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教授从脾论治乳腺疾病经验集萃
2015-02-22李良
李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科,广东 广州510120
◆名医研究论著◆
林毅教授从脾论治乳腺疾病经验集萃
李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科,广东 广州510120
林毅教授认为乳腺疾病与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关联密切。尤其强调脾气之盛衰盈亏,直接影响乳病的发生发展。林教授于乳腺疾病临证时常以调理脾胃之法而治,遣方用药时时着意顾护胃气,将注重中焦调治之理念贯穿始终。
乳腺疾病;从脾论治;益气健脾;健脾利水;健脾和胃;理气健脾;林毅
林毅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第二批、第四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诊治乳腺相关疾病40余载,学验俱丰。林教授认为,人身禀受先天之肾气而生长发育,依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机体。因此,脾之盛衰于身体强弱、疾病转归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临床上若常从脾入手论治,根本得固,诸脏得养,便能屡起沉疴。尤其是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乳腺癌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乳腺增生病的诊治中屡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学习年余,受教良多,就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脾与乳房的关系
《内经》载:“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指出了乳腺与脾胃的密切关系。林教授非常重视脾胃在维持乳腺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源源不息荣养全身。若脾胃运化失健,不能化生气血精微,日久冲任空虚,五脏失养,外邪侵袭易乘虚而入,即所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虚不运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积”,气壅不散,结聚乳间,脾胃运化失司,脾阳不升,浊阴不降,湿聚为痰,积累日久,痰湿气血互结乳络,而成癥积,乳腺出现肿块。脾胃健运则中焦升降运转,气机通畅,根本得固,诸脏得养,诸病可愈。脾胃受损则百药难以吸收施用,五脏六腑失于濡养,诸病难治。李东垣提出“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故林教授提出“急则治标,顾护脾胃;缓则治本,调补脾胃;无证可辨,治以脾胃;病防渐进,培补脾胃”的治疗理念[1]。
2 从脾论治
2.1 益气健脾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林教授依古人之理,结合多年经验,认为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多见气血阴阳俱亏,五脏皆虚,治疗当求其本,以扶正祛邪为正治。而五脏之中,脾胃为后天之本,诸脏均需脾胃所化之水谷精微来充养。且脾胃虚弱或不健,任何药物不能吸收转输脏腑经络发挥理想疗效。故不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何种情况何种阶段,均十分重视对中焦脾胃的调治,崇尚“五脏皆虚,独取中焦”的学术思想。正所谓培土荣木、培土生金、养后天脾补先天肾,一功多效,达到长期带瘤共存的目的。
蔡某,女,45岁,2008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右乳腺癌术后10年,肺转移4月。患者10年前于外院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余病理免疫组化不详,术后完成放化疗,服用他莫昔芬5年。术后定期于当地医院复查,4月前无诱因咳嗽,胸闷气急。查胸片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转移瘤待排。CT检查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为肺转移瘤。遂于外院行3周期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CEF),序贯3周期泰索帝加希罗达方案化疗。现觉神疲乏力,气短,纳差,胸闷,咳嗽,痰黄白相兼,睡眠多梦,口干,大便偏干。面色萎黄,舌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右乳癌术后;肺转移瘤。中医诊断:乳岩;辨证:脾气虚弱,阴虚肺燥。治则:益气健脾,培土生金。林教授健脾补肺验方:金荞麦、鱼腥草、百合、白花蛇舌草、黄芪各30 g,山药、白术、茯苓、桑白皮、陈皮、莪术、党参、太子参各15 g,桔梗10 g,每天1剂,服用14剂。
