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鹅病的种类、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2015-02-23马志刚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种鹅小鹅雏鹅

马志刚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161005)



鹅病的种类、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马志刚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161005)

1 流行特点

1.1 疫病种类不断增加

鹅病流行日趋复杂,具体表现为小鹅瘟、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浆膜炎等老病在养殖场绵延不绝,高致病性禽流感、鹅副黏病毒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圆环病毒感染等新病也在不断出现。目前,国内外已经报道的鹅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细小病毒感染(小鹅瘟)、鹅嗜血杆菌感染、呼肠孤病毒感染、鹅圆环病毒、鹅出血性肾炎肠炎、鹅大肠杆菌病、鹅传染性浆膜炎、禽霍乱、沙门氏菌病、梭菌性肠炎、李氏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球虫病等,共20余种。

危害最严重的疫病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细小病毒感染、鹅大肠杆菌病、鹅传染性浆膜炎。此外,目前在国外严重流行的疫病如鹅出血性肾炎等,可能随着鹅种引进和产品流通传入国内。

1.2 重大传染病时有发生

目前,齐齐哈尔地区周边的养鹅场主要流行及造成重大损失的疫病为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大肠杆菌等。

1.2.1 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于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死亡率可达80%以上。随着雏鹅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致死率也逐渐下降。患病雏鹅以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和严重下痢为特征性临床症状,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的感染通常无临床症状,但病毒经排泄物及卵传播疾病。1956年首先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发现本病,并用鹅胚分离到病毒,1961年在该地区重新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将该病命名为小鹅瘟,1962~1980年间研制成功抗小鹅瘟血清、种鹅弱毒疫苗和雏鹅弱毒疫苗,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流行发生。种鹅在产蛋前15天左右用血清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在免疫12天后至100天左右,种鹅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人工及自然病毒的感染,种鹅免疫4个月以后,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所以雏鹅出雏后需要用雏鹅弱毒苗或血清再次进行免疫注射才能达到保护雏鹅的目的。

1.2.2 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小鹅瘟只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鹅,而副黏病毒病是在各种年龄鹅均可发生,所以鹅副黏病毒病所造成的损失要比小鹅瘟大的多,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从生产上应用结果表明灭活苗能有效控制本病的流行发生。种鹅免疫:留种时应进行一次免疫,产蛋前2周再进行一次灭活免疫,这样基本能够达到种鹅在产蛋期内的免疫水平,通常能保护所产100天以内的雏鹅。

1.2.3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多种禽病的总称。家禽感染大肠杆菌后,由于其年龄、抵抗力、大肠杆菌的致病力和感染途径的不同,可以产生许多症状和不同病型。大肠杆菌在雏鹅中可引起败血症,在成年鹅中可引起蛋子瘟。各种年龄的鹅都能感染本病,但雏鹅的易感性更高,10~45日龄发病流行最多。防治该病可以依据分离的大肠杆菌作药敏试验结果,肌肉注射链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均有很好的疗效。治疗时,疗程的长短要慎重,应包括疗效的巩固期。

1.2.4 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属一类动物传染病,其发生和流行对鹅业健康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鹅场均针对这两种重大疫情进行了强制免疫措施,虽然可控制死亡,然而,疫情仍有可能随时发生,由于一定滴度免疫抗体的存在,临床表现和病变可呈现非典型化的特点。

高致病性禽流感尽管采取了强制免疫措施,但免疫防控只能减少临床发病、死亡和病毒的污染强度,并不能消除病毒的感染,同时免疫的压力可能加快病毒变异。

1.3 隐性感染的病原可能转变为严重疾病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密度提高,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损失加大,一些持续性感染的疫病危害可能加剧,如呼肠孤病毒、圆环病毒在大规模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鹅群应激增加,病毒在雏鹅群水平传播加速,可能成为新的严重疫病,并可导致免疫抑制。

1.4 病原性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

细菌性疫病发生频繁,细菌抗药性日益严重。目前,养鹅场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消毒措施难以实施,大肠杆菌感染、浆膜炎和霉形体等细菌发病率很高,抗菌药应用种类多、剂量大以及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

2 鹅病防控策略

由于疫病种类多,每种疫病的特点不同,单纯依靠现有的免疫预防和药物治疗方案将难以保障养鹅场的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各单项技术的研究和组装配套,形成包括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卫生管理、疫苗免疫与抗体检测监测、药物投喂计划等技术内容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2.1 重视生物安全,为鹅提供良好生存、生长和生产环境

目前,养鹅场生物安全设施差,经营者需要更新观念,包括开展规模养殖场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和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标准化鹅舍,符合兽医卫生管理的要求;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建立卫生管理和消毒管理制度,加强空舍消毒和载禽消毒,防鸟灭鼠;引种的检疫和隔离。

2.2 加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为养鹅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鹅病研究基础薄弱,许多疫病的基础资料缺乏,需要大力加强鹅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原及其抗体检测方法、疫苗及其应用技术等研究。

2.3 优化免疫防控技术,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合格率,降低疫病损失

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小鹅瘟等主要疫病,开展免疫抗体的检测,筛选疫苗种类,建立适合相应品种的优化免疫程序,形成养殖场个性化免疫程序。

2.4 建立合理化用药技术方案

监测分析本地、本场主要流行的细菌性疫病种类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病原菌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有助于建立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和合理的药物防治计划。

2.5 疫病的净化技术

随着鹅病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以及养殖观念的转变,可考虑在种鹅场应逐步开展部分疫病的净化,如沙门氏菌、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

猜你喜欢

种鹅小鹅雏鹅
探讨提高种鹅养殖效益的几项措施
夏季五招提高种鹅繁殖性能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影响种鹅产蛋量的因素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阿健的小鹅
雏鹅成活率低的原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