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5-02-24汪芳
汪芳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机电工程系,武汉 430223)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汪芳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机电工程系,武汉 430223)
本文对笔者主持建设的《机械制造工艺学》优质课程、精品课程进行了实践回顾与反思,通过对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课程建设 资源共享课 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等。很多高校将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视频课程建设、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作为课程建设的途径之一。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简称“机自”)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生产现场工艺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与几位同行在该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整理和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研究精华,构建了先进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同时,经过反思与总结,笔者认识到本课程建设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为此,笔者对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为今后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与建议。
1 课程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
1.1 回归课程建设真正目的——让更多学生受益
优质课程建设也好,精品课程建设也好,都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眼观当下,课程建设存在过分注重外延发展而忽视内涵建设的现象。各级精品课程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是评价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于是学校就通过有多少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来证明课程建设的成就,而教师就通过主持参与了多少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来满足名师评比、职称评定等要求。大部分精力财力投放在申报工作上,而后期建设的工作主要是依赖课程负责人来完成,过程监控流于形式,建设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应该为课程建设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还有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精品课程的概念,也不知道学校有哪些优质或精品课,更不谈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经行学习[1]。
笔者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应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召集教学团队成员进行专题讨论,总结上一个阶段的工作,安排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将所有的成员真正意义号召至课程建设的行列中来,让每位成员意识到课程建设的内涵,才能为课程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提倡和促进学生对本课程进行自主的学习。
1.2 实现课程建设真正价值——服务于学生
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使课程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长期经行课程建设的“宗旨”。教学团队从2008年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2009年《机械制造工艺学》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11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本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2014年开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建设持之以恒,成效显著。无论在哪个阶段,课程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注知识结构,也关注能力培养,既满足现在,也服务未来。使课程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成长相匹配,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学生口往回找”[2],改革课程体系。《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科学把握现代工业发展特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校本专业多年来为中小型企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通过回访调研发现,我国机械行业迫切需求具有一定理论功底,掌握机械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一线技术人才。
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改革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内容体系,就成为目前转型发展下高校的重大课题。本教学团队通过省级教改课题“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改革独立学院依附母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体系框架,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了金属切削原理、工艺理论、工艺设计、夹具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为核心内容的、与时俱进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体系。教学团队根据现代工业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最新特点,把生产制造中的热点和难点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使之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在探索和建立有我院特色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
(2)“知行统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克服传统教学中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本教学团队提出,在学生培养中努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有机结合,在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科研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机融合,构筑“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立体交叉、多种形式相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除平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课程设计外,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参观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队,给予指导,并安排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培养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直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人,教师自身的素养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最终效果[2]。课程建设不能讲个人英雄主义,不是靠一个课程负责人就能完成的,讲求的是教学团队合作精神。所以课程建设必须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培养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本教学团队经过7多年持之以恒的建设和打造,目前本课程已经建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主讲教师3人,长期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知识拓展、实践实习、辅导答疑教师5人。教学团队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如下措施:
(1)制定具体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每位青年教师聘请了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继承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书育人的精神。
(2)参加各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先跟随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学习指导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步骤,特别是经验,然后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
(3)在师德、教风等方面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培养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教风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
近几年,教学团队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思想活跃。在创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为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团队积极研究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极大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互进相长,团队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3 授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需要。本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原理讲解+操作与实习+讨论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体系,提升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在教学中注重情境形象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各种夹具模型,注重情境实物教学,把无形的课堂教学用有形的情境教学展现出来,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内容相对较难,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到枯燥无味。“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向45分钟要效益。充分挖掘课堂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例如,讲授箱体类零件加工时,可以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此零件有哪些主要技术要求?用什么材料、毛坯?工艺路线大致怎样?成批生产时宜安排多少工序?定位基准如何选择?等等。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很快就进入参与状态,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2)结合教学内容,课余时间带学生到金工实习楼参观进行现场教学等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掌握。
(3)开设习题课。习题课是对课后作业的巩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本课程除每章节授课后的作业外,重视对这些作业的讲解。
4 多媒体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程建设技术化倾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不但教师,学生们似乎也更热衷于有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课堂。
灵活应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动画视频演示,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在讲各类机床夹具结构时,由于装配体结构较为复杂,用挂图学生们很难看清楚,很难想象其立体构造。现在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看得很清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Flash动态演示夹具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教师对照着讲解,即清晰、逼真又容易理解。
(2)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笔者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手段,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优化,才是核心目的。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掌握有“度”,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本教学团体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首先要求青年教师听课两轮,在正式走上讲台前,试讲多次,试讲过程中是不允许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须板书。其次青年教师在第一年主讲中,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特别的章节需要用到多媒体的,多媒体课件需提交至教研室,由教研室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
5 网站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期化
(1)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课程建设中,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非常重要。这包括参考教材的多样化和授课形式的多样化等。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书桌上的书本,还包括网上资源、视频录像和各种经典案例等。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建立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建设网站,网上课程资源丰富。精品课程网站上传的课程资源主要由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习题、答疑、讨论交流、作业考试、相关资源组成,全面展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相关授课内容和授课进程。课程网站发挥了辅教辅学功能,产生了较好的辐射共享效果,教学团队定期对网站进行维护和更新。
(2)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能够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充分发掘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价值超水平发挥的正是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及知名专家的学术讲座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本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已多次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
(3)优化课程网站建设,实现共享共建。课程建设经历了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共享课即基于精品课程但又高于精品课程,它强调的是共享资源和共享体系,其主要工作重心就是丰富课程资源,使其更易用、实用[3]。而网站是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技术支撑,很多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变成一种包装华丽的摆设,访问率不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容陈旧,精品课程结题后就不再对网站进行更新维护。教学团队认识到这个问题,长期致力于优化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团队中有专人负责网站建设及更新,专人负责网站宣传,专人负责网站反馈。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才能见成效。
[1]李晓园、金绍梅.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与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10期.
[2]陈延柱.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要有更高的追求—读刘旭教授新作的一点感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3]李建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年第8期.
[4]王静爱、苏筠、余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3年第11期.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ANG Fa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Huaxia Institute,Wuhan 430223)
This paper pratically reviewed the boutique course《Technolog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the author was in charge of the construction team of this course.The experiece i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s analysed and relevant reaction plan is made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course.
course construction,resource sharing lesson,course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