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介宾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萃*

2015-02-23缪奇祥杨运宽

西部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颊车面瘫经络

缪奇祥,杨运宽

邛崃市医疗中心中医院,四川 邛崃 611530

杨介宾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萃*

缪奇祥,杨运宽

邛崃市医疗中心中医院,四川 邛崃 611530

从明病因、定病位,述病机、详辨证,依分期、异治法3方面阐述了杨介宾教授治疗面瘫的特色经验。重点阐述杨介宾教授完全运用中医针灸理论治疗面瘫的观点,强调依照中医经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快速治愈等多种优点,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面瘫;针灸疗法;经验;杨介宾

面瘫,又称“口眼歪斜”“吊线风”等,古人于此多有论述,治疗方法亦各有殊,中医针灸治疗效果尚可。先师杨介宾教授(1929—2007)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杨老不仅精通中医针灸理论,且于临床有独到之处,对针灸治疗各种面瘫具有独到体会,现摄其要,概述如下:

1 明病因,定病位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杨老师认为,中枢性面瘫归于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一定要按中医学的原则,辨明病因,确定病位,也就是依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将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寻找出经络发病的原因,此即中医的审证求因,目的在于揭示致病因素和病理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为针灸的病因治疗提供依据[1]。杨老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肌肉萎软无力而成,正如《灵枢·经筋》篇言:“颊筋有寒,则引急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故僻。”《诸病源候论·风口歪候》中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歪僻。”《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则言:“若壮盛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络为风阻滞,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金元时期李东垣认为,口眼歪斜乃邪中血脉,风邪阻络,气滞血瘀所致[2]。临床上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见。杨老师认为当经络及其所联系的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经络循行所过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病理反应,机体也常可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这就是经络病位分析的基本依据。因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致经络不畅,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从而导致面瘫的发生。故其病位可确定为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病变[3]。

2 述病机,详辨证

杨老师认为,经络疾病的产生,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络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变化的结果,经气的盛衰则是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的决定因素。如隋代巢元方说:“人之经络,循环于身,若气血调和,不生虚实,邪不能伤。”经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经气无力抗邪,就会出现“其道不利,经气不营”等疾病现象。病邪性质不同,则邪正相争所造成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证候各有特征。西医则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观点认为是局部受风或寒冷等刺激,引起面神经管以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缺血、水肿,或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4]。

杨老师认为本病之发生,一由于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气血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口角歪向健侧而成;二则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3]。临床实践中杨老师常将面瘫分为4种证型,以利辨证用穴:一为风痰阻络,以突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伴见头疼、恶风等为主要辨证依据;二为气血两虚,以主症伴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差便溏,苔薄,脉细软等为主要辨证依据;三为痰浊阻络,以主症伴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为主要辨证依据;四为肝风内动,以主症伴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要辨证依据。

3 依分期,异治法

杨老师认为,临床上对于面瘫的治疗,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等多方面情况,辨证论治,依面瘫不同的分期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他将面瘫分3期治疗。

3.1 急性期 发病1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加重。杨老师认为,面瘫初期多为表证、实证,要依《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进行取穴治疗,主张治疗当以疏风通络,调和气血为主,可用透针法、重手法刺激,适当时候可电针加强刺激,以利于疾病快速恢复,必要时可行刺血疗法。处方:1)地仓透颊车,合谷、太阳、翳风;2)迎香透颧髎、列缺、攒竹、风池。以上2组,循经远近相伍,交换治疗,双侧透针术,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催针1次。同时可于上下睑结膜和颊黏膜点刺出血。上列2组处方,体现循经远近相伍,“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的大法。取气血俱多之经的合谷、颊车、地仓调气活血通络,取少阳主风之经的翳风、风池、太阳疏风透表散邪,列缺为肺之络穴,与阳明为表里,疏皮毛肌腠之风邪,攒竹属太阳主表,善祛头面风邪。风邪得去,络道得通,筋肉得荣,则口歪自愈。

案1[5]陈某,女,25岁。1962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4天前受风着凉,晨起洗漱时发现颜面麻木板滞,颈项强痛,口角向右偏斜,左眼不能闭合,额纹消失,舌僵不灵,味觉减退,咀嚼困难,食物残渣留滞于齿颊间,语言不利,口角漏风流水,鼻尖也歪向右侧,耳后作痛,面容变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断:左侧面瘫。治宜疏风散邪,通经活络。选穴:1)地仓透颊车,合谷、太阳、翳风;2)迎香透颧髎、列缺、攒竹、风池。以上2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交换治疗,双侧透针术,施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催针1次。必要时上下睑结膜和颊黏膜点刺出血。经治3次,胞睑能闭合,面肌灵敏度增加,额纹增多,翳风压痛点消失,但发笑时尚有轻微歪斜,共治4次治愈。

3.2 恢复期 发病1周至1个月为恢复期。患者多数伴有耳后疼痛、听觉过敏、或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此类患者因正气先亏,脉络空疏,外来之邪侵袭阳明、太阳、少阳经脉,气血运行失常,经筋失于濡润,纵缓不收而成。同时伴有气血瘀滞,针刺治疗以疏散外邪,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为其大法。处方:1)地仓透颊车、阳白、风池、人中;2)迎香透颧髎、丝竹空、翳风、列缺;3)颊车透地仓、攒竹、承泣、合谷。同时于上下睑结膜和颊黏膜点刺出血。以上穴位,循经远近相伍,1次/d,1组/次,轮换针刺,以28号1.5~3寸毫针斜刺,多用透针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催针1次。上下睑结膜和颊黏膜点刺出血隔日1次。