二诊:患者精神好转,胸闷、咳嗽、口干等症状较前缓解,咽中少痰,胃纳可,大便质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去太子参、百合,加薏苡仁30 g,每天1剂,服用14剂。
三诊:患者无咳嗽、咯痰,觉疲倦乏力,纳眠可,大便稀烂。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方选参苓白术散全方使用,加黄芪30 g,继服10剂。症情得解,原方进退,调治善后,继服至10月,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去势。复查胸部CT示:双肺结节较前明显减少。遂定期于本院门诊复诊,随访5年,病情平稳,余部位未见复发转移。
按:“气虚之处便是癌瘤之所”,林教授认为,正气亏虚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先决条件。本例患者系久病脾气虚弱,土不生金,阴虚肺燥所致。脾肺为母子之脏,脾旺则肺气充沛,治予益气健脾,培土生金。方中金荞麦、桑白皮、太子参、鱼腥草、百合清肺养阴;“损其肺者益其气”,重用培土生金药,山药、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党参诸药合用,健脾益气可达补益肺气之功。另辅以白花蛇舌草、莪术清解余毒,活血化瘀,加桔梗为引经药。遣方用药使正气得固,驱邪外出。后临证原方进退,继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调治善后,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人瘤共存”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
2.2 健脾利水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疑难且又让人难以接受的并发症。可引起患肢肿胀麻木、反复感染、乏力及功能障碍等不适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内经知要·病能篇》云:“脾司湿化,又主肌肉,内受湿淫,肌体肿满,故属于脾……。”林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乳腺癌患者本已正气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日久化生痰湿,且术后经脉损伤,血脉不通,气机壅滞,水湿停聚肌肤,瘀阻脉络而成肿胀,为本虚标实证,正气亏虚为本,血瘀湿聚为标。宜调中健脾治其本,脾气实则升降运行,气旺血行水湿自除。
李某,女,45岁,因“右乳癌术后1月,右上肢肿胀2周”初诊。患者1月前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10余天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范围由上臂逐渐向远端发展累及前臂。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呆,大便溏烂。患肢肿胀,皮色稍黯无泽,按之软韧可有凹陷,局部皮温不高。舌质淡紫、边齿痕、舌底脉络青紫曲张、舌苔白。患侧脉难取,健侧脉沉细。血管彩超提示右上肢深浅静脉无血栓形成。血常规正常。西医诊断:右乳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中医诊断:乳岩;水肿。辨证属气虚湿瘀互结。治宜健脾利水,活血通络消肿为法。处方:黄芪60 g,党参、薏苡仁各30 g,山药、茯苓、炒白术、桃仁、赤芍、红花、桑枝、地龙各15 g,泽泻、当归、川芎各10 g,14剂,每天1剂,煎服。外治:四子散(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吴茱萸各120 g)装入布袋包裹,加热约40~50℃,外敷患肢,每天1~2次,每次30 min。干姜、伸筋草、艾叶各30 g,威灵仙、川木瓜、桂枝、姜黄、苏木、当归各15 g。水煎后药液蒸汽熏蒸并温热外洗,每天1次。2周后复诊,患者右上肢肿胀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良好。
按:本案患者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呆,大便溏烂,乃一派脾虚湿困之像。局部表现患肢肿胀,皮色稍黯无泽,舌质淡紫、舌底脉络青紫曲张,为瘀血阻络。林教授重用补气诸药之最者黄芪,以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血行。辅党参、山药、炒白术更增健脾益气、祛瘀不伤正之功;予以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活血祛瘀通络;配薏苡仁、茯苓、泽泻健脾利水渗湿,以消流于经络之痰湿;更以桑枝活络利水并引诸药直达病所。外用四子散及林教授验方熏洗以温经通络,活血消肿。使气旺、血行、湿化而肿胀自消。
2.3 健脾和胃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化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但损伤正常机体细胞,且化疗药物常为高致吐性药物,可造成恶心、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林教授认为药性寒凉峻猛的化疗药可耗气伤阳,损伤脾胃,脾虚则运化不利,湿浊内停,胃虚则不能腐熟水谷,遂生呕恶、泄泻。正如《注解伤寒论》所载:“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
