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信息多元化服务模式助力赤峰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2015-02-24王嘉兴江文艳
王嘉兴 江文艳
赤峰市农业信息中心
农牧业信息多元化服务模式助力赤峰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王嘉兴 江文艳
赤峰市农业信息中心
从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入手,介绍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多元化服务模式,探讨农牧业局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牧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多元化经济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互联”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近年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也渐渐被公众所熟知并使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农牧业信息技术也随之突飞猛进,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将推进现代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农业信息化是发展智能农业技术的新的生产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牧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大市,总人口460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50万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为更好服务本地方农牧业,服务“三农三牧”通过十年的不断努力探索,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入并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网站群模式
自2003年建立赤峰农牧业信息化核心网站-“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以来,网站始终坚持以“服务政府宏观决策,引导农牧业走向市场”为服务理念,网站栏目由最初的的十余个增加到四十余个,主要栏目包括:农牧概况、三农动态、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策法规、队伍建设、应急管理、规划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建设、价格行情、市场供求、质量安全、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农事指南、农业气象、数据统计、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农牧业资源、在线服务等,栏目设计更加合理,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完善。2009年开通了赤峰市县两级网络一体化平台,平台承载了全市12个旗县区、部门农牧业网站13个,并逐步形成了以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为主干,旗县区、部门网站为分支的农牧业综合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了农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大大降低人力物力,避免了数据库重复建设。同时增强数据的开放性,对网络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共享后的农牧业数据可进行区域间分析、对比。现已完成的共享数据栏目包括价格行情、供求信息、农牧业气象、农牧业视频、特色产业等。经过统计分析,汇总后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趋势,网站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赤峰市政府部门网站服务评比中,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位列第一。
二、价格体系建设推动农牧民增收
价格动态由赤峰市农牧业信息网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围绕农牧民增收、繁荣农村市场、提高农牧业市场流通,在各旗县区的乡镇村等基层建立原始价格数据采集监测点,旗县区各网络一体化分支网站主管部门每周对价格采集并上报,由赤峰农牧业信息网进行数据汇总,各分支平台可单点调用或多点调用数据发布,同时分析子系统可进行数据分析并产生动态图表,对赤峰地区农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提供可靠依据,价格采集种类涵盖粮油、蔬果、畜产、农资、药材等11个大类,140个小类。通过数据的汇总及分析处理,使公众能够对近几年的赤峰地区的农畜产品价格及走势有所了解,提高农牧民的“投资合理性”,同时为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农牧业市场流通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三、供求信息打开农畜产品销售渠道
建立全市农畜产品市场供求大平台,可及时准确的发布地域覆盖全市及周边省市的产品供需信息,信息发布有农牧户自行发布、一体化网站代发、12316热线代发、基层信息点代发等多种方式,使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到互联网,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用户发布的供求信息,系统采用严格的信息来源审核制度,避免虚假信息上网,提高农牧业产品交易安全性。建立农畜产品产、销、收大户数据库,为大户长期发布稳定的供需信息。建立农畜产品应急数据库,对滞销、促销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打开销路。
四、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牧民排忧解难
自2009年10月开始投入运行以来,以“维护农牧民权益、指导农牧业生产、促进农村牧区发展”为宗旨,按照“面向三农三牧、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优质快捷”的服务要求,主要为农牧民提供农牧业技术咨询,惠农政策解读,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查询和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等方面的服务。热线平台在设计开发上注重便民和时效,在运行维护上,注重工作宣传、值机队伍和咨询专家团队建设。
热线组建了由全市农牧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种植、养殖、农机、种子、土壤肥料、政策法规、草原生态保护等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家团队,为社会各界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农牧业信息服务,同时对专家的服务工作进行考核与奖励,有效激励专家的工作热情。
五、农牧业气象为农情农事提供保障
农牧业气象数据是研究和推广农牧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自2013年,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主干平台通过网络技术采集全市12个旗县区的未来五天气象信息,对全市提供更加适应农牧业生产的气象指导服务,系统除提供日常的天气情况、温湿度、风向等数据外,增加气象预警预报,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集中采集后发布到网络一体化各平台,同时提示预警,预警信息会以短信提醒方式发送到各手机终端,为农事生产保驾护航。
六、农牧业视频为农牧业信息化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2013年,为完善信息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赤峰农牧业信息网组建成立农牧业宣传视频摄制组,配备专门的主持、摄影摄像、后期剪辑人员,利用当前先进的流媒体技术,拍摄录制政务公开、病害防治、技术主导、农业文化宣传、农业致富等视频10余部,图像素材及视频采集容量大小共计20Tb,拍摄内容主要有当前国家惠农政策宣传,本地主导品种推介、主推技术、病虫害防治、企业风采、农业文化宣传等。其中病虫害防治视频录制需要带领相关行业专家下到田间地头对农牧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培训。农牧业视频宣传方式改变了往常的静态化宣传,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使农牧业信息化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
七、手机短信使信息化服务贴近农牧民
手机,现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通信工具,通信技术结合网络技术,为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开辟新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新手段,通过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带动全市农牧业信息化发展走上新台阶。2012年,赤峰市农牧业信息网开通短信服务平台,针对全市各农牧业部门、普通农牧户进行即时短信推送,推送内容包含政务信息、工作通知、技术指导、农情农事、病虫害预警、农业气象预警、供求信息等。
平台对服务对象,既普通农牧民的基础信息进行了分类,分类信息包括所处行政村和所从事的行业,行业可多选,由进行信息服务的基层组织收集,县级信息工作部门负责录入,较为合理的确定了服务对象。用户级别设立市、县、乡、村、合作社多级用户,各级用户可对本辖区服务对象随机组群发送服务信息,各级用户除向公共数据库中的农牧民发送服务信息外,还可自行建组发送个性政务类信息。平台兼顾了共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赤峰市农牧业系统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开通应用,实现了服务信息的精准推送,也推动了办公移动信息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农牧业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农牧业服务任重道远,建立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细化研究内容,注重横向发展,兼顾竖向纵深,从广大农牧民需求入手,深入探索能够让农牧民得到实惠利益的服务方式,从而得到百姓的欢迎并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