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相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方案浅析
2015-02-24王磊,刘涛
王 磊,刘 涛
(宝鸡市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陕西?宝鸡?721000)
太相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方案浅析
王 磊,刘 涛
(宝鸡市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陕西?宝鸡?721000)
通过对太相寺水库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其进行除险加固的方案及措施,并对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水库;除险加固;方案
1 工程概况
太相寺水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以北约9 km处的糜杆桥镇太相寺村,是1座乡建乡管水库,属韦水水系蟠桃河支流,主河槽长4.265 km,比降3.1%,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5 km2。流域呈仿锤形,植被状态良好,属土石丘陵沟壑区。该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放水建筑物组成。水库原设计总库容43.15万 m3,其中有效库容32.6万 m3,调洪库容10.6万 m3,设施灌溉面积0.1万亩,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和养殖功能的Ⅴ等小(2)型水利工程。
大坝为均质土坝,原设计坝高22.0 m,坝顶长98.0 m,坝顶宽6.8 m,坝顶高程917.0 m,迎水坡为一坡到底,坡比1∶2.6,背水坡坡比1∶1.2,坝基高程895.0 m。坝体为粉质壤土填料,设截水槽防渗,坝基截水槽和坝肩结合槽只开挖到黄土层上,未挖到基岩,覆盖层为砂砾石。现状实测坝高为22.0 m,坝顶高程917.0 m,库内淤积高程913.20 m。大坝上游坝坡自上而下分别为1∶1.8、1∶2.6;下游坝坡分为三级,自上而下分别为1∶2.2、1∶3.0、1∶4.9。太相寺水库淤积严重,淤积面每年抬升约1 m,已淤积将近20 m,实测已淤积17.3万 m3。
溢洪道设在大坝右岸黄土层上,为开敞式土槽,矩形断面,堰顶高程914.0 m,底宽3.2 m,深1.5 m,最大泄量8.07 m3/s,无泄槽及消能设施。由于年久失修,目前溢洪道已全部淤堵,原泄槽位置被村民利用修整为与坝顶同高的通村便道。
卧管式放水洞位于大坝左岸,现放水卧管仅有3级可见,其余均已被淤埋,放水洞出口堵塞较为严重。卧管放水孔孔径0.37 m,台阶高差0.36 m。放水洞为城门洞式,宽度0.8 m,高1.5 m,设计放水最大流量0.3 m3/s。
该水库于1970年8月动工兴建,1976年12月建成蓄水。自运行以来,为灌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改善灌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给灌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受时代因素影响,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不足,施工又是群众土法上马,急于求成,忽视质量,建成投入进行后,主体工程大坝、溢洪道存在问题甚多,致使水库一直处于低水位带病运行状态。
2 存在问题
(1)水库调蓄防洪能力低。由于水库大坝存在不安全因素,为此多年一直处于低水位运行状态,调蓄防洪能力低。
(2)大坝存在稳定与渗漏问题。大坝迎水坡未砌护,水库淤积严重,目前上游面距坝顶仅2 m左右。大坝背水坡面不平整,已长满杂草,部分地区出现塌陷,左岸下游坡脚处有渗水现象,由于渗水逸出点的抬高,坝坡脚反滤体破坏严重。大坝填筑质量差,坝体有几处裂缝和塌坑,坝基结合槽浅,未截断砂卵石层,可能存在坝基渗漏。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在检查时发现大坝有几处裂缝、塌坑,有严重渗漏的安全隐患。
(3)泄放水建筑物损害严重。大坝溢洪道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易滑塌,断面不规则。建成至今,已失去了应有的泄洪功能,现已被群众整修为进村道路,每遇汛期,均要投入大量劳力才能清理1条简易泄水道。卧管式放水洞现仅有3级台阶可见,其余均已被淤埋,放水洞出口堵塞较为严重。
(4)大坝未设安全监测设施。水库无安全监测设施,无坝体表面变形、浸润线、渗漏观测设施,水库上游无水文观测站,无雨量站。对库水位观测一直采取估算法,给工程的安全运行与管理造成了困难,无法掌握大坝内在的病险情况。
(5)水库管理设施不健全。水库无防汛抢险道路,坝面无照明设施,如遇险情,无法实施抢险。管理站无管理房等相应的配套管理设施,给管理人员带来不便。
3 加固措施
3.1 大坝加固处理
大坝坝顶加高设计。经过坝顶高程复核可知,太相寺水库大坝现状实测坝高为917.00 m,比校核洪水位时要求的坝顶高程918.50 m低1.5 m。综合考虑大坝的稳定及施工难度,本次设计将坝顶加高0.3 m(即加高至917.30 m),并在坝顶迎水侧设计1.2 m高钢筋混凝土防浪墙,防浪墙顶高程为918.50 m。
