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2015-02-23杨忠堂
杨忠堂
(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61506)
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杨忠堂
(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61506)
马铃薯常被用作饲料,适口性好,可饲喂牛、马、羊。我省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如黑河、嫩江、讷河、依安、克山等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退化慢和品质好。
1 存在问题
马铃薯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尽管科研单位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较好的满足了当时的生产需求,但由于只注重块茎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块茎加工品质性状的改良。导致目前加工用薯品种较少,绝大部分是高产鲜食菜用薯,因而市场上出现了鲜食型品种过剩,而加工专用品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加工用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工企业设备处于严重闲置状态,经济效益差。
脱毒种薯体系与种薯质量监督体制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控,种薯种苗生产经营混乱。近两年国家对马铃薯种薯给予大量的补贴。所以农民对脱毒种薯的需求量迅速增大。但脱毒种薯生产基地规模小,种薯质量检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第三方检测认证,种苗、种薯的病毒质量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监督机制,外购种苗质量来源不清,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种苗没有进行病毒检测,造成从源头上就没有对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导致种薯带病生产,退化快。 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率水平较低 。据农业部脱毒种薯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省农科院苗木中心)抽检,我省脱毒种薯利用率不足10%,生产上混杂退化严重。
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目前我省基本采用65~70cm的窄行种植方式,产量始终徘徊在15t/hm2左右。而在荷兰则单产45t/hm2;美国单产40t/hm2;我国山东省的大面积平均25~30t/hm2。总结经验是:采用了适宜马铃薯生物学发展特性要求的深翻40cm、宽行85~90cm的机械化垄作栽培模式。因此,将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从目前的每公顷15t提高到30t,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也是有一定把握的。
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病害加重且种类复杂。随着材料交流和品种调运活动的增加,加之生态条件变化、栽培水平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马铃薯病害种类日趋复杂,病害程度逐年加重,发生时间呈提早趋势,薯农对防病认识不足,舍不得投入。
马铃薯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作物,其产品是多汁而且营养丰富新鲜块茎,较之其他谷类作物更易于受到病原的侵袭。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造成许多病原侵染的机会,如种薯切块、催芽、播种、田间生长发育、收获、运输和贮藏等。马铃薯生产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易于被各种真菌、细菌、病毒及其类似病原体以及各种害虫侵染的作物。试验证明:马铃薯退化的真正原因,是由于病毒侵染并通过块茎无性繁殖逐代增殖和为害的结果。
2 马铃薯栽培技术模式
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特点是选用良种、深松整地、宽垄栽培、合理密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①选地:选择排水良好,有深翻基础的地块。避免与马铃薯、甜菜、萝卜、大白菜、西瓜重茬,杜绝选用之前施用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深松整地:土地深松34~40cm,耙细,起垄距80~90cm大垄。②品种: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各类专用品种。③催芽:播种前15~30天,将冷藏或将经物理、化学方法人工解除休眠的种薯置于15~20℃黑暗处,平铺2~3层进行催芽。当芽长至0.5~1.0cm时,将种薯逐渐暴露在散射光下壮芽,每隔五天翻动一次。催芽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等。④切块前的准备:计算种薯量。切块之前最好准备好一样的切刀、经过消毒的垫板和消毒剂。⑤切块原则:一刀到底,大小均一,重量在35~60g。⑥切块方法:35~60g的种薯为整薯栽培;70~120g切一刀,每个块为一个切面;100~240g切两刀,切块为一个、两个切面;210~480g切三刀、四刀,切面为两个、三个、四个,而且要扔掉一部分薯。⑦切块后处理:切好的块茎用马铃薯包衣剂或杀菌剂,如甲基托布金、多菌灵、克露、安克锰锌、甲霜灵等(540~600g/t块茎)进行拌种,然后贮藏在适宜条件下(10~12.5℃、高湿、通风良好)2~3天,块茎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m,不要暴露于干燥、阳光下。⑧播种:当土壤深度15cm处地温在7℃以上持续时间3天的情况下,可以播种。播种深度为6~10cm。⑨垄距和株距:垄距90cm,株距15~18cm。⑩播种质量:株距均匀,漏播率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