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015-02-24任文雅

现代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承载力规划理论

任文雅

铁岭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19 世纪30 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对协调发展的研究,但当时过于强调经济发展。 到了6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倡导储备型、休养生息、福利型的经济发展[1]。 1973 年Mishen 提出的Satiation 论点和戴利提出的稳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都认为环境资源是受约束的。 贝克曼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仅仅是一个管理问题[2]。目前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已逐渐从内涵的探讨转向定量化及一些相关理论的研究。

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因此可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当前开展较多的与协调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承载力研究和生态经济规划研究等。

一、可持续发展研究

经济与环境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论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一般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也可定义为环境、社会、经济综合集成的均衡发展[3]。 它应包括经济、人类、环境与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经济发展。 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实质:一是针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共同进化思想; 二是针对人类自身世代关系的世代伦理思想;三是针对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4]。

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消费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等[5]。

二、环境承载力研究

协调发展的前提是环境在最大发展负荷的承受极限内,通常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这一极限。 环境承载力是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和中介,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功能间的协调程度,它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力求达到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对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表明了某一地区维持经济不断增长前提下保持一种可接受生活质量的能力,提出了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应考虑环境容量问题[6]。 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具有客观性、变动性、可控性三大特点,强调环境的价值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环境系统是由各个环境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因此环境承载力与各个环境要素承载力密切相关。当前对于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般都沿用研究环境承载力的方法,只是选择指标体系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时考虑所研究的环境要素,现在也仅是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较为深入。

当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约束时,承载力的变化应符合自然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蔡宁提出了用环境承载力的变化来表示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四种模式[7]:

(1)环境承载力呈阶梯型变化的增长-顶点-下降协调模式;

(2)环境承载力不变,生态系统量以S 型渐近环境承载力的环境经济饱和型协调模式;

(3)环境承载力呈倒S 型下降趋势的倒V 型协调模式;

(4) 环境承载力呈正弦波动型的正弦型波动模式。

用来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入手,一般可分为三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提出后,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在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式的建立上仍存有较大问题, 尚无普遍适用的量化模型来计算环境承载力。

三、生态经济规划研究

生态经济规划是实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和有效手段, 而协调发展则是生态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点。生态经济规划可以理解为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识别、 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合理的区域开发战略以及相应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 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相互协调,并创造出一个人类得以舒适、和谐地生活与工作的环境。 其目的是通过调控人与环境的关系, 实现并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生态经济规划包括确定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搞好住宅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 搞好园林绿化布局、环境污染防治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目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国内外均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 目前生态经济规划常采用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方法中的"效益"和"效果"分析,但很难用币值进行统一描述,造成费用与效益分析不一致,给决策者造成心理障碍,忽视长远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降低规划可信度。

四、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协调发展对策是协调发展实现的手段和研究协调发展的目的。目前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定性分析找出矛盾并提出对策;一类是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找出矛盾并提出对策。其相应的对策可分为宏观对策和微观对策两类。而从对策的内容看则可分为经济对策、环境对策、社会对策和资源对策。 从对策的形式看又有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划设计、技术及宣传教育。但是当前协调发展的对策尚处于理论上较空洞的研究,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可操作性差, 因此有必要研究具体的法律、规章, 落实政府及企业部门的具体责任,使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走向具体化、可操作化。

五、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趋势

经上述协调发展理论及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以下几种突出的研究方向将成为今后协调发展研究的趋势。

(1)深入研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建立、指标的设备和筛选方法,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技各个方面制定一套规范、科学、通用的指标体系。

(2)充分考虑生态经济规划的分析方法,提高生态经济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生态经济规划能被决策者接受并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3)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将走向具体化。 当前协调发展对策尚处于理论上较空洞的研究, 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因此有必要研究具体的法律、规章, 研究如何落实政府及企业部门的具体责任。

(4)随着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环境要素承载力及其相互影响、环境承载力价值等的深入研究,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将趋向成熟, 对协调发展实践将更具指导性。

(5)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步建成,随着指标体系与量化模型的完善,其量化研究方法将走向成熟。 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工作将逐渐细化,在实践中更能推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陈惠雄. 资源约束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10(4):9212.

[2]于光远.追求实现协调发展[J].经济发展与环境,1988,7(2):56

[3]李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宏观调控模式[J].环境科学研究,1997,(1): 32~36.

[4]毕军,章申,唐以剑等.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模式及其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3:30~36.

[5] 谷树忠. 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自然资源的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1):59.

[6]林道辉,沈学优,杨坤.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若干研究热点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0,(2):59~62.

[7]王立红,王华东,海热提.略论济南市水环境承载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7):107~109.

猜你喜欢

承载力规划理论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