,“现代文化”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现代文化并未割裂传统,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而宗教极端主义以宗教为名,表面是对民族宗教传统的传承,但实则是对伊斯兰教的传统的背离和割裂。伊斯兰教倡导和平,追求和平是伊斯兰教基本的宗旨之一,而宗教极端思想则以“宗教兴则国家兴、民族兴”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给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在社会生活中,宗教极端思想则反对一切革新;“现代文化”是法制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以法律为准绳,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们的关系和利益,是人类现代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法治成为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法治观念成为现代人的主要标志。而宗教极端思想却主张用《古兰经》规范一切社会生活,以宗教为掩盖,抵制、干预甚至攻击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司法制度和行政管理,盲目排斥和攻击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规定的事物。民族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指的是民族生成的地域内的文化标识,不是可以超越于国家主权及其政治意志的权利诉求。而宗教极端思想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并鼓吹将新疆分裂出去,实现伊斯兰教法统治,这已经超越了国家主权。现代文化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统一。人类一切的文明成果只有在开放、交流的背景下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创造出更伟大的文明成果。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四大文明交流、交融、交汇的地区之一,正是文化的开放、包容构筑起新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的现代文化,形成了多民族团结共荣的社会格局。而宗教极端思想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异己性。宗教极端思想歪曲新疆历史,不承认新疆历史上流传过佛教等其他宗教,排斥其他民族、宗教和文化。现代文化是崇尚和平、文明、和谐、团结品质的文化。而宗教极端思想则具有暴力性、分裂性。主张排斥“异教徒”,采取戏弄、嘲讽、孤立、恐吓,以致用极端、恐怖的手段加以残害,以此来孤立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排斥其他民族人员或强迫他人信仰宗教。现代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宗教极端思想反对一切现代文明成果,排斥传承已久的民族风俗习惯,干涉正常的世俗生活。
因此,要对冲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就要消解文化的认同危机,解决好新疆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问题,以防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解决文化滞后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用好“五把钥匙”,弘扬现代文化。第一,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差异,强化新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调适文化差异并不是要消除文化的多样性,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塑造共识。既要继承和弘扬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各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当中才能够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而一个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族文化,才越具有普遍性、越成为世界性的。因此,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各民族嵌入式居住格局,构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交流与互动机制,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走上国际交流舞台并互动纵深发展。第二,繁荣发展基层文化,解决文化滞后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以现代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关键在基层,在农村。因此,必须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做好现代文化向大众化、世俗化、群众化、“草根化”靠近,拓展延伸“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宣传方式,吸引更多群众成为宣传基层文化的“主人翁”,做到现代文化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并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借力发力,融合共促,讲好新疆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突破,全力做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使基层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和全面活跃。第三,改进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以文化人”把新疆引向现代化和现代文明,凝聚人心。广泛向各族干部群众宣传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淡化宗教氛围,形成追求现代生活的新风尚。形成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高校运作、整体推进的大宣传机制。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认同、公民道德、法制教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知识为内容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培训。通过党员干部引领、思想文化引领、文明素质引领、现代服饰引领,榜样示范引领、法治文化引领,将现代化的文明风尚、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宣传教育工作新阶段的新形势,引领舆论“微时代”,开通微信、手机报,微电影等各种形式进行微信网络全覆盖,使宣传教育鲜活生动、易于接受。第四,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增强文化自信,筑牢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一方面保护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开放、竞争、包容、多元、创新、反思的现代性因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地利用新疆多元文化优势,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作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同时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功能,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走上国际交流舞台。
注释:
①马运军:《在文化自觉自信中提升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2第35期。
②郝亚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③ william E.Connolly:Identity/Difference: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p.x.自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
④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
⑤金炳华:《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043页。
⑥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⑦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石梦华〕
●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