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防疫的误区及正确方法
2015-02-23王睿
王 睿
(黑龙江省讷河市城镇动物检疫所 161300)
猪场防疫的误区及正确方法
王 睿
(黑龙江省讷河市城镇动物检疫所 161300)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群密度的提高,应激因素的增多,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因此,做好猪场的防疫至关重要。
1 防疫误区
消毒: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但是,猪场工作人员在实施消毒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以下几个误区:消毒药浓度越大越好;消毒药的浓度配比不准确;消毒不到位、不彻底;消毒不同步;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不到位;消毒池利用不充分。任何一个养猪场都设置车辆消毒池和员工消毒脚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大的漏洞,如消毒池内消毒药的浓度不够、不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不干净、员工不走消毒池等;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杜绝,猪场出现疫情是必然的。
疫苗免疫:对猪场不同猪群的猪只进行不同的疫苗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给猪只接种疫苗,可以有针对性的净化猪场的疾病和抑制猪场疾病的发生。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过关;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2 正确防疫方法
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根据消毒的种类、对象、气温、疫病流行的规律,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消毒液最好轮换使用(每月换一种成分)。大门、生产区人口及猪舍门前设消毒池。春秋季节,在消毒池放3%~4%的苛性钠水消毒;冬季,在消毒池内撒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每周至少更换l~2次。猪舍带猪消毒。每周消毒1次,可用0.3%~0.5%过氧乙酸或百毒杀等喷雾消毒猪体及猪舍,每平方米300mL左右,应在清扫后进行。猪出栏后的猪舍消毒。先彻底清扫和清水冲洗,然后用菌毒敌或灭菌灵等喷洒消毒,用量每平方米500mL左右,间隔1天再消毒1次,空圈l周后进猪。
驱虫:寄生虫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猪群感染寄生虫后不仅使体重下降、饲料转化效率低,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引起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场必须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一般的驱虫程序为:后备猪:外引猪进场后第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配种前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成年公猪:每半年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成年母猪:在临产前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新购仔猪在进场后第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生长育成猪:9周龄和6月龄各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引进种猪:使用前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驱虫药物视猪群情况、药物性能、用药对象等灵活掌握。采用一餐式混饲驱体内外寄生虫的方法,要隔7天再用一次。商品猪驱虫前最好健胃。
免疫接种:要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按程序给猪群进行接种免疫,同时要注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条件,防止失效,我们调查发现很多较大的猪场在免疫接种上也有很多的误区,比如有随意加大疫苗用量、防疫日龄不合理、猪瘟脾淋苗滥用等,这样易导致猪群免疫麻痹和未灭活完全的病原微生物大面积传播。
实行自繁自养:首先要建立健康种猪群,实行自繁自养。引种到无特定疫病的种猪场购买。引进种猪前,对出卖种猪的猪场必须进行疫情调查。包括已往发生过哪些疫病、发生的时间、流行情况、诊疗情况及防治效果。 就地检疫:首先观察猪只精神外貌、健康状况,然后采血清根据需要检查特定疫病。进场隔离观察:种猪引进后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在观察期间再次检疫并补注各种疫苗。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确定健康无病后方可进入本场生产区。
补喂维生素,提高免疫力:维生素对于猪的免疫力十分重要。水溶性维生素多是代谢酶的成分,在动物代谢强的情况下消耗和需要量增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主要与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有关。膜结构的完整是免疫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维生素A对于免疫非常重要。维生素E是十分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剂,是体内抗氧化体系的重要一环。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因为线粒体进行的氧化反应不断产生自由基,在疫病挑战时自由基的产生突然大增,自由基对动物组织膜结构的活性成分有强大损伤作用,线粒体中充足的维生素E可以随时清除产生的自由基。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可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当动物同时缺乏 维生素E、维生素C、硒,动物的免疫力明显降低,在此情况下,某些平时无害的病毒也可致病,某些致病力很弱的病原也可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