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平主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
2015-02-22叶欣冉云指导胡世平
叶欣,冉云 指导:胡世平
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518172
胡世平主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
叶欣,冉云 指导:胡世平
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518172
介绍胡世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胡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以体虚为本,疫毒为因,湿热为标,瘀血为伴。治疗上重视扶正与祛邪同用;久病必瘀,善用活血法;肝体阴而用阳,治病不忘养肝阴;治肝不忘健脾。用药上善用药对苍术-白术、赤芍-白芍、枳壳-桔梗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疗法;药对;胡世平
胡世平教授为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主任医师,首批深圳市名中医,医学博士。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第二批深圳市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胡教授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创立了“肝敷康”穴位敷贴的内病外治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良好疗效。笔者为胡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有幸侍诊,现将胡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体虚为本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绝大部分均为幼儿时期感染,此期虽为纯阳之体,但其阴阳均为稚阴稚阳,抵抗能力不足,故极易受到外来邪气侵袭。加之脾常不足,水湿及食物易于积滞,影响及肝之疏泄功能,造成乙肝病毒潜伏体内,形成慢性乙型肝炎。成年之人,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洁,亦可致正气受损,病邪乘虚而入留于体内形成慢性乙肝。因此,在治疗上,胡教授多用黄芪、党参、苍术、白术、炙甘草等,一可扶助正气,增强抗邪驱邪能力。二可减少病邪对机体的损伤。
1.2 疫毒为因 乙肝病毒是有别于六淫之外的一种邪气,能否进入人体除了与体内正气强弱有关外,还与邪气强弱高度相关。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该邪气感染力强,只要机体稍有虚损,即可染而得病。
1.3 湿热为标 胡教授认为,乙肝病毒其性质为湿热质。湿性易遏阳,造成机体乏力,精神倦怠。病毒进入体内后,羁留肝内,耗损肝阴,肝阳偏亢,患者可见急躁易怒。久之引致肝血热,血络扩张,在手可见肝掌,在胸可见蜘蛛痣。湿与热结,如油入面中,往往难以清利,故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往往疗程很长。
1.4 瘀血为伴 乙肝病毒进入体内后,长期滞留于肝体内,必然影响肝之疏泄功能,造成水湿停滞,血行不畅成为瘀血,患者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暴露。瘀血反过来又成为致病因素。瘀血停于胃底,可造成胃中之血溢于脉外成为消化道出血。瘀血停于腹部,与水互结,成为肝腹水。瘀血停于肝内,成为肝硬化。
2 治疗方法
2.1 扶正与祛邪同用 鉴于慢性乙型肝炎脾虚与邪毒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健脾扶正与祛邪清毒应同时进行。但在具体治疗时又应注意标本缓急,如以脾虚为主时,此时查乙型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不高,转氨酶正常,患者多有易疲乏力、精神倦怠、纳差、便溏等,此时多用炙黄芪、党参、白术、苍术、茯苓、炙甘草等。而如果以邪毒为主时,此时HBV-DNA较高,且转氨酶往往升高,此时多用垂盆草、茵陈、法半夏、虎杖等。胡教授也不排斥西医,当达到抗病毒标准时,仍主张中西医并用,加用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既增加疗效又减少副作用。
2.2 久病必瘀,善用活血法 肝主疏泄,邪毒久居肝内,必然会影响到肝之疏泄功能。肝失疏泄,则血行不利,久则成瘀。故在治疗上,必用活血药,对于病程短者,可防病久成瘀。对于病程长者,可以活血化瘀,有利于毒性物质的排泄,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或肝腹水。若已进入失代偿期者,在利水消肿的同时加入活血药,可以有效提高利水效果,即活血利水法。胡教授喜用赤芍、丹参等。《本草纲目》谓: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神农本草经》称丹参“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益气”。
2.3 肝体阴而用阳,治病不忘养肝阴 肝为藏血之脏,其性为阴,但其功能上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故功能属阳。这一关系是肝脏特性的高度概括。肝之功能是否正常,除与他脏有关外,还与其本身肝血是否充足有关,若肝血不足,失其濡养之性,则肝阳易亢,肝气失调,又影响他脏。因此,在治疗时除恢复肝之疏泄功能外,还应补肝血养肝阴,胡教授常用赤芍、白芍、丹参、当归之品。
2.4 治肝不忘健脾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云:“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胡教授也深谙此道。缘肝属木,脾属土,此两者为相克关系。肝病日久,必然波及脾土,脾土受损,则水湿失制,水湿停滞反过来又影响肝之疏泄,因此,在治疗上应及早实脾,以巩固中州。另一方面,脾为后天之本,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则肝无所藏,又影响肝之用。气不足则祛邪能力不足,也影响到机体的康复。因此,胡教授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时使用健脾法贯穿始终。
