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原佛寺建筑的审美特质——以汝州香积寺建筑为例

2015-02-22

关键词:园林景观

薛 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论中原佛寺建筑的审美特质——以汝州香积寺建筑为例

薛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摘要:分析了作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的河南汝州香积寺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与审美构成。论述了香积寺的规划选址、古代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之关系,分析了香积寺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色,重点阐述了香积寺独特的禅宗艺术理念、庄重的古建气势和典雅秀丽的园林韵味。三者浑然天成,自成一体,彰显了中原古寺的学术价值和审美特色。

关键词:中原寺院;香积寺;宗教建筑;园林景观;装饰特色

中原佛教寺院众多,从历史年代、佛教传承和现存建筑规模来看,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和汝州香积寺堪称其中之最。从建筑特色和规划布局分析,白马寺和相国寺建在中原历史上的两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建筑采用佛教早期的“舍宅为寺”的形式,后来演变成宫殿式的“伽蓝七堂”建造格局。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院,据记载该寺受印度影响早期是以佛塔为中心,寺院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只有山门门圈为汉代遗物,寺院整体的建筑格局,是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伽蓝七堂”四进院落布局,高耸的佛塔已不复存在,建筑形式从追求高度逐渐向横向宽阔的殿堂演变,呈现庄严、宏大的汉传佛教寺院典型布局。相国寺始建于唐代,宋代成为皇家寺院,其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重建,寺院布局仍是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传统形式,显示出布局严谨、威严厚重的感觉,尤其是罗汉殿,八角造型独特,回廊围绕颇有唐韵宋风,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少林寺则是山林佛寺,其建筑布局因势利导,注重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存。少林寺背靠少室山面对少溪河,依山而建,纵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寺内建筑由低到高七进院落,大多殿堂为明清以后重修,寺院气势恢宏,与山林融为一体,梵音飘缈,一派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以上寺院,从历史传承和后市影响上看都堪称中原佛教寺院的代表,但其建筑多为明清及以后重建,建筑风格与装饰构件趋于雷同。尤其是寺院的建筑布局,都呈现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传统佛寺格局。

香积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又名风穴寺、白云禅寺、千峰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后经北魏、唐、宋等朝代重修与扩建。该寺总面积约4公顷,距今18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被誉为“中原四大古刹”之一。汝州香积寺以独特的建筑风格、艺术装饰及规划布局有别于上述三大寺院。香积寺建筑群包括寺院、园林、塔林三大部分,历代建筑参差错落、庄重灵动,随山势由低到高自由落成,尤其是其建筑及装饰风格形式多样,建造工艺精美绝伦。置身其间使人感受到古刹的空灵、风格多异以及令人惊叹的工艺建造水准,是我国古代宗教建筑中的奇葩。该寺建筑的时空跨度非常之大,且整体上保护得相对完整,所以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1中国风水理论在佛寺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风水学彰显着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我国古代曾被广泛运用。尤其在建筑领域,风水学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来的择居观念,在香积寺古刹建筑规划中也被体现得尤为突出。

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是紧密联系的,是中国人对居住空间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特定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和审美意识。香积寺位于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寺院被群山环抱,北有紫霄峰,侧有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等9条山脉逶迤相连,形成左右互盼之势,自古就有“九龙朝风穴,连台建古刹”之誉。香积寺背靠少室山,前面是广袤的平原,身处群山环抱之间,北面靠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流,南面开阔平坦易引入温暖气流;左右有龙虎两山环抱;东侧由瀑布冲击的山谷名曰白云湾,平日溪水沿古寺东侧蜿蜒流出;出山香道幽深曲折植被茂密,整个寺院坐落在较为平坦的山坡之上。与传统风水理论中提到的龙、穴、砂、水、向诸要素十分吻合,古寺头枕紫宵峰,东面龙山高耸、西边虎山横卧,前有案山植被葱郁,后山望州亭向南俯瞰汝州城全景。纵观香积寺全景,可以领略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负阴抱阳、山环水抱、藏风聚气、风行水止等学术思想及传统审美特质。

香积寺建筑在我国宗教建筑中除凸显风水文化外,还实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该刹总体建筑的高低形态以及寺院中间突兀高耸的唐代佛舍利塔布局,完全吻合了天平式的框架建构,不仅具有稳重的中心支点,而且还展示了力的相对平衡,整体感觉稳定和谐。左侧一条蜿蜒清澈的溪水,呈S形盘绕古刹,从平面构图学上完全吻合直线与曲线的交叉互补,同时流动的溪水,以动态之势和声响,回荡在神秘庄严的宗教气氛中,突出了动与静、庄重与自由的对比与和谐。所以,该寺规划的主观创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风水文化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把人、建筑、环境和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宗教场所像诗一般坐落在中原沃土。

2佛寺建筑的空间与规划布局特点

香积寺的建筑分为庙宇禅院、宗教园林、佛教塔林三大园区,其中庙宇禅院依山势从低往高而建,是整个寺院的核心建筑群,其空间布局自由灵动、曲折迂回、错落有致。宗教园林和佛教塔林由于年代久远且屡遭破坏,以至修葺的建筑呈现多个朝代的营造特点。

进入香积寺山门的是山路坡道,坡道东侧是地势较低的碑碣区,坡道西侧是天王殿,天王殿复建于明代,无论朝向及方位都不在寺院的中轴线上。顺坡道到寺院的中门,即进入香积寺的核心区,中佛殿建于金代,气势宏伟,柱梁粗大;中佛殿两侧分别是东西配殿,佛殿后石台之上为明代建筑琉璃瓦毗卢殿,东侧是地藏殿,西侧是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九级密檐式佛舍利砖塔七祖塔。西南方向是建在6米石砌高台上的宋代悬钟阁,依次北上是伽蓝殿、藏经阁。毗卢殿后面地势陡峭,沿石阶而上到寺院的北部较高的地方,西方三圣殿、方丈室、罗汉殿等建筑由东到西一字排开,最后望州亭坐落在紫宵峰山顶,是整个寺院的最高处,站在望州亭向四周望去是群山环抱、苍柏叠翠的空境仙境。