案2[6]张某,男,26岁。1988年1月7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工作劳累并感受风寒,自觉颜面板滞发木,口角向左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漏风流水,味觉减退。曾在其他医院肌注维生素B1,内服疏风解表中药汤剂1周未见好转。诊见:颜面变形,唇口歪斜,眼裂增大至1.5 cm,怕风流泪,不能扬眉,不能鼓腮吹哨,鼻唇沟变浅,语言不利,咀嚼不便,食物嵌留于齿颊间,表情丧失,翳风处有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断:口眼歪斜(面瘫)。治宜疏解表邪,通经活络。选穴:1)地仓透颊车、阳白、风池、人中;2)迎香透四白、丝竹空、翳风、列缺;3)颊车透地仓、攒竹、承泣、合谷。以上穴位,循经远近相伍,1次/d,1组/次,轮换针刺,以28号1.5~3寸毫针斜刺,多用透针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催针1次。3次后患者能皱眉和打口哨,面肌灵敏感度增强。再治疗4次后诸症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继针2次,完全恢复正常面容。

3.3 后遗症期 发病1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患者经多方治疗未见疗效,或伴有体质虚弱,或有大悲大怒等情绪起伏,或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此类患者多因病情迁延不愈,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面部营卫气血运行障碍,而致面部筋脉肌肉更加纵缓不收,治疗极为困难[7-10]。杨老认为此期“应从风论治”,当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血,调之络。”故除常规针刺外,要重用刺血疗法,可达疏通气血,祛风活络的目的。面瘫经久不愈者,其病机要点,在于邪困日久,血瘀经络。点刺血络,可活血化瘀,使面部筋肉得到血液濡养,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组织的营养和肌肉的紧张度,提高神经兴奋性,从而加速麻痹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依《黄帝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针刺以补法为主,手法宜轻,但因病入经太久,仍需透刺。所以临床上不用电针等强刺激手法。治以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选穴:1)地仓透颊车、阳白、球后、迎香、三阴交、合谷;2)禾髎透颧髎、颐中、承泣、足三里、列缺;3)患侧上、下睑结膜及颊黏膜。以上穴位,循经远近相伍,1次/d,1组/次,轮换针刺,以28号1.5~3寸毫针斜刺,多用透针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催针1次。上下睑结膜和颊黏膜点刺出血,隔日1次。

案3[11]罗某,男,16岁,安岳县白塔乡人,于1995年3月5日初诊。主诉:口眼歪向左侧2月余。病史:患者于1995年1月2日因受风着凉,出现右侧口角歪向左侧,颜面麻木,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月余,症状无改善,遂来成都求杨老师诊治。诊见:右侧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抽搐板滞,额纹消失,不能抬眉,眼裂扩大约1.5 cm,鼻唇沟变浅,口角漏风,人中沟歪向左侧,味觉减退。耳后翳风穴有压痛,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面瘫。治以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选穴:主穴:右侧上、下睑结膜及颊黏膜。配穴2组,1组:地仓透颊车、阳白、球后、迎香、人中、合谷;2组:禾髎透颧髎、颐中、承泣、足三里、列缺。睑结膜及口腔黏膜行刺血法。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针后于患侧下关穴处拔罐,留5~10分钟,1次/d。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15次基本痊愈而返乡。

4 结语

杨老师治疗面瘫,主张明辨病因病机,早期多用泻法,后期多用补法,擅用透刺针法,崇尚刺络泻血法,用之于面瘫,尤其是陈旧性、顽固性面瘫,具有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使面部筋肉得到正常血液的濡养,改善面部循环,增强神经组织代谢,加速麻痹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令疾得瘳。

[1] 杨介宾.经络辨证病机分析举隅[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1):30-32.

[2] 水竹林.杨介宾针灸学术经验鳞爪[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10-12.

[3] 缪奇祥,水竹林.杨介宾教授面瘫刺血经验谈[J].中医外治杂志,1998,7(2):28-29.

[4] 邢恒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时机探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2):47-48.

[5] 杨介宾.口眼歪斜治验[J].四川中医,1988,6(10):49-50.

[7] 陈瑞华.分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30-31.

[8] 迪亚拉,水竹林.杨介宾教授面瘫证治经验谈[J].四川中医,1996,14(7):7-8.

[9] 薄云.烧山火法联合患侧TDP照射治疗风寒型面瘫60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7):99-100.

[10]左帮平,王兴丽,王维佳,等.针刺治疗顽固牲面瘫临床应用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3,26(2):100-101.

[11]靳爽,郑健刚.论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远道取穴[J].西部中医药,2014,27(2):56-57.

ClinicalExperienceofProfessor Yang Jiebin in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MIUQixiang,YANG Yunkuan
QionglaiHospital of TCM,Qionglai611530,China

To state professor Yang Jiebin′s experience of facialparalysis treatment from aspectsof disease location according to etiology,stating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arying treatmentbased on differentstages.Emphasis is laid on hisopinion of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purely according to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heory of TCM.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eatmentof facialparalysis is effective and quick on the basis of classicsof TCM.And itpossessesexcellent referencemeaning.

facialparalysis;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experience;Yang Jiebin

R249

A

1004-6852(2015)04-0051-03

2014-07-07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2012CP16)。

缪奇祥(1970—),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面神经疾病的针灸治疗。

猜你喜欢

颊车面瘫经络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小穴位 大健康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