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以微信二维码为例谈当前非遗保护的几点想法

2015-02-2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0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衍生品遗传二维码

殷 哲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50000)

积极探
索非遗保护新模式——以微信二维码为例谈当前非遗保护的几点想法

殷 哲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50000)

近年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我国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积极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遗公约》,设立“文化遗产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成为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遗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都表明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高度重视。

然而,历经十余年的保护历程,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及文化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当前有关保护现状,谈点个人看法。

纵观我国各地每年举办的各类非遗“盛会”,从政府职能部门到各级非遗传承人,再到媒体、学界的每一个人,大家似乎都在“忙碌地保护着”我们的非遗。近年来,随着国家《非遗法》以及各省、市的《非遗保护条例》等细则条文的陆续颁布实施,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然而,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非遗保护如何采取注入存续活力、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方式,使之成其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未来社会之发展承传、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和表现形式,应是当前非遗保护亟待研究的课题。

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传承性。千百年来,传统文化通过无数艺人的口传心授,得以保留传承下来。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加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村寨轰然倒塌,一些以非遗保护为名行旅游开发之实的行为不为少见,面对不少非遗项目由于得不到应有重视而日渐濒危。那么,如何采用方便快捷的现代工作方式,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继续传下去,在当代社会彰显非遗价值,当为笔者在本文中积极探究的关键主旨。

近些年来,非遗保护工作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每年各地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展示、展演等主题活动,为众多非遗传承人搭建了高水准、高品位集中交流展示的平台。这些活动的举办,树立了非遗活动在大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提升了社会的认知度、关注度。但是,从某些意义上说,非遗保护并非如此,也并非仅此。比如:如何更加密切地将非遗的实用价值融入百姓生活;怎样密切关注和联系非遗传承人,激发其“自我造血”意识等问题都应摆在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笔者在近两年有幸多次观摩、组织过诸如“国家非遗博览会”“民俗文化节”等省级以上的大型非遗活动,同时对不少非遗传承人进行随机采访。通过了解,笔者得知一些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缺乏“自我造血”的起码要求和欲望,对政府提供的“输血”又不甚理解和接受,还有的甚至产生了“抗体”。这些症状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其生存现状堪忧。

今天,高科技产品和流行文化元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生活背景之下,“人人都是非遗的主人”并非天方夜谭,运用微信及其二维码使得人与人随时随地互联也并不是小众的专利。鉴于此,如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方便快捷地传播出去,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推广效果;让大众了解更多非遗项目的存在和价值;以更小的成本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交流、展示、交易的平台;及时掌握更广泛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为非遗保护工作制定更加精准的着力点;将一般非遗制成品、创意衍生品、艺术收藏品等的相关产品信息提供给更广大的消费群体……笔者认为将微信及其二维码适时融入非遗保护工作,其现实意义怎样,不言自明。

那么,何为二维码?二维码是一种信息的表现形式,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这种图案本身就非常吸引人们的注意。扫描手机、电视机、电脑、平面媒体(商业报刊、杂志)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你所关注的信息。按图索骥,十分方便。

鉴于此,笔者就如何将微信二维码融入非遗保护浅谈几点想法。

一、依托非遗保护网,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制作微信二维码,发布官方微信号,是向公众宣传推广非遗的一项创新举措。据了解,我国有些地区对此已经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浙江省非遗网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浙江非遗”微信订阅。用户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进入微信查找公众账号“浙江非遗”,即可添加关注该微信公众订阅号。“浙江非遗”微信订阅号主要包括非遗微网站、非遗微新闻、非遗微讲堂、非遗微相册、非遗微视频和非遗微专题5个模块,用户可通过屏幕下方的菜单选择获取最新的浙江非遗新闻,查询非遗名录项目介绍、非遗传承人信息,同时还可以欣赏精彩的非遗视频。

关于创新信息服务平台事宜,近日,我省非遗保护中心已成功注册了官方微信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投入使用(扫描左图二维码)。目前,我省绝大多数设区市(县)还没有开通相关的官方微信,但也有极少数现已开始利用微信二维码这一崭新的宣传推广手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我省石家庄市井陉文联的官方微信号——“井陉文艺”为例,扫描二维码(见右图),便能够获取最新鲜出炉的非遗动态信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还可以浏览、关注更多的当地特色文化。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本省为例,诸如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杂技之乡”——沧州吴桥县,诞生了人类非遗的中国著名剪纸之乡——张家口蔚县,有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美誉的藁城市耿村等等。利用好我们手中已有的文化名片,把历经岁月淬炼的最精髓的文化呈现在方寸之间,用小小的二维码和当代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步伐无缝链接,在笔者看来,这些非遗项目如果得到二维码的观照,其生命力会延伸加长。仅凭这一点,可以见得,将微信等手机APP1融入非遗保护工作的作用显而易见。

