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2-23武治云
武治云
(河北省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050000)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武治云
(河北省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050000)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雏鸡的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经常合并、继发和加重病毒、细菌和真菌性感染,危害很大。根据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在我国鸡群中的感染率约40%~70%。
1 流行病学
鸡是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唯一宿主。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自然感染常见于2~4周龄的雏鸡,不同品种的雏鸡都可感染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加,鸡对该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肉鸡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有母源抗体的鸡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诊症状。在火鸡或鸭血中检测不到CIAV抗体,用高剂量的病毒接种1日龄雏火鸡,对感染有抵抗力,并且不产生抗CIAV抗体。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经孵化的鸡蛋进行垂直传播认为是本病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由感染公鸡的精液也可造成鸡胚的感染。实验感染母鸡,在感染后8~14天可经卵传播,在野外鸡群垂直传播可能出现在感染后的3~6周。水平传播可通过口腔、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引起。发病康复鸡可产生中和抗体。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唯一特征性症状是贫血。一般在感染后10天发病,14~16天达到高峰。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虚弱,行动迟缓,羽毛松乱,喙、肉髯、面部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生长不良,体重下降;临死前还可见腹泻。血液稀薄如水,红细胞压积值降到20%以下(正常值在30%以上,降到27%以下便为贫血),红细胞数低于200万个/mm3,白细胞数低于5000个,血小板值低于27%。在病的严重时期,还可见到红细胞的异常变化。发病鸡的死亡率不一致,受到病毒、细菌、宿主和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实验感染的死亡率不超过30%,无并发症的鸡传染性贫血患鸡,特别是由水平感染引起的,不会引起高死亡率。如有继发感染,可加重病情,死亡增多。感染后20~28天存活的鸡可逐渐恢复正常。
3 病理变化
病鸡贫血,消瘦,肌肉与内脏器官苍白、贫血;肝脏和肾脏肿大,褪色,或淡黄色,血液稀薄,凝血时间延长。骨髓萎缩是在病鸡所见到的最特征性病变,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色、淡黄色或粉红色。在有些病例,骨髓的颜色呈暗红色,组织学检查可见明显的病变。胸腺萎缩是最常见的病变,呈深红褐色,可能导致其完全退化,随着病鸡的生长,抵抗力的提高,胸腺萎缩比骨髓病变更容易观察到。法氏囊萎缩不很明显,有的病例法氏囊体积缩小,许多病例法氏囊的外壁呈半透明状态,以至于可见到内部的皱襞。有时可见到腺胃黏膜出血和皮下与肌肉出血。若继发细菌感染,可见到坏疽性皮炎,肝脏肿大呈斑驳状以及其他组织的病变。
4 鉴别与诊断
现场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鸡,2~3周龄的鸡最易感,日龄增大对本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日龄越小发病和死亡越严重。剖检病变以贫血为主要特征,可见贫血变化,胸腺萎缩,骨髓萎缩,呈脂肪色。病鸡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显著减少,红细胞压积值在20%以下。
病毒分离:肝脏含有高滴度的CIAV,是分离病毒的最好材料,可将肝脏制成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加热70℃ 5min或用氯仿处理以去除或灭活可能的污染物,用于雏鸡、鸡胚或细胞培养接种。①接种雏鸡:用肝脏病料1:10稀释肌肉或腹腔接种1日龄SPF雏鸡,每只0.1mL,观察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②接种鸡胚:用肝脏病料卵黄囊接种4~5日龄鸡胚,无鸡胚病变,孵出小鸡发生贫血和死亡。③接种细胞培养物:用病料接种MDCC-MSB1细胞,每隔2~4天进行病毒继代培养,经1~6次继代培养后出现细胞病变,表明有CIAV感染。
血清学诊断可用血清中和试验(VN)、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感染鸡血清中的抗体。可用免疫荧光抗体或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鸡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
5 防制措施
目前国外有两种商品活疫苗,一是由鸡胚生产的有毒力的CIAV活疫苗,可通过饮水途径免疫,对种鸡在13~15周龄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防止子代发病,本疫苗不能在产蛋前3~4周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止通过种蛋传播病毒。二是减毒的CIAV活疫苗,可通过肌肉、皮下或翅膀对种鸡进行接种,十分有效。如果后备种鸡群血清学呈阳性反应,则不宜进行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