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预告片与好莱坞预告片的文本比较
2015-02-22陈星宇
陈星宇
(台湾艺术大学 广播电视学系研究所,台湾 新北 22058)
台湾电影预告片与好莱坞预告片的文本比较
陈星宇
(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研究所,台湾新北22058)
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商业预告片与好莱坞预告片的文本呈现,运用好莱坞预告片模式、三幕剧戏剧结构的理论,选取近年代表性高的预告片样本,对两地预告片的文本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台湾地区未来预告片模式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预告片;好莱坞模式;三幕剧
一、选择研究样本
为了使研究样本更具代表性,笔者从2014年台湾电影票房前十名中,挑选《KANO》作为大成本电影代表,另选择《甜蜜杀机》作为中、小成本电影代表。原因是这两部片都是台湾地区资金的商业电影,《KANO》作为2014年台湾地区台片票房冠军,预算3亿的制作规模以及接近好莱坞电影的产制模式,使其具指针性;而《甜蜜杀机》是前十甲中预算最低,且是唯二回本的电影,在逐年下滑开始暴露其体质尚不健全的台片市场中,《甜蜜杀机》在众片哀号中杀出重围,是个值得分析的对象。
至于好莱坞方面,笔者选择了在刚出炉的2015年中,有「电影预告片的奥斯卡」之称的金预告片奖,获得最佳预告片奖(Best of Show)以及最佳动作预告片奖(Best Action)的《速度与激情7》作为代表,毋庸置疑其商业化程度及好莱坞特性。
二、好莱坞预告片模式
电影预告片不仅是从素材中挑选有卖点的镜头,而是需要组织一个有机的整体,好莱坞电影预告片自1912年开始被使用以来,历经百年的演化,对于如何抓住观众眼球,其背后的公式已相当成熟。根据李培培(2012)《2000~2010年台湾电影预告片研究与模式探求》中的整理,好莱坞预告片大多符合以下14种原则:第一,叙事题材具原创性。第二,叙事内容反常(充满冲突)。第三,故事当中有小人物立大功或以下克上等相关情节。第四,故事类型清楚。第五,叙事循古典模式。第六,视觉节奏快速、动作紧凑。第七,大场面、特效多。第八,片名清楚。第九,简洁有力的文字叙述。第十,影片解说词犹如广告词。第十一,旁白、对白大多是男性。第十二,音量大、音乐音效戏剧性高。第十三,角色建构。第十四,明星特质、导演名气等运用。
如果我们把选定的三部电影的预告片,依此14种原则符合与否制作表1,其中《速度与激情7》符合10项、《KANO》符合8项,而《甜蜜杀机》只符合6项,这张表已大略显示好莱坞预告片与台片预告片之间模式的差异。在叙事部分,三部电影都缺乏具有新鲜感的原创性,《速度与激情7》因为是续集电影,里头的飙车、战斗情节观众可能也在其他动作电影中看过,但其跑车跳伞等反常内容,足以补足观众所需的新奇感受。《KANO》改编自真实史实,可能没法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观众可能会转为期待历史转化为影像的感动,其在处理小人物立大功之处有加分效果,观众总是会同情弱者、以小博大的那方。《甜蜜杀机》在给予新鲜感方面较为缺乏,但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预告片必备的以明星作为宣传焦点,是《甜蜜杀机》的主打,其预告片结尾处,将参演明星一一停格列出,并在旁打上大大的该明星名字,《甜蜜杀机》在预告片开头时也特地花了大篇幅来描述角色特质,这是相当典型的好莱坞手法,将明星本身与屏幕形象结合,或如同片中苏有朋一般,做反差形象的对比。这些做法就像是把明星当做一种商品、一种符号,放在电影中作为关键词,以便引起观众的欲望。《速度与激情7》并没有做得如此明显,不过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片商认为这些明星或角色已经够有名了,无须再多做解释。至于表中视觉与听觉等类型元素,容后做较完整分析。
表1 《速度与激情7》《KANO》《甜蜜杀机》对照好莱坞预告片模式表
三、三幕剧分析
图1中所提古典模式,通常是以三幕剧来进行,这种戏剧结构分为三幕:第一幕是「铺陈」、第二幕是「冲突」、第三幕是「解决」。每一幕间都有一情节重大转折点。古典情节结构是线性顺着时序发展,是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自故事开头便不断加进外在冲突,张力随着戏剧情节不断升高,到达剧情高潮之后解决冲突,并导致一戏剧性结尾,三幕剧在篇幅上的比例通常是1︰2︰1。
图1 三幕剧[1]
虽然预告片强调的是运用具新鲜感的精华片段和刺激的视听元素,但预告片剪接者也是依循一定的逻辑重组这些素材,以便观众能轻松看懂所要表达的故事内涵。所以大部分的预告片都可以应用开头-中段-结尾(铺陈-冲突-解决)的三幕剧结构来分析。
那么,如果我们把三部电影预告片代入三幕剧结构分析,作为另两部片的对照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速度与激情7》的预告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铺陈」部分花的时间最长,主要是描述本集的新反派有多么难以解决,主角们的危机有多么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要角的愁眉苦脸、多米尼克家整个被炸掉、最强角色卢克被打进医院等等。直到老大喊出「家人」二字进入第二部分,主角一方才开始大展拳脚,与「敌方」开始冲突,由于是动作片,相对铺陈部分,这里动作镜头开始增加,飞车跳伞与布莱恩悬崖跳车给了观众第一波高潮。