迎水坡改造处理。上游坝坡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原上游坝坡设有干砌块石护坡,但大坝运行多年,局部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现状坝体上游坡面凹凸不平,干砌块石护坡残缺不全,也未铺设反滤层。本次设计对上游坝坡淤积面(高程913.20 m)以上至设计坝顶917.30 m之间进行整修,重新铺设反滤层和六边形混凝土预制块护坡。
背水坡改造处理。下游坝坡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故本次设计不对下游坝坡做削坡或培厚处理,仅对局部进行必要的整平处理,即背水坡坡比由上到下分别为1∶2.0和1∶3.0;并在高程909.00处设4.5 m宽戗台,沿戗台内侧设d30混凝土“U”型纵向排水沟,沿岸坡设d30混凝土“U”型横向排水沟。
3.2 增设排水棱体
水库运行几十年来,原排水棱体已被坍塌物掩埋,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本次加固拟定新建排水棱体,确定新增棱体顶部高程898.00 m,顶宽2.0 m,迎水坡坡比1∶1.0,背水坡坡比1∶1.5。新增排水棱体能有效地降低坝体浸润线和防止坝坡土料的渗透变形,可支撑下游坝坡,增加稳定性,保护坝脚不受冲刷。
3.3 放水建筑物加固设计
太相寺水库卧管式放水洞位于大坝左岸,放水洞为城门洞式,宽0.8 m,高1.5 m,设计放水最大流量0.3 m3/s。卧管放水孔孔径0.37 m,台阶高差0.36 m,现放水卧管仅有3级可见,其余均已被淤埋,放水洞出口堵塞较为严重。
对放水能力进行校核满足要求。本次设计对原放水卧管淤积高程以上部分进行拆除重建,淤积面以下保留原放水卧管;对放水洞及出口段进行清淤,放水洞延伸10 m,外接放水渠道。
3.4 溢洪道加固设计
原溢洪道设在大坝右岸黄土层上,为开敞式土槽,矩形断面,堰顶高程915.0 m,底宽3.2 m,深1.5 m,最大泄量8.07 m3/s,无泄槽及消能设施。由于年久失修,目前溢洪道已全部淤堵废弃,原泄槽位置被村民利用修整为与坝顶同高的通村便道。针对溢洪道现状,为保障大坝泄流通畅,确保大坝安全,本次除险加固在原溢洪道位置新修溢洪道。
太相寺水库淤积严重,淤积高程已至913.20 m。本次溢洪道堰顶高程为915.00 m,设计最大洪峰为200年一遇校核洪峰64 m3/s,最大泄量经调洪为58 m3/s。经试算,当堰顶宽度为7.70 m时,堰顶过流58 m3/s,满足2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917.30 m,故最终选堰顶宽度8.0 m,堰长3 m,堰高1.5 m。溢洪道水平长度共98.88 m,溢洪道溢流段为梯型断面,边坡比为1∶0.5,为0.5 m厚 M7.5浆砌块石砌筑。底板为0.5 m厚 M7.5浆砌块石,上衬0.15 m厚C20钢筋混凝土;底板以下铺设0.25厚碎石垫层,设DN80纵横向排水。溢洪道每10 m设1处伸缩缝,每块地板前端设0.8 m齿墙1道。溢洪道下段设6 m长消力池1座,消力池深0.8 m,后接5.5 m平顺段与下游河道相连。
本次设计在溢洪道上新建交通桥1座,位于溢洪道桩号0+010.4处,桥面宽4 m、长9 m,净跨7.40 m;左接大坝坝顶,右接通村路,桥顶高程917.30 m,与大坝加高后坝顶同高,基础底高程911.35 m。桥板为0.40 m厚C25现浇钢筋混凝土面板,台身高4.45 m,为现浇C20混凝土,基础采用C15毛石混凝土。
3.5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
根据太相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际情况,本次设计仅增设水文、气象观测设施。水文、气象观测项目包括上游水位和降雨量观测。设计在大坝迎水侧踏步一侧设置1个水库水位标尺,在枢纽合适部位布置1个降雨量观测的雨量筒。
4 结 语
通过对太相寺水库工程运行现状以及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适宜的除险加固措施。这一系列措施在技术上可靠,施工上方便可行,工程投资较小。水库除险加固后,可彻底消除大坝的安全隐患,使大坝发挥拦洪、养殖和灌溉等综合效益。该水库除险加固的成功实施将对类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1] 谢 谏.浅谈某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设计[J].科技创业家,2013(2) .
[2] 何伟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6(3):57_58.
[3] 陈晓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40_42.
[4] 牟景祥,查曼丽,张 云.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技术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3):39_40.
[5] 郑建飞,张小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问题初探[J].建设与管理,2009,(3):35_37.
[6] 周玉霞,李龙国,雷孝章.团结水库震损除险加固方案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1(增刊):120_124.
责任编辑 吴 昊
2015-04-22
王 磊(198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E_mail:218577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