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高效栽培技术

2015-02-24李剑飞

现代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杂交种套种行距

李剑飞

包头市固阳县农技推广站

小麦套晚播向日葵高效栽培技术是在传统的小麦套种向日葵立体种植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它是间混套复种传统农业耕作措施与优良品种、化学肥料、地膜覆盖、农业机械等现代栽培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更好地提高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该项技术解决了传统的小麦套种向日葵技术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1.两作物共生时间长,田间遮阴郁闭现象严重。2.小麦千粒重和产量降低,品质下降。3.两作物争水、争肥严重,总体效益不高。 4.病虫害严重,向日葵商品性降低。

随着矮秆、生育期短的杂交向日葵品种的引进推广,解决传统的小麦套种向日葵技术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 同时优化播期,将向日葵播种时间由原来的4月中旬推迟至小麦抽穗期 (6 月5~15 日); 并采用3.63 米(10.9 尺)机收带型。

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中,小麦平均亩产320 千克,比常规小麦套种向日葵种植模式中小麦增产49 千克,亩平均效益44 元;千粒重43 克,比单种小麦提高1 克,较常规套作提高3~5 克;向日葵较常规套作增产50 千克,亩增效益200 元,两项合计增加效益244 元/亩。

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从带型结构,品种选择,密度配比,播种日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其核心技术要点如下:

1.优化带型。 将习惯的1.37 米(4.1 尺)和2.27 米(6.8 尺)带型改为3.63 米(10.9 尺)机收带型,即小麦21 行,占地2 米,小麦行距10 厘米(0.3 尺),实际占地0.55 亩,向日葵4 行,向日葵距小麦间距23.3 厘米(0.7 尺),占地1.63 米(4.9 尺),实际占地0.45 亩。

2.优化品种结构。 将生育期长的高秆常规向日葵品种改为生育期小于100 天的矮秆杂交种,食用向日葵 选 用DK119, 油 用 向 日 葵 选 用 G101,S33,KWS303,S47 等杂交种。

3.优化密度。 根据向日葵杂交种需保证一定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特点,向日葵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距50 厘米(1.5 尺),小行距33 厘米(1 尺),食用向日葵株距30 厘米(0.9 尺),亩留苗2448 株;油用向日葵株距23 厘米(0.7 尺),亩留苗3145 株。

4.优化播期。 向日葵播种期由过去4 月中旬推迟至6 月5 日~15 日。 向日葵出苗时,小麦已进入抽穗期,7 月中旬小麦成熟时, 向日葵株高低于小麦5 厘米左右,两作无等高日,改变了常规套种技术中小麦被遮阴郁闭的弊端,有利于两作的生长。

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 从2001 年起开始试验研究,经过四年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栽培技术体系,在内蒙古西部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 年推广面积30 万亩,产生经济效益7320 万元。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国家和自治区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播种面积200 多万亩,每年可提供商品小麦3.5 亿千克。 向日葵是该地区的传统优势、特色作物,年播种面积380 多万亩,有130 多家向日葵加工企业,年加工原料可达7 万吨。小麦、向日葵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同时可辐射周边的宁夏、甘肃等地。

猜你喜欢

杂交种套种行距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滴灌西甜瓜套种玉米模式栽培技术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