接着,在车库中的对话,给予观众数秒的喘息,也揭示本片的主题「飙车」,便进入第三部分「解决」,这里所谓解决并不是把剧情冲突解决,而是把本片想让观众看的部分做总结,大量的信息出现在画面中,一下是打斗、一下是飙车、一下是辣妹,混着枪林弹雨,让观者暴露在源源不绝的声光效果中。这是优秀的预告片范例模式,三幕时间由长至短,信息量却是由少至多,幕与幕的转折点精准地点出了本片主题。此外,片尾跑完片名后,预告片没有直接结束,而是再演了一小段惊险动作戏,这有点像拉尾盘,让人在心跳加速的状态下结束观看,这种手法在动作片、恐怖片及喜剧片中经常使用。
《KANO》与《甜蜜杀机》在时间分配上便与《速度与激情7》不同,两者皆头轻脚轻,很大部分着墨在第二幕冲突部分,比重较接近传统三幕剧。尤以《KANO》预告片几乎照着电影文本的架构来发展,将正片中情节和情绪起伏浓缩在2分多钟内,观众便易于猜测电影的内容。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风险,观众看完预告片,会受到观赏正片中一定比例的感动,这份情感或许能让观众掏钱买票,可等到真正进场看戏,新鲜感却打折,电影失去了神秘感,形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甜蜜杀机》为避免这个疑虑,反而又做过头了,其二、三幕的分野较为模糊,平铺直叙的各种冲突找不到重心,影片的主轴没法一眼看出。
如果说《KANO》完整地讲了一个三幕故事,那么《甜蜜杀机》在形式上与《速度与激情7》较为相近,《甜蜜杀机》的第三幕「解决」是本片想让观众看到的东西,一长串的明星名单占了《甜蜜杀机》结尾很大比重,片商想以此为号召的目的不言而喻。
四、视觉与听觉文本
三片预告片选择的开场不同,《速度与激情7》选择了一辆车由远开近的镜头,紧接着是各主角的特写,暗示这部片所有角色都回来了,无一缺席;反而《KANO》的开场较为浩大,是一个大远景的建立镜头,为片中的重要场景甲子园;《甜蜜杀机》则是直接描写人物,所以第一个镜头是苏有朋在警局里的特写,虽然背景模糊,但我们可以知道故事从警局开始。接下来的镜头,便可以看出制作规模的差异了,《速度与激情7》随着动作元素的增加,逐渐加入更多中景、远景的镜头,《KANO》则呈现较多中景,较能兼顾人物运动与表情变化,《甜蜜杀机》亦有可能是风格的缘故,80%左右的特写镜头,虽然难以显示场景,却能增强人物间的戏剧性。
运镜部分,《速度与激情7》镜头运用多元,会使用单一镜头、不同镜位切换来造成爆炸、打斗、赛车效果的张力,亦可以运用超大成本,让摄影机使用各种角度拍摄及运动,甚至做到倒转摄影机的手法。《KANO》则机位较为固定,使用较多摇镜;《甜蜜杀机》运用很多手持摄影,交叉运用大量跟拍与摇摄,让动作片更具动态感。
从剪接节奏方面来看,《速度与激情7》2分43秒的预告里有196个镜头,平均一个镜头0.83秒,镜头掠过眼睛的速度极为夸张,而且是越到预告片结尾越快。值得一提的是,《速度与激情7》为使节奏更快,常常把一个角色的连续动作剪成「跳格」,这种不连续的画面在快速拨放下犹如将影片按下快转键般,更添加速度感。《KANO》2分32秒的预告里有104个镜头,平均一个镜头1.46秒,由于调性的关系,《KANO》节奏慢了许多,但是其在离开缓慢的第一幕后,节奏亦是越接近结尾越快。《甜蜜杀机》2分08秒的预告里有126个镜头,平均一个镜头1.02秒,节奏与其轻快的动作内容相符。在节奏变速上与前两部相同,铺陈阶段镜头较长,节奏缓慢,冲突部分则是镜头短洁,长度渐短,而解决阶段则利用快速、极短的结尾,让观众的情绪悬浮。
在听觉文本上,《速度与激情7》与《KANO》利用音乐及音效为三幕做很好的分割。《速度与激情7》以和缓的音乐开场,以房屋爆炸声作为分隔点,接着随着剧情发展先配上紧张的配乐,进入第二幕后改以充满速度与节奏感,令人血脉贲张的音乐,佐以好莱坞近期最喜欢使用的低音轰鸣爆炸声,突然音乐戛然而止,让主角讲了一句很酷的对白,声音播放键再次按下,进入第三幕,如派对般的音乐伴着目不暇接的画面一路到底。《KANO》前、中、后段亦是分别使用了轻快风格的电吉他、给人悲伤感觉的弦乐、热血壮烈的管乐,中间也留了听觉空白处,作为幕别风格转换的转折点。
五、结语
概括以上分析,去除掉片型差异等等因素,就模式上来看笔者粗略提出两个较大的方向,可以给未来的台湾电影预告片作为参考:
第一,预告片的第一要件就是给观众留下印象,也因此新鲜感特别重要,若剧本题材原创性高那是最好,叙事务必力求主题明确。若无,就把正片中最具冲突的部分,呈现在预告片中。第二,使用预告片式的三幕剧重组叙事结构:节奏由慢到快、情绪也藉由冲突的迭加由低至高涨,将想让观众看到的信息放在后段,快速收尾,让观众的情绪悬浮。尽量避免使用传统三幕剧架构,会失去新鲜感。
[1]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5:371.
[2]王劲寒,余品泽,洪秉豪.创造电影的次价值——个人化的电影预告片[J].信息传播学报,2010:119-126.
[3]MAPLE .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由2014台片票房榜看台湾电影的难题[DB/OL].娱乐重击,http://punchline. asia/archives/8025 . 2015-2-3.
[4]李培培. 2000~2010年台湾电影预告片研究与模式探求[D].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硕士论文,2012.
J905
A
1674-8883(2015)21-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