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林业三部曲 拓宽林农致富路
2015-02-24撰文丁波澜
□撰文/丁波澜
高效林业三部曲拓宽林农致富路
□撰文/丁波澜
莲都区主要林业产业有油茶、毛竹、香榧等,为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近年来,莲都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林农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林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富民能力持续增强。自2011年以来,全区林业生产总值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4282元(规划目标为4000元),提前三年完成规划目标;2013年底,林业总产值达26.7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末林业总产值超26.5亿元的目标;2014年,林业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同比增长10.8%。
科学谋划提实力
莲都区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抓好落实,根据区情、林情及产业发展需求,对林业重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科学推进规划落实,全面带动林业产业发展。当前,莲都区木本油料、笋竹等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经营水平持续提高。累计建成以油茶、笋竹等主导产业为主的省级现代林业园区6个,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97家,为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围绕优势,建设木本油料基地。充分利用该区木本油料(油茶)产业资源丰富、群众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着力推动示范基地、良种培育基地、低产改造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设,开拓出一条具有莲都特色的“高标准、高成效”的发展道路。“十二五”以来,已完成油茶产业改造与提升项目7.17万亩,完成油茶新造林1.87万亩,占“十二五”规划任务的81.3%;完成油茶低改5.3万亩,占规划任务的90%;新建香榧高效生态栽培示范基地0.25万亩,油茶良种繁育苗圃100余亩,木本油料示范基地近10个,油茶产业示范园区2个,全区木本油料产业面积达23.5万亩。油茶林面积得到扩大,亩均经济效益提升明显,成为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紧抓重点,建设高效笋竹基地。竹产业被莲都区政府列入农业发展的“三大潜力产业”,莲都区立足现有毛竹林14.5万亩、小径竹0.5万亩的实际,针对竹林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全力巩固原有竹林,新建高效笋竹林,助推竹产业做大做强。以峰源乡、黄村乡、雅溪镇、仙渡乡的毛竹林基地,仙渡乡的何金富村、皂树梅弄村,碧湖镇的白口村、上阁村、平一村的小径竹基地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效笋竹林建设。“十二五”以来,新建高效笋竹林3.1万亩,巩固笋竹林1.08万亩,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园区3个。目前,莲都竹林开发水平逐年提高,笋竹资源不断扩大,笋竹产量、产值增幅明显,笋竹加工稳步发展,有力促进林农增收。
结合实际,建设大径材及珍贵树种基地。针对莲都阔叶林少、松林多、单位蓄积量不高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全面加强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培育。主要采取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等培育模式,促进林木速生、优质、丰产,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精心选择立地条件优越的乡(镇),综合采取立地、密度、遗传控制和林地管理等技术措施,每年培育大径材基地0.7万亩,目前已培育大径材基地2.8万亩。大力发展材质优良、市场价值高、培育前途大的珍贵乡土树种资源,加快珍贵树种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发展,建成珍贵树种基地5000亩,对加强生态保护,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扶持增动力
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是林农发展高效林业的动力。近年来,莲都积极通过包装立项、争取政策与资金扶持,打造高素质林
业科技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全面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为产业发展增添动力。
加大资金扶持,激发林农建设热情。出台与油茶、笋竹、香榧等重点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激发林农投资林业产业的热情。积极包装油茶产业项目,争取省林业厅的扶持,并加强区级财政配套,助推油茶产业发展。据统计,全区累计争取省级油茶产业发展补助资金1984.4万元,争取区级配套资金433万元,有效推动油茶林建设与发展。为提高林农发展竹产业积极性,两次提高竹产业扶持标准。2014年再次提高扶持标准后,劈抚每亩补助50元,比原来提高60%;垦复每亩补助100元,比原来提高了40%;新建毛竹基地(密度25株/亩以上)、小径竹基地补助300元/亩,比原来提高50%;另外新增了毛竹覆盖每亩补助1000元,最多连续扶持3年。以香榧南扩为契机,出台香榧扶持政策,采用良种大苗造林,单块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200元,中苗补助600元/亩,小苗补助200元/亩。产业扶持资金的出台与提高,降低了林农的经营成本,极大激发了林农投资林业产业建设的动力,有力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加大技术扶持,提升产业经营水平。开展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两年内引进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名,招考、选调林业干部3人,充实基层林业站队伍,改变基层技术人员老龄化、知识落后等问题,林业技术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加强林业科技人员在职学习和岗位轮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提升林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强林业新技术引进与实用技术推广,实行“首席专家—区责任林技员—乡镇责任林技员”科技推广体制,以“项目建设—成果示范—深入推广”三步走的模式加快科技推广,实现技术服务人才、技术、设施、基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拓展林业科技下乡服务形式和内容,采用办班培训、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等方法,组织开展送实用技术、送手册、送新优种苗等活动。“十二五”以来,每年举办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班5期以上,累计培训人数1100余人次,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8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册,提高了林农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掌握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了一批林业科技致富能手和典型,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林农增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地效益。以林业现代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三大百万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提高林区整体经营水平。以用材林、经济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为林道重点建设区域,切实有效增加竹林、经济林主产区和商品林的林道合理布控网,建设与森林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林区道路网。目前,已新建林区道路842公里,其中主干道410公里,辅助道432公里;林业园区建成蓄水池67个,滴灌设施3万多米。林业经营成本有效降低,增收能力明显提高。
创新经营添活力
创新并合理有效经营是林业产业跨越发展的前提。借助林权制度改革平台,加大林业融资,推进森林资源流转,促进林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深挖林业产业发展潜力,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创建林产品品牌,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切实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深化林权改革,青山向金山转化。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平台,加强森林资源流转,努力实现把“绿树青山”变成林农“致富靠山”的目标。累计流转林地经营权面积22万亩,有力推动林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1.6亿元,惠及农户1.4万户。近年来,每年利用林贷发展项目3000多个,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利用林业贴息贷款从事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林业“双增”目标。
深挖发展空间,培育林下经济。以林业种植产业基地为基础,在林区开展林果、林禽、林菜、林菌、林药、林草等复合型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围绕“秀山丽水、养生莲都”建设,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文化、游憩和保健医疗等功能,深入挖掘林业文化,积极推进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公园、林业观光园区建设,建成省、市级观光园区5个,助力森林生态旅游。2014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增长。
打造精品林产业,提升品牌效益。全面加强可食林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生产无公害林产品,提高森林食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创建森林食品品牌,累计培育省级森林食品基地17个,创建了“森老大”、“六江源”、“天则”、“处州”、“联济”、“栗老大”等林产品品牌,经营面积共计5.9万亩,示范带动8.4万亩进行标准化生产。另有10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的4类产品被评定为“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产品”,分别为板栗、鲜笋、山茶油和香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成大型油茶深加工企业1家,创建省内著名商标1个。林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有效地提升了品牌效益,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