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吸复合麻醉对脑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和舒张血管物质的影响
2015-02-23杨光
杨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静吸复合麻醉对脑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和舒张血管物质的影响
杨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目的 分析静吸复合麻醉对脑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和舒张血管物质的影响。方法 以29例择期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前(T1)、动脉瘤夹闭即可(T2)、夹闭后2h(T3)、夹闭后4h(T4)、夹闭后24h(T5),取中心静脉血,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紧张素(AT-Ⅱ)、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T2时间段AT-Ⅱ水平高于T1时间段,T3、T4、T5时间段低于T2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间段ET水平低于T1时间段,T5时间段ET低于T2时间段,T5时间段高于T4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间段CGRP水平低于T1时间段,T3高于T2,T4低于T3,T5低于T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脑代谢、血供受到显著影响,影响可持续至术后4h。
脑动脉瘤;夹闭术;静吸复合麻醉;血管物质
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脑血管病之一,发病率约为3.6%~6.0%,仅次于脑血栓、脑出血[1]。脑动脉瘤破裂率约为1%~2%,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要原因,动脉瘤破裂24内再出血率高达4%~13.6%,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死亡例约占脑血管病总死亡例22%~25%,未及时救治2年内死亡率高达80%,蛛网膜下腔出血24h内死亡率高达41.7%,7d内死亡率达75%[2]。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夹闭术是治疗脑动脉瘤主要方法,但疗效影响因素众多,术后脑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围术期脑保护一直备受医师重视,而麻醉管理便是终点关注目标之一。本次研究就静吸复合麻醉对脑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和舒张血管物质的影响进行探讨,评价静吸复合麻醉优缺,总结麻醉经验。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9月,神经外科29例择期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31~70岁、平均(55.2±7.9)岁。体重40~72kg。合并高血压24例。纳入标准:①均经DSA与DSCTA诊断;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知情同意;④麻醉风险等级Ⅰ、Ⅱ级。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类型脑血管性疾病;②有高度出血风险,合并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退出标准:①术中死亡者;②手术失败者。
1.2 方 法
术前 30min肌注鲁米那钠 0.1g+东莨菪碱0.3mg,开放静脉,局麻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评价动脉压(MAP),颈内动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1μg/kg+咪唑安定0.05mg/kg行麻醉诱导,瑞芬太尼0.1μg/(kg·min)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维库溴铵1μg/(kg·min)间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同时静脉插管麻醉,七氟醚1%~1.5%吸入麻醉。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电、气血分析、尿量等指标。据术中BIS、体征、具体需要调节麻醉深度,BIS维持在40~60。
1.3 观察指标
麻醉诱导前(T1)、动脉瘤夹闭即可(T2)、夹闭后2h(T3)、夹闭后4h(T4)、夹闭后24h(T5),取中心静脉血,以放射免疫测定盒检测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Ⅱ,AT-Ⅱ)、内皮素(Endothelin,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 ide,CGR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 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2时间段AT-Ⅱ水平高于T1时间段,T3、T4、T5时间段低于T2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间段ET水平低于T1时间段,T5时间段ET低于T2时间段,T5时间段高于T4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间段CGRP水平低于T1时间段,T3高于T2,T4低于T3,T5低于T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段AT-Ⅱ、ET、CGRP水平对比(±s)
表1 不同时间段AT-Ⅱ、ET、CGRP水平对比(±s)
注:与T1相比,*P<0.05;与T2相比,△P<0.05;与T3相比,★P<0.05;与T4相比,△P<0.05。
时间T1 T2 T3 T4 T5 AT-Ⅱ(pg/ml)40.1±11.4 49.4±8.4*40.5±12.8△39.4±10.4△41.2±10.6△ET(pg/ml)51.4±17.4 41.2±14.2*38.2±12.2*37.5±10.9*△40.5±15.7*▲CGRP(pg/ml)29.6±13.1 33.6±15.3*47.2±12.8*△42.9±10.8*△★39.1±10.6*△★▲
3 讨论
ET、CGRP是脑缺血性损害标准物,当发生脑损伤时,ET明显增高、CGRP则下降。AT-Ⅱ是血管收缩物质,一定程度可反映循环血量减少。
研究显示,静吸复合麻醉对脑动脉瘤夹闭术中,AT-Ⅱ现呈上升,术后迅速恢复正常,提示手术可致循环血量减少,与失血、麻醉、血压下降等因素有关。ET术中、术后4h内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术后24内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手术与麻醉可致脑损伤,并持续至术后4h以上,与麻醉效果维持所致循环血量下降有关。术中、术后2h内CGRP呈持续上升趋势,2h-24h持续下降,至24h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与ET变化基本一致,但变化更敏感。AT对循环稳态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之中,生物半衰期约为3分钟,研究显示麻醉与手术可致全身性循环紊乱,持续时间在术后4h~24h。CGRP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半衰期约为18分钟,是脑血管损伤重要标志物,研究显示手术与麻醉可致脑血管损伤,持续时间在术后4h内[3]。
综上所述:研究静吸复合麻醉对脑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和舒张血管物质的影响,对于麻醉方式、剂量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AT-Ⅱ、ET、CGRP可作为评价麻醉与手术所致脑损伤指标。
[1] 黄英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7-18.
[2] 付锋,杨杰,王娜.血管内介入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13(9):904-906.
[3] 戚翔,徐雪,张惠军,等.单肺通气期间七氟醚或丙泊酚对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5):393-394.
杨光,1978年生,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临床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