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扎根在这里
2015-02-24师荷赵永梅
□师荷 赵永梅
郭玉兰在家办公 陈洋/摄
车子从团部出发,在山中一路盘旋而上,一直行驶了4个多小时,才来到了离蒙古国边境线仅有50米的十师一八三团青河独立营三连。见到郭玉兰时,她正在帮助职工铺设滴灌带。走上工作岗位10多年来,一年365天,她几乎每天都在连队呆着,如今,已从一个敢说敢干的女汉子,成长为一名职工信赖的干部,郭玉兰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她把人生扎根在兵团这片热土,默默地和职工一道守护着边疆的安宁。
1967年,郭玉兰出生在青河独立营二连,父母都是青河独立营二连的老兵,她是真真正正的军垦第二代。
1982年初中毕业后,她回到了独立营,成为一名职工,后来在营部商业公司任出纳保管,干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的工作。一开始倒觉得这份工作轻松而且待遇好,可时间长了,她心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很不是滋味。
2003年1月,由于屯垦戍边的需要,一八三团要在独立营组建连队,郭玉兰被领导叫去征求意见,准备到新组建的独立营三连任指导员,带领职工去边境开荒守边。突出其来的消息让她有点不知所措,心里却又有点对陌生工作的喜悦。郭玉兰说,说实话,当初她都不知道指导员具体是干什么的,在领导的一再劝说下,经过再三考虑,她辞掉了出纳的工作,主动要求到连队担任指导员。然而作出这个决定时,家人都很不理解,说像着了魔,放着好工作不干,偏要自讨苦吃去连队……但是,郭玉兰坚信,在兵团好政策的支持下,她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时的独立营三连只有1户人家,她带领着新迁来的16户职工在这里住地窝子,开荒种地,在国境线上开始建起新的家园。
2004年,是郭玉兰一生中最艰辛、最难忘、记忆犹新的一年。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和职工一起住地窝子,搭帐逢,没有水电,仿佛又回到了兵团的建设初期。职工收入低,土地少,每家每月只有500元收入,职工矛盾很大,作为一名指导员,她只有天天苦口婆心地给他们鼓劲。在大家的辛苦劳作下,她们开垦了1000多亩地,种上了沙棘,但是远离县城,生活贫困的现状仍未改变。
在团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当年8月,连队开始架起了电线杆,通上了电;9月,职工们从地窝子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2005年,连队修建了水站,职工们终于可以喝上自来水;2006年,团里又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和电话,柏油路通到了连队,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又盖起了民兵哨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哨所上,一个新的连队就这样成立了。
虽然连队的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但是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9.7℃,无霜期平均103天。用职工的话说,一年四季三天中国风,三天蒙古风,一年大风刮到头。到了夏天,成群结队的蚊子叮咬得让人受不了,她每天不得不用纱巾包住脸,戴上防蚊帽,还要套上厚厚的毛裤。可成群结队的蚊子还是咬得到处红肿,脸上的皮蜕了一层又一层。这里土地多砂石,土壤贫瘠,加上海拔高、山地气候无霜期短,不适合种植小麦、油葵等粮经作物,职工的年均收入不到3000元。郭玉兰没有退缩,积极加强与团机关的联系,申请团党委支持。
2009年,团党委向国家、兵团争取了兴边富民“沙棘基地喷灌”工程项目,在三连建立了3000亩沙棘种植基地。连队党支部抓住这个机遇,确定了“沙棘特色种养,打造边境旅游,实现职工增收”的发展思路。经过3年的精心栽培,3000亩沙棘果树结出了累累硕果。沙棘果营养丰富,很受外商欢迎。然而,三连没有加工厂、冷库,也无法将沙棘果运出去,3000亩沙棘果树产值还不足2万元。为了将沙棘产业做大做强,执着的郭玉兰想尽一切办法跑销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年,三连分别与青河县的两家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保证了沙棘的销路。职工户均收入从原来不足5000元增长到2万元。看着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有了希望,她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三连种植的沙棘随着市场的推广得到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但是仅靠这一项收入太单一,如何提高职工收入,使职工安心,成为郭玉兰考虑的头等大事。郭玉兰想方设法改变以往职工“等、靠、要”的观念,积极鼓励职工转型发展养殖。去年,团里还先后为连队投资200万元建圈舍,投资100万元收购生产母畜,目前,连队有12户职工发展养殖,这为三连职工“多元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2014年她被评为兵团劳动模范。当谈起她当初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郭玉兰笑着说:“其实,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我深知,我是一个兵团人,就有责任守在边防线上,既然选择了这里,我就要继续扎根在这里,和职工一道为祖国守好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