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2015-02-24刘兰青
刘兰青
甘肃省武山县植保站
武山县循环农业主要以种植、养殖、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枢纽进行转化循环的。
一、农业循环种养模式
农业种养结合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把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牧—沼—粮”、“猪—沼—菜”、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猪—沼—菜最为典型的有:
山丹清池村:耕地面积1522.5 亩,2432 人,人均纯收入2632 元,蔬菜面积1288 亩,沼气250 口。 以“猪-沼-韭菜-甘蓝”或“猪-沼-韭菜-菜花”这种模式进行生产,韭菜收入4000 元/亩,甘蓝或菜花收入600元/亩,养猪收入2000 元,沼气节约能源(煤)900 元,电100 度50 元,化肥100 千克250 元,农药100 元,一口沼气产生的效益3140 元,共计7.8 万元。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 主要有“武山县绿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蚕豆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在杨河、沿安、温泉、龙台等乡镇,推广面积为3 万亩,种植的主要是蚕豆和芸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 家, 对基地进行种子的发放和产品的回收。2014 年收购农产品8000 余吨,销售金额3298 万元,上交税金21.7 万元, 直接出品各类农产品3000 余吨,间接出口5000 余吨,创外汇142.8 万美元。 2010年1-4 月份实现销售额1246 万元, 同比增长25%,创外汇97 万美元,同比增长35%。
据调查, 全县2014 年加工用于饲养家畜的农作物秸秆达70 万吨,节约饲料粮12 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1 亿元。 主要分布在武山县的川道地区的城关、洛门、山丹、桦林、榆盘、高楼、滩歌、马力和四门等乡镇的78 个村养殖小区。
二、畜禽粪污循环利用模式
养殖场通过向农民收秸秆做牛羊饲料、用牛羊粪便制沼气、再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当有机肥料的循环生产,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平衡。 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秸秆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和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武山县的咀头、杨河、温泉、四门、沿安等山区。
三、生态保护型模式
以田园生产清洁工程、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为主要内容,在乡村兴建清洁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抓生产无害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两个关键环节,解决农业投入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比较成熟的种植模式有二种:“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生产力来提高产量,还可以调剂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建成集雨水窖、进行全膜覆盖等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的 “小麦-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点播冬油菜-复种地膜豆角-小麦” 这样一个增产增收的循环种植模式。 这种种植模式要求小麦在9 月底10 月初播种, 第二年小麦收后于7 月10 日至7 月底复种地膜菜瓜,当年8 月底至9 月初在菜瓜原膜上点播冬油菜, 第三年油菜收获后于6 月20 日以前及时复种地膜豆角,豆角收后在当年国庆前后播种小麦,共历时两年,种植4 茬作物,亩经济收入在4000 元以上,亩年均收入2000 元以上, 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种植模式之一。2014 年全县在15 个乡镇种植小麦后复种地膜菜瓜3.43 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