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芒鞋轻胜马”

2015-02-23文北京全岳

西部皮革 2015年7期
关键词:贫民儋州赤壁

文北京/全岳

苏轼“芒鞋轻胜马”

文北京/全岳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二十三】

“竹杖芒鞋轻胜马”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定风波》中的佳句。“芒鞋”就是用芒草所编织的鞋,也称芒屦、芒履、草鞋等。在当时,芒鞋不仅贫民所穿,士大夫也不例外。苏轼这位大大的“士大夫”不但穿芒鞋、写芒鞋,还说穿芒鞋如同“轻胜马”一样惬意,作为北宋进士、文学家的苏轼,缘何像贫民一样与芒鞋为伍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籍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进士、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绩卓著,堪称古文运动之领袖。他的四千多首诗词感情充沛、清新流畅、热烈豪放:“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名句成千古绝唱。“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是苏轼《定风波》中的佳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芒鞋”,是用芒草所编,也称芒屦、芒履、草鞋等。芒,其叶细长约五尺,坚韧而结实,可编织草绳草鞋等物品。《唐书·五行志》说“江南芒草,贫民采之织屦,缘地土卑湿,此草耐水,而贫民多着之。”可见,贫民采芒、织屦、穿屦已成江南一景。又据柳公权《小说旧闻》记载“一日殆暮,有士人风格俊整,麻衣芒履,荷笠而来。”可见,芒鞋不仅贫民所穿,士大夫也不例外。苏轼这位大大的“士大夫”不但穿芒鞋、写芒鞋,还说穿芒鞋如同“轻胜马”一样惬意。

作为北宋进士、文学家的苏轼,缘何像贫民一样与芒鞋为伍?这要从他因诗成名,又因诗得祸的坎坷仕途说起。

话说二十一岁的苏轼在科举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称赞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于是苏轼声名大振,每有新作即传播京城。苏轼入仕后勤于政事,为人坦荡,敢于进言而多受排挤。当时,苏轼正处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变法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变法的时期,而他对两党的政见均持反对态度,这就决定

了他必将遭受排斥的命运。再加上一些政坛文人以嫉贤妒能之心在他的诗词中寻找“罪证”,舞动“文字狱”的大棒无限上纲,对他进行政治迫害。在他四十三岁时刚调任湖州不久,因“乌台诗案”被铺而解往京城。新党欲置他于死地,旧党纷纷上书请求赦免,就连退休在家的王安石也上奏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甚至皇太后曹氏也发话:“仁宗皇帝曾说苏轼是个相才,凭几首小诗就杀他的头,如何对得起太祖皇帝的祖训?”于是苏轼被从轻发落,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由当地官员监视。因官职低微,生活困顿,有幸在黄州朋友的帮助下,从州府拨来已经荒芜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耕种,以求生计。这片军营旧地多年杂草丛生,苏轼只好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刈割荆棘,开荒种麦种稲及瓜果蔬菜,勉强度日。与此同时,苏轼还盖了五间房舍,竣工后恰逢大雪,于是便在堂屋的墙壁上画雪题字,取名“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雪堂记》中说“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盘于此兮,芒鞋而葛衣。”苏东坡就是这样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度过了黄州四年多与芒鞋为伍的艰苦岁月。

苏东坡虽沦落为一介农夫而穷困潦倒,但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不减当年。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高峰。无论命运把他弃于何方,他都能随遇而安地解脱悲伤与苦闷,以旷达之心开拓未来。黄州四年,他潜心经学研究,撰写《易传》、《论语说》,创作千古名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双娇·赤壁怀古》等诗词佳作,“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名句传颂古今。“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成为苏东坡在黄州时吟芒鞋的佳句。