香积寺依山而建,加之地形地貌独特,其建筑规划布局与传统宗教场所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宗教建筑布局,大多以纵轴对称式为主,而香积寺则因地制宜,随势而形。该寺规划的主通道依山向上,呈“之”字形状,使游人视线始终在物与景空间中转换,拓展了视觉空间。所以香积寺的整体空间跌宕起伏、丰富多变。另外,古刹的建筑布局虽是依山而建,但并非简单拾级而上、由低到高的排列,无论仰望古寺还是俯瞰全刹,映入眼帘的历代建筑都高低错落,建筑体量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十分和谐,层次既分明又重点突出。特别是唐代方形密檐舍利高塔和宏大的宋代悬钟阁,彰显了其在建筑布局中的突出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该古刹的建筑风格迥异、空间格局多变、规划设置灵活,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3佛寺建筑与园林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香积寺中建于唐开元盛世二十六年的禅宗七祖塔,距今已有1200多年,塔该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顶九级铸铁塔刹由相轮、华盖及宝珠等组成,塔身外部轮廓形成优美的弧线,全塔古朴秀丽,为全国现存唐代六座高塔之一。建于宋代的悬钟阁,置身于6米高的石台之上,整个悬钟阁钟阁与石台浑然一体,高台四角的石雕龙首造型各异,三重檐歇山体量宏大。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的大铁钟,重约800公斤,是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中佛殿是典型的金代建筑,坐落在高约1米的砖砌台基上,屋檐两头上翘形成鸟翼般优美弧线,殿内柱子现存十六根。金代在建造中佛殿时,为了增加内部空间采用了“减柱造”的建筑形式,建筑的结构样式很典型。

香积寺园林景观随自然山势沿溪流所修,由白云湾观珠帘瀑、涉溪水、穿竹林、过石门到达六角涟漪亭和观音阁。整个园林曲径通幽,利用地形和建筑造成移步异景,运用借景、障景、虚景等造园手法,达到了人工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同时在造景上引用的古代诗词、典故增加了人文情怀。如:龙泉下面六角涟漪亭和喜公池、接圣桥等曲水流觞,凸显古代悟禅和文人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与寺庙园林这一载体的情趣交融,体现物我合一的禅林雅趣。

4佛寺的装饰艺术特色

香积寺作为宗教场所,其装饰对艺术审美和宗教教义功能并重,即寓禅境于装饰,使香客和游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佛教氛围的感染和熏陶。

该寺的装饰艺术具体体现在建筑构件上。这些构件分为金属、石、木、砖、彩绘;在装饰技法表现上主要是铸造锻打、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绘画;装饰形式和内容上以民俗图案、佛教造像、宗教图案、龙凤瑞兽、图案花卉为主。寺院的建筑时间跨度巨大,装饰风格样式繁多,但最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金属铸造艺术,香积寺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建于唐开元年的“贞禅师塔”,该塔上的四角装饰铁制挂铃和塔顶九级铸铁塔刹为唐代遗物,其中塔刹由九重相轮、华盖及宝珠等铸铁构件组成,做工精美、比例匀称,是罕见的唐代建筑艺术真品。另外在宋代悬钟阁三重檐歇山屋顶上的铁铸凤鸟风向标更是宋代屋脊饰的代表。金代和明代建筑屋脊上的避雷装饰,图案多为福寿、佛教万字、莲花、火焰等,古朴华美。其次,石雕艺术,石雕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香积寺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中宋代悬钟阁石制基座四角上的龙首造型上,四个龙首石雕造型各异,探首于高台之外,造型生动线条犀利娴熟,代表着宋代石雕形象逼真、刻画细腻的艺术特点。毗卢殿的月台上雕刻于明代的石雕房基兽,体态弯曲昂首,线条刻画细腻精到。还有大量不同时期的碑座、碑首、须弥座等石刻作品,采用浮雕、圆雕手法,雕工精湛、构思巧妙,传承了宗教文化和艺术审美情趣。再次,砖雕、瓦当艺术,主要体现在寺院建筑的屋檐、屋脊和佛塔上,其中以宋代建筑悬钟阁屋顶上鸱吻龙首、屋脊兽及瓦脊上的力士形象和明代建筑涟漪亭重檐歇山顶上华美烦琐的雕塑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佛塔塔身上面的砖雕,内容以佛教图案以几何、花卉图样为主,装饰纹样有独立纹样和连续纹样,大多具有明显的时代装饰特征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振复.中国国代文化中的建筑美[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5]任晓红,喻天舒.禅与文人园林[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高友谦.中国风水[M].北京:北京华侨出版公司,1992.

[7]何晓昕.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ON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BUDDIST TEMPLES——Taking for example Xiangji Temple in Ruzhou

XUE Yong

(SchoolofArt&Design,SiasInternationalUniversity,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1150,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analyses the history,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aesthetic constitution of Xiangji Temple in Ruzhou, Henan Province,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temples in Central plains. It deals with its planning and site sel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decorative featur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 of Zen, solemn ancient momentum, elegant and beautiful gardens charm, with the three features integrated and self-contained, highlighting the academic valu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cient temples.

Key Words:temple in Central plains; Xiangji Temple; religious building; garden landscape; decorative feature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2-0136-03

作者简介:薛勇(1970-),男,河南郑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15-05-27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
园林景观康体作用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探讨
园艺技术同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植物造型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艺术的应用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观赏性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