3 经验用药
胡教授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非常注重药对的应用,下面介绍几对胡教授常用的药对。
3.1 苍术-白术 苍术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等作用。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此两药均可健脾养胃,但苍术偏于运脾行气,白术偏于健脾补气,一行一守。对于脾虚兼有乙肝者,或乙肝引起脾虚者,此两药合用既可健脾又可运脾,使补而不滞,行而不散,可谓相辅相成。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白术有健脾胃、壮身体、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苍术有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肝蛋白合成的作用。
3.2 赤芍-白芍 白芍性凉味苦酸,具有补血养血、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作用。此两药一补血,一活血,同用则补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正,使肝血有所藏,肝阳不过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由于毒邪久居肝内,必然耗伤肝血,肝失濡养则肝阳易亢,毒邪停留也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赤芍、白芍同用则可补充已损之阴血。又因有赤芍的活血作用,可以加速恢复肝之疏泄,更好清除瘀毒。
3.3 枳壳-桔梗 枳壳味辛性平,具有破气、行痰、消积功能,枳壳主高,高者主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往往痰湿瘀互结,利用枳壳的破气功能,配于方中可以破气化痰、破气化湿、破气化瘀。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其性主升。一升一降,以复肝之疏泄。两者同用,枳壳因有桔梗而不致下气太过,桔梗因有枳壳而不致上提太过,可谓相反相成。
4 病案举例
郝某,女,66岁,2014年2月17日初诊,因“反复腹胀、下肢肿5年余”就诊,诊见: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腹胀,口干,尿少,纳差,夜眠尚可,大便成糊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涩。查体:腹部膨隆,肝脾肋下二横指可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肝掌(+)。查生化:肝功:谷丙转氨酶65 U/L,谷草转氨酶77 U/L,白蛋白28.2g/L,总胆汁酸79.5μmol/L,总胆红素94.8μmol/L,直接胆红素22.8μmol/L,间接胆红素72.0μmol/L;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均为阳性;电解质:正常;彩超:肝硬化,腹腔积液(96mm),脾大(62mm)。证属湿瘀内停,气阴两伤。处方:黄芪、防己、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各30 g,党参、苍术、白术、桑白皮、车前子、枳壳、桔梗各15 g,丹参20 g,大腹皮、川芎各10 g,甘遂3 g,14剂,水煎服。
2014年3月12日二诊:诉服上药后腹胀及下肢肿逐日消退,现无特殊不适,纳可,无腹胀腹痛,大便通畅,小便量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涩。现患者水肿基本消退,阴伤得已恢复,属于疾病后期,改以健脾利湿为主兼以养肝阴理肝气为法,处方:黄芪、防己、丹参各30 g,茯苓20 g,党参、苍术、白术、泽泻、山药、当归、赤芍、白芍、枳壳、桔梗、醋香附各15 g,柴胡10 g,甘草5 g。7剂,水煎服。
2014年3月19日三诊:未诉特殊不适,纳眠可,二便调,复查血清电解质:正常。上方稍作调整继服7剂。
2014年4月2日四诊:无不适,舌红、苔干,脉弦细。从舌脉分析,应考虑利湿过度又出现伤阴情况。调整治法为养肝阴健脾利湿。处方:北沙参、黄芪各30 g,茯苓、丹参各20 g,枸杞子、天冬、麦冬、党参、白术、赤芍、白芍、醋柴胡、白扁豆、薏苡仁各15 g,甘草5 g,7剂。
五诊、六诊、七诊或以养肝柔肝配以健脾为法,或以补血养肝配以清热利湿为法,均以前方加减,患者无明显不适,病情稳定。
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为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后期的结果,中医临床病理多表现为水湿瘀阻,同时有五脏虚损,治疗困难。本案患者早期表现有乏力纳差腹胀等脾虚证,又有面色萎黄口干等阴血不足表现,还有腹水、苔腻等水湿内停之征,可谓病情复杂,故治疗以扶正与祛邪同用,故于方中大胆加入甘遂并配以丹参、桑白皮等,既可养阴又可活血利水,故见效较快。从二诊至七诊,治疗均以扶正为主,或配以养阴,或配以利水,或配以活血,随症调整,故患者病情保持稳定。此病病程较长,治疗只可缓治,不宜大量使用西药之利尿剂以图一时之快,反易使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变证。本病案治疗过程较好体现了胡世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特录于此。
(责任编辑:刘淑婷)
R512.6+2
A
0256-7415(2015)02-0010-02
10.13457/j.cnki.jncm.2015.02.005
2014-10-20
叶欣(1978-),男,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冉云,E-mail:355407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