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死棵”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2015-02-24徐守铎
徐守铎
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局
辣椒“死棵”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徐守铎
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局
近年来,由于虞城县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连年种植,未实施合理轮作倒茬,致使各种病害大量滋生,经常出现较为严重的死亡现象,群众俗称“死棵”。生产中,引起辣椒“死棵”的主要病害有疫病、青枯病、根腐病3种,它们的危害症状表现十分相似,椒农们很难识别,常因不能及时确诊而耽误防治时机。还有的因误诊而乱用农药,造成生产成本加大,产品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严重受损。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现将其田间诊断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一、症状识别
1.疫病
一般发生在地表以下茎基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最重。幼苗主要在根和茎基部发病,茎基部形成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后形成梭形大斑。病部软腐缢缩而折倒死亡。成株期发病,多在茎基部和分杈处,以分杈处茎变为黑褐色的症状最为常见,病斑凹陷,植株急速凋萎死亡。剖茎观察,可见病变限于表皮,维管不变色。根部受害后,变褐腐烂,整株萎蔫枯死。湿度大时,在病部可见一层稀疏白霉。
2.青枯病
一般进入开花期显露症状,自顶部叶片开始出现萎蔫。初期在中午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在气温高、土壤干燥时,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但枯死叶片不脱落,植株保持青色。早期病株仅茎一侧叶片萎蔫。剖视新鲜病株根茎,可见维管变褐腐烂、有菌脓,而病株根茎表面无明显症状。若用手拔起,需稍用力,主要发生在根尖,可以以此区别于根腐病。
3.根腐病
一般多发生于定植后,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近地表处。初发病时白天植株,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正常,反复多日整株死亡,但叶片仍呈绿色。病株的根茎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暗色木质部。横切茎观察,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后期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色至红色霉层。
二、发病规律
1.疫病
该病原菌为腐霉菌疫霉属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来年随风、雨等飞溅到寄主上侵染发病。发病期主要集中在7、8月份。日均温度16℃以上开始发病,27℃~30℃最适宜发病,33℃~35℃受抑制。空气湿度大,均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块发病重;在高温条件下冷水灌溉可加重该病流行。
2.青枯病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由细菌青枯假单孢侵染所致,主要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引起在侵染。其病菌主要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高温高湿有利于青枯病流行,尤其是持续阴雨天气或大雨骤晴后,气温急剧增高,发病加重;另外微酸性土壤、黏重土壤有利于发病。
3.根腐病
该病由真菌辣椒叶点霉引起,温度高、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有积水的地块易发病;连作重茬地发病较重。
三、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死棵”病害的发生情况,选用高抗、多抗品种。
2.合理轮作
与非茄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
3.加强田间管理,培育适龄壮苗
一是科学平衡施肥。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切忌严禁过量施用氮肥;二是改变栽培方式。改平面栽培为高垄栽培;三是实行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以防田间积水;四是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菌来源。对病株残体应远离菜区进行沉埋或销毁,并用生石灰等对病穴进行消毒。
4.药剂防治
(1)疫病。于定植后发病前,用30%奥疫霉、72.2%普力克、50%甲霜铜800倍液喷洒叶面、茎基部和地面预防病害初侵染;成株期发病,可用乙磷铝锰锌、杜邦可露、抑快净、疫杀等5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根0.25~0.5千克左右,7~10天灌1次,连灌2~3次。据田间试验,结合浇地每亩亩冲施3千克硫酸铜,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青枯病。可用1000/千克的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50%丰护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每株灌药0.5千克,10~15天灌1次连灌2~3次。
(2)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淋茎部或灌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