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巨细胞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2-23艾英
艾 英
(黑龙江省林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57699)
猪巨细胞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艾 英
(黑龙江省林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57699)
猪巨细胞病毒(PCMV)感染又称包涵体鼻炎,在易感的种猪中可引起母体胚胎和仔猪发育不良、鼻炎和肺炎以及增重缓慢等临诊症状,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在饲养管理良好的猪群中,也可引起本病的地方性流行,给猪群的健康生长造成影响。
1 致病机理
病毒主要存在于鼻腔黏膜、眼结膜、喉头黏膜、肺泡。增殖的部位有肺和脾脏。在肺脏中繁殖:首先损伤的是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首先是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又是肺部保护肺的具有免疫功能的唯一的细胞。在脾脏中增殖:脾脏肿胀是正常的3~4倍,免疫功能已经完全消失,脾脏是免疫器官,本身被感染被侵害,而且是病毒主要克隆、增殖生长地点。该病毒的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鼻黏膜、泪腺定植感染,临床上表现出鼻炎渗出物和泪斑。
2 流行病学
疱疹病毒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猪群,至少在大多数猪群当中都有存在,但多为亚临床感染,少见发病。这种病毒引起的鼻炎很少见,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中,几乎在新生仔猪全身组织中都有存在,与导致萎缩性鼻炎的细菌没有直接关系。病毒通过鼻、眼分泌物、尿和分娩出的液体传播。也可由公猪通过精液传播,并可透过胎盘传给仔猪。养殖场环境条件差、温度波动过大易引发。灰尘、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均可进行传播。阴雨、潮湿、有风的条件下,有利于病毒的传播。母猪感染此病毒常发生在围产期或产后,公猪呈亚临床的感染。隐性感染可被激活。
3 病原学
形态结构: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β疱疹病毒亚科、巨细胞病毒属的成员。疱疹病毒在形态上属于典型的疱疹病毒,中央为电子致密的芯髓,芯髓常为卵圆形、也有长方形到哑铃状,其直径为45~70 nm。在芯髓外围为正十二面体核衣壳,其直径约80~100 nm,最外围为囊膜,多为单层,偶尔也有双层,有囊膜的病毒颗粒直径为120~150 nm。核衣壳与囊膜之间似乎有一圈半透明带包围着电子致密外套相分隔。感染病毒后的细胞体积极度增大,可达正常细胞的6倍,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也出现肿胀,超薄切片可见巨大的核内包涵体,常呈结晶体样排列。在病毒复制后期的细胞裂解过程中,在细胞浆中也可看到晶体样排列的病毒。与所见到的其他疱疹病毒中一样,也常见到没有芯髓或无囊膜仅有核衣壳的病毒粒子。
病毒培养:疱疹病毒在体外增殖有一定难度,用猪的肾或睾丸原代细胞、末梢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以及猪肾细胞系培养,均不能增殖,但直接用已感染病毒的猪肾或睾丸,作细胞带毒培养,病毒则可充分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在原代细胞中只有3~5周龄仔猪的肺泡巨噬细胞最适宜于病毒的首次分离和连续传代。PCMV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物上增殖很慢,接种后3~14天才可见巨细胞形成和核内包涵体,偶尔还可见细胞浆内包涵体,但其大小比核内包涵体要小。在接种11~14天后,PCMV的最高滴度可达5.5TCID50/mL。
4 临床与病理变化
在新生仔猪中会导致鼻炎,严重情况可发生鼻腔出血。如果猪场中PCMV已转为地方性,则只会在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当中引起一些轻微喷嚏,不会导致其他症状。体温可能升高。母猪仅在妊娠后期且第一次接触这种病毒时表现临床症状, 即胚胎死亡、木乃伊胎、死产、弱仔,体温轻微升高,食欲下降,鼻腔出血。临床肉眼观察,病变不明显,少数病猪可见到鼻炎和肠胃炎的变化,但无诊断价值。
5 防治方法
暴发本病的猪场,采用抗生素药物防治以防继发感染,控制病情蔓延。本病的流行通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本病地方性流行对猪群并不构成严重问题,但在引进新猪时对猪场有很大的威胁,原因是不仅刺激原猪群中有循环抗体情况下的潜伏感染重新活跃,而且还会引起新引进的易感染猪初次感染,故应不从疫区引种,并在引进种猪时,进行血清学检查,以防带来新的传染源或带病毒的猪。
有报道,部分中药对巨细胞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可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来达到治疗和预防本病的目的:如黄蓝颗粒(黄芪、板蓝根、贯众)、热毒清(金银花、鱼腥草、大青叶、蒲公英)、口服抗病毒合剂(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蒲公英、地丁、茵陈、栀子、野菊花、黄芩)、金叶败毒颗粒(含大青叶、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等,主要通过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实现巨细胞病毒病的治疗,结果显示,其抗体阳性率转阴率可达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