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探究*
2015-02-23乔明琦高冬梅
张 震,乔明琦,高冬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探究*
张 震,乔明琦△,高冬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调畅情志是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中医所述情志异常属于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范畴,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心理应激反应也成为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结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和心理应激理论,对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理应激
近年来,对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作用研究,从祖国医学角度以及现代医学角度都取得了一定进展。肝对情志具有调控作用,其中肝主疏泄这一生理特性对情志的调控尤为明显。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则诱发相关情志病症。例如疏泄太过诱发焦虑、紧张、易激惹等症状,疏泄不及则诱发抑郁寡欢、闷闷不乐。情志病症不但影响情绪以及精神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治疗,会诱发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例如诱发乳腺疾病、月经失调等生理病变。因此明确肝主疏泄条畅情志的内在机制对今后研究疾病治疗意义重大。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和心理应激理论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这或许能为找到内在作用机制打开一扇大门。
1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中医理论探究
1.1 肝主疏泄中医理论源流 朱丹溪首次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一文中提出“肝司疏泄”的理论,他在文中讲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讲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肝五行属木,与春季相通应,主升发和条达。“肝主疏泄”的现代认识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畅通气血、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脾胃运化及能量代谢、调理生殖系统、疏散外邪等方面;肝为五脏之贼,肝失疏泄则百病丛生,所以百病治疗莫忘疏肝。
1.2 肝主疏泄之调畅情志 《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萎顿、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此种表现主要因肝脏生发不足、不能舒展、气血阴阳失调等。《金匮·钩玄》中描述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疏泄太过,则肝脏功能亢进,表现为逆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脾气暴烈、性情刚强、烦燥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此种表现主要因肝阳亢盛、情志刺激等所致。疏泄太过可分上逆与横逆两种:1)肝气上逆,则上攻头目,症见眩晕头痛、胸胁苦满、面赤耳聋或血随气逆,络破血失,而见呕血、吐血;甚则血郁于上,壅遏清窍,发为昏厥。严重者可致血溢脑内卒然死亡,或半身不遂。《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2)肝气横逆犯脾,则肝脾不和,可见脘腹胀痛、厌食、胸闷胁胀,痛泻交作;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及四肢,表现为肢体麻木、震颤、萌动等症。
1.3 肝主疏泄之调畅情志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里活动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在中医学中称为情志,人体五脏六腑共同决定情志变化;五脏中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表明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对情志的调节作用,通过调畅气机,促进、调节气血运行来调畅情志[1]。若情志活动异常,则气机紊乱,肝主疏泄功能亦受影响。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是导致情志病证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情志病症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2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现代医学探究
近年来对肝本质的研究发现,肝主疏泄的生理效应是广泛的。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肝的疏泄功能,是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近几年来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认为:肝的实虚两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情志与肝主疏泄关系密切,情志改变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变化而致该功能紊乱[2]。现代医学已经探明其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还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还有研究发现“肝主疏泄”的作用,相当于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集合[3]。
2.1 肝主疏泄的生理学基础 现代研究探明肝主疏泄的生理学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主疏泄的调控中枢是边缘系统,是情绪和动机发生的源头;内外环境刺激时它能及时作出反应,又可以通过体内信息的反馈,作出适应性反应。2)边缘系统-脑干-自主神经通路和交感-肾上腺髓质是边缘系统信息传递的主要通路,其中自主神经通路又分为交感神经通路和副交感神经通路。3)肝主疏泄主要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来完成。4)肝主疏泄功能状态的强弱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对边缘系统兴奋性和敏感性的影响[4]。
2.2 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 现代研究发现:中医理论中的情志、情志疾病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应激状态,与心理应激的内涵与机制之间有密切联系,神经内分泌网络是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的内在联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被激活而发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就是心理应激反应发生的过程[5]。其中主要涉及到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 R H),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T H)、β-EP以及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酮(C OR T),其中β-EP与情绪调控关系密切,而β-EP水平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应激程度高低。HPAA功能亢进与中枢神经系统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应激反应可促进中枢儿茶酚胺(C A)和兴奋性氨基酸(EAA S)的释放:另一方面,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和EAA S可提高HPAA的兴奋性,增强HPAA对应激源的反应[6]。
2.3 情志与心理应激 中医学在表达情志时注重主观体验的描述,而应激理论多通过躯体生物学微观指标的检测,对于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认为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7]。在认识方法上,中医情志理论与心理应激理论如出一辙,其主要模式都是S-R-S-外界刺激,R-人体生物性、心理性的多方面反应,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在对肝主疏泄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发现与其密切相关的中枢部位可能是下丘脑,可能与反复制动应激出现的HPAA功能亢进,增强下丘脑T H细胞功能,升高下丘脑5-羟胺(5-H T)和β-EP含量,降低下丘脑r-氨基酸(GA B A),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NE),T a u和海马酪氨酸(T yr)含量,改善抑郁症状联系密切[8]。为探求调治情志疾病的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从心理应激的角度来研究肝本质,是当前研究肝本质以及为临床治疗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3 相关病证研究进展