二、利用“二维码”传递非遗衍生品的实用价值

非遗衍生品是一个载体,更是一座桥梁:它联系了非遗的实用和外延价值的一面,同时也打通了大众对非遗和日常生活的链接面,从而让非遗自身价值传播的生命力得到开发和延伸。从某种程度上看,非遗衍生品是实用价值的开发,又反过来促进公众对非遗衍生品的认知和理解。

让非遗融入当代大众生活,真正让非遗服务社会大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非遗衍生品和手机APP的结合可以让非遗衍生品从小众层面走入并服务于大众生活,填补了因非遗艺术收藏品价格高昂和普通大众对非遗知识缺乏而产生的消费空白,使非遗更加普及化,是“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有力体现。大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不同种类的非遗衍生品,再通过阅读浏览微信中的相关产品信息,进而了解、接受非遗衍生品蕴含的独特价值,其结果是更多的人愿意花钱购买非遗衍生品作为私人收藏并结合其功能性日常使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文化艺术气息。当大众生活中的非遗元素一旦融入,那么普通大众自然对非遗的理解和了解必然增加,从而会培养大众保护非遗的文化自觉性。让非遗真正走进当下大众生活,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将一般的市场宣传、推广依托于非遗衍生品和微信二维码的互相结合,尽可能广泛地将日益稀缺的非遗资源做一次再普及、也契合当前大众追求高品质生活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双重诉求。

三、手机APP与“非遗进校园”紧密结合,吸引更多年轻社会群体的关注

人才短缺一直是我国非遗传承中的一个短板,如何扩大非遗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投入到非遗传承中来是当前及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好多非遗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大,群众参与度不够高,认同感缺失是造成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不仅是业内专家的共识,也是许多关注非遗保护社会群体的普遍反应。然而,改变其现状仅仅靠大大小小的研讨会来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吸收80后、90后这批年轻力量投入参与到非遗保护的日常活动中来,在身体力行中逐渐培养尊重传统文化、保护非遗的意识。当前,很多青年仍对传统文化多少存在着心理上的隔阂,但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确实情有独钟,这种对待中西文化冷热不均的现象,也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创新非遗保护方式的问题上,值得认真反思的事情。

最近笔者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两则消息中提到:一则是说“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觉得非遗离自己很遥远,但是一有机会接触,就迷上了它。”另一则是一组高校调查数据:(见下图),高达54%的人选择了A选项,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正在使用微信,而有32%的人虽然未使用过微信但因朋友而有所了解,还有10%的人对其感兴趣,仅有4%的从未了解过微信。

从A、B、C三项总和高达96%的比例来看,大学生对微信都或多或少地有一定的了解。这恰恰正是微信二维码与当前非遗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的结合点。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率先进行非遗微信二维码的试点推广,结合统计数据结果研究得出不同门类的非遗项目在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其传播规律,并依此筛选出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再向全社会广泛广,让更多的年轻社群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四、用微信手段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注力度,使其拥有更多忠实“粉丝”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保护似乎每天都伴随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笔者发现,无论怎样,绝大多数问题的最后的落脚点都要回到“人”上。从某种意义上说,非遗传承人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这些传承人,虽然个个身怀绝技,但会遇到相似的困境:有的人年事已高,却还找不到技艺的传人;有的人空有一身本领,但由于技能没有市场,只能赋闲在家;还有的手艺人每年只有在应景时才一展身手,年年难改尴尬的生存处境……今天,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到底过得怎样,从何而知?

我们要给予非遗传承人更多的关注和表达的空间。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不是仅靠一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我国很多非遗项目都还有一批人在坚守,在承继,而我们有限的传承人名录,却往往只对其中的一两个佼佼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想象,会有多少民间高手遗漏在这份传承人名单之外。也正因此,非遗传承人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货真价实的“粉丝”。但是,不少非遗传承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微信,更不会扫描微信二维码,他们怎么畅所欲言?其实,在每个身怀绝技并且默默传承的人心中,都有着拥有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的诉求。我们首先要为每一个非遗项目制作出专属的微信二维码,通过非遗保护官方网站发布,吸引“粉丝”来关注其非遗传承人,再通过“粉丝”们不时刷新手机APP促使被关注者不断努力地吸引住“粉丝”,并为自己点赞,这将成为激励他们坚持传承下去的精神动力源泉之一。

微信可以展示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可以让各位传承人与他们的热心关注者(粉丝)之间建立更加密切无间的联系,畅所欲言地互动和交流。如果在和“粉丝”的交流过程中,传承人发现了百里挑一的“苗子”,进一步收徒传艺的话,那么对这门绝技来讲,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微信本身的功效。以此类推,“粉丝”数量越多就越能吸引其他人群的关注,同时为也传承非遗带来了更大的可预见性。

在网络应用日益广泛和重要的今天,将新颖的工作模式融入日常的保护之中,正确定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和立场,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不断更新“自我保护”意识,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大众化、常态化、长效化,应是每一位非遗保护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注释:

1.本文中的“手机APP ”专指手机应用程序客户端,如微信、微博等。

猜你喜欢

衍生品遗传二维码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小康二维码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忌“一刀切”
祛魅金融衍生品
衍生品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