穷困的苏东坡,常足蹬芒鞋而行,《定风波》吟的就是他雨中穿芒鞋时的心境:“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冒雨而行的苏轼,见同行的朋友们一个个淋得狼狈不堪,而自己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而十分惬意,淋雨中的烦恼就会一扫而光。手中虽住的是竹杖,足下虽穿的是芒鞋,也会像骑马一样地轻便快捷。老天要下雨,怕它有何用?纵然被贬谪,怕它有何用?即使“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风雨雨中度过沧桑,又有何妨!在风雨中前行,“料峭春风吹酒醒”,虽略略有些春寒,反更加清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又是明媚的春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雨停了,天晴了,萧然的风雨已经远去。大自然就是这样,有雨也有晴,有晴也有雨,如此来来去去,反复循环。苏轼运用哲学智慧成功地调适自己的心态,从而气定神闲地笑对人生风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就是苏东坡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描写自己在途中遇雨时拄竹杖、穿芒鞋的心境以抒发自己不惧怕政治风云变幻和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显遭遇挫折也无所畏惧的倔强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在政治上虽不得志,但却能在精神上以苦作乐,能够随遇而安,堪称善于摆脱心灵枷锁的

哲人。就连他足下的芒鞋,也为他自家所编。《急就篇》中“裳韦不借为牧人”的“不借”,是芒鞋的别称,意思是说这种草编的鞋,材料易得,编织简单,家家都有,无需假借。五十亩杂草丛生的荒地,多年生的芒草随处可见,苏东坡岂能错过这些天赐鞋料的良机。

苏东坡不仅出游时“竹杖芒鞋”,还常到长江边上的赤鼻矶“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吟唱《赤壁送别歌》,杜牧曾在此赋诗《赤壁》,他们把黄州“赤鼻”误作蒲圻“赤壁”,令赤鼻矶名震天下。黄州的赤鼻矶是座赤色山崖,因其形似鼻而伸入长江而得名;蒲圻的赤壁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因《三国演义》而妇孺皆知。苏东坡穿芒鞋,登赤鼻,像李白、杜牧等前辈一样怀古放歌三国赤壁,吟诵“二赋一词”,借赤鼻矶壮丽景色,赞周郎,颂诸葛等英雄人物,既有内心的悲哀与惆怅,又有走出失意的豪放与旷达。对苏轼而言,无论“黄州赤壁”还是“蒲圻赤壁”并不重要,正如后人说的“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只有他才有“乱石穿空,惊涛拍暗,卷起千堆雪”的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悟。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从黄州开始屡被任用而又屡遭贬谪。从谪居黄州,到落难常州;从登州太守,到升迁京都;从翰林学士,到杭州太守;从被召入朝,到外放颍州;从扬州太守,到礼部尚书;从定州太守,到贬至惠州;从谪居儋州,到北返常州。正如他自我解嘲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又悟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后人评说道“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可谓一言中的。好则他兼有“尚儒、尚道、尚佛”的修养,特别受佛家“平常心是道”的启发,能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困顿之地,即使“一介农夫“,即使“竹杖芒鞋”,即使“扁舟草履”,也乐在其中。

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或各地为官,或黄州惠州儋州谪居,都能造福一方,留下脍炙人口的佳话佚事。“东坡赤壁”与“东坡雪堂”,是纪念他在黄州的赋诗和住处;“苏堤”,是纪念他在杭州、徐州、惠州时修的堤坝,以除水患;“东坡井”,是纪念他在儋州带领百姓打的水井,使当地人喝上清洌甘甜的井水;“东坡肉”,是苏轼将自己所创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肉自美”的炖肉法传给百姓后,成为中华名菜之一。各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名胜还有很多,如眉山的东坡故居,杭州的东坡路、学士路等,而今已成为后人凭吊东坡的胜地。

苏东坡的足迹遍布岭南大地,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足下芒鞋的名诗名词。在谪居黄州时,遇雨中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与友人信中有“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在信阳静居寺游历时,有“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当他离开黄州途径庐山时,见僧侣山民无不相迎,便得意洋洋地吟道“芒鞋青竹杖,日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当被贬惠州时,虽没有留下芒鞋名言,却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难得欣喜。在谪居儋州时,“寂寂东坡一病翁”仍超然自得,讲学明道,反观余生吟出了他的暮年的心境:“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无论苏东坡被贬何处,皆“芒鞵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与万水”般豪放,尽显诗书满腹的一代文豪风范。

(下期刊载《米芾洗靴的故事》)

猜你喜欢

贫民儋州赤壁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深入推进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中贫民住区改造研究
儋州新貌
2000元的“贫民”是否还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