基于肝主疏泄对情志病症中医学理论以及现代医学中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和心理应激理论的研究,国内对相关病症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研究认为肝气逆证主要与甲状腺素分泌减低有关,肝气郁证则与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TS H)和甲状腺素反馈性调节失灵有关[9]。相关研究认为:1)肝郁与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相关,肝郁证患者血液中的5-烃色胺含量明显升高;2)肝郁可使血液流变学倾向高黏、凝聚;3)肝郁降低机体细胞免疫;4)肝郁患者血清中E2含量增高,引起情感、乳房、月经、代谢等方面的变化;5)肝郁患者血清胃泌素显著低于常人;6)肝郁大鼠的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明显降低[10]。
刘爱平等[11]发现抑郁症和肝失疏泄证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可能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肝阳化风证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因此,抑郁症发病可能是由于脑中NE/5-H T受体敏感性增高,导致神经内分泌改变进而出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障碍。垂体肾上腺轴的高活性是抑郁症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异常。如果血浆皮质酮增加,下丘脑室旁核的C R H神经元活性增加,则是抑郁症患者的HPA轴被激活[12]。
近年来激素及其代谢产物、5-H T系统、γ-氨基丁酸(GA B A)系统、内源性阿片系统异常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相关性研究如下:1)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E R)调节5-H T的合成、传导、重吸收,从而发挥情绪调节的作用;2)5-H T和5-H T受体功能异常与P M S肝气逆证密切相关;3)经前烦躁易怒可能与神经类固醇在月经周期调节皮层GA B A中枢功能紊乱有关;4)有实验证明中枢阿片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P M S肝气逆证的发病机制之一[13-14]。
4 总结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肝脏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关,涉及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等多个系统,因此为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中枢发病机制,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多层次、多学科立体互通交叉渗透,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等各个方面着手,从宏观以及微观角度明确多个层次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15-16]。将整体、抽象的中医理论细致化、明确化,对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理论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新的解释和证实。
[1] 王煜.王自立主任医师柔肝思想探悉[J].西部中医药,2014,27(4):24-25.
[2] 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59-461.
[3] 王煜.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解析[J].甘肃中医,2010,23(7):5-6.
[4] 岳广欣,陈家旭,王竹风.肝主疏泄的生理学基础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2):3-4.
[5] 冉川莲,赵春妮,罗永兵.应激影响海马神经发生的可能机制的探讨[C].北京: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四届学术年会,2008.
[6] 李艳.从心理应激探讨“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7] 李建平.以肝主疏泄为核心防治情志疾病的理论基础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8] 陈攀,徐志伟,敖海清,等.肝主疏泄功能与心理应激性海马损伤相关性研究的概述[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16):125.
[9] 李秀芹,魏霞,乔明琦,等.肝气逆肝气郁两证患者发病前后血清甲状腺素含量测定结果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59-360.
[10]李洪.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11]刘爱平,金益强,胡立宪,等.肝风内动证病人血浆皮质醇、血清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素测定[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16(4):339-341.
[12]张建博,任路.肝主疏泄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J].杏林中医药,2009,29(3):195-196.
[13]李芳,张慧云.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微观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1):70-71.
[14]万斌,李春香,王禹堂.王禹堂老中医应用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4,27(2): 58-59.
[15]刘中景,罗玮敏,顾义海.疏肝健脾化瘀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的无创性诊断及症状体征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26(1):81-83.
[16]贾慧玲.王国三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胆病症验案举隅[J].河北中医,2014,36(10):1450-1451.
Exploration on Pathogenesisof Liver Governing Conveyance and D ispersion and Regulating Em otions
ZHANG Zhen,QIAOMingqi△,GAO Dongm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Regulating emotion is one of themostvital function of liver in governing conveyance and dispersion 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have the vitally closed relation.Emotions,originate from blood,function wellw ith qi movement.And abnormal emotionsmainly affect qimovement and blood circulation.Emotional disturbance in TCM theory servesas partof pathologicalmentalstress theory,which indic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ver governing conveyance and dispersion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regulation.By applying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study on the central neurobiologicalmechanism of liver governing conveyance and dispersion,the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ofbased theor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odernmedicinenerve-endocrine-immune 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stress theory.
livergoverning conveyanceand dispersion;regulating emotion;psychologicalstress
R228
A
1004-6852(2015)04-0048-03
2014-08-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资助课题(编号2011CB505102)。
张震(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藏象生理病理及情志致病机理研究。
△通讯作者:乔明琦(1955—),男,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全国第四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研究方向:肝藏象生理病理情志致病机理研究及情志病证临床诊疗规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