李某,女,60岁,因右乳癌术后10余天,化疗后呕吐2天初诊,患者于2010年7月2日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Ⅱ~Ⅲ级)。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增殖率指标Ki-67>30%,淋巴结未见转移(LN):0/20,术后于7月10日行第1周期CEF方案化疗,患者化疗后纳差,恶心,呕吐,胃满闷不适,面色 白,头晕乏力,恶寒,汗多,眠差,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细。血常规基本正常。西医诊断:乳癌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医诊断:呕吐。辨证属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处方:紫苏梗、山药、炒白术、茯苓、姜竹茹、陈皮、法半夏、厚朴、枳壳、党参、苍术、炒麦芽、炒谷芽各15 g,广木香(后下)、砂仁(后下)各10 g,生姜3片,每天1剂,服用3剂。外治以隔姜灸神阙及双内关、足三里,每天上午8:00~9:00,下午2:00~3:00时各灸1次,每次约30 min。3天后复诊,诸症缓解。嘱患者每于化疗前复诊备健脾和胃止呕方,于化疗后第1~2天服用,同时配合隔姜灸外治,完善全程化疗,未使用止呕针。
按:辨治该患者,林教授认为脾胃为气机枢纽,一升一降谓之和。脾虚水湿内停,困阻气机,气机升降失调,浊阴不降,故见恶心、呕吐;湿困脾胃,故见纳差、头晕乏力、胃满闷。病位在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方中党参、山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和中;砂仁、广木香为止呕圣药;法半夏、厚朴、苍术、陈皮行气健脾,利湿化浊;紫苏梗、生姜、姜竹茹和胃醒脾,降逆止呕,更用炒麦芽、炒谷芽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运化水谷、降逆止呕之功。运用隔姜灸法助内治药效。林教授认为,选穴神阙、内关及足三里可以调理胃肠,升清降浊,行气通腑,合生姜之温性,灸火之热感,共同起到温经通络、降逆止呕之功。同时结合中医子午流注纳支理论择时治疗。上午八时胃经旺时,下午二时小肠经旺时隔姜灸上述三穴,得其药,应其时,事半功倍也。
2.4 理气健脾多元调治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近代中医多从肝气郁结论治。而林教授主张“五脏相关,多元调治”,论治乳癖尤应注重肝、脾、肾三脏的关系,指出肝郁气滞,可横逆乘犯脾土,而脾胃功能失调影响肝之藏血,又可致肝之疏泄失司;若脾气健旺,水谷精微运化充足,肝木得以滋养,即木赖土以培之。二者既有相克关系,亦有资助相生作用。脾土与肾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为阴邪,久而损及肾阳,不能温脾土,合而为病,日久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乳络可成乳癖。林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因地处岭南,气候潮湿,民众体质偏痰湿者多见。且夏长冬短,广东人爱喝凉茶、长处空调环境,都易导致脾胃气虚、阳虚。故提出治疗乳癖不仅重视疏肝理气,岭南之地治乳需治痰,化痰先健脾。
崔某,女,40岁,2013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双乳腺增生”病史近10年,时有双乳胀满疼痛,近期加重,左乳触及结块,伴刺痛。性情忧郁内向,诉纳差,倦怠乏力,肢体沉重,眠尚可,咽有白痰,粘腻难咯出,大便烂。月经周期紊乱,末次月经:10月13日,伴有痛经、血块。面色青黄,舌质淡紫、边见齿痕及瘀斑、苔白,脉弦。专科体查:左乳外上象限触及局限性腺体增厚,质韧,压痛。钼钯提示:左乳外上局限性结构紊乱,密度浓而不均。晕后可见大导管影及数个针尖样钙化、准钙化。双乳索带型Ⅲc(弥漫性纤维囊性增生),左乳重度增生病灶,建议半年后复查。乳腺钼靶影像分级(BI-RADS):右乳Ⅲ;左乳Ⅳa。彩超:双乳腺增生,左乳外上象限见一片状低回声区,边界不清,血流阻力指数(RI):0.76,考虑增生病灶。西医诊断:双侧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辨证属肝郁脾虚,痰瘀互结。治则以理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为大法。而患者就诊时现脾虚湿困之像,先予健脾燥湿为要。处方:炒薏苡仁30 g,山药、茯苓、白术、法半夏、厚朴、党参、苍术各15 g,炒扁豆20 g,砂仁(后下)10 g,陈皮、桔梗各10 g,生姜5片,红枣5个。10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每天晨测基础体温(BBT)以供参考。
2013年10月28日二诊:诉精神情绪改善,双乳胀痛减轻,纳眠可,大便成形,肢体沉重、咽中有痰症状缓解,觉畏寒肢冷。舌淡紫、边见瘀斑、苔薄白,脉弦。患者BBT提示低温期。处方:丹参、淫羊藿、女贞子、菟丝子、制何首乌、肉苁蓉、麦芽、谷芽各15 g,当归、仙茅、知母各10 g,黄柏5 g,熟地黄20 g。7剂,每天1剂,煎服。另嘱每天晨起西洋参、三七粉各3 g温水冲服。
2013年11月4日三诊:诉左乳刺痛症状较前缓解,觉双乳充盈。基础体温(BBT)提示升温期。处方:赤芍、延胡索、王不留行、莪术、益母草、郁金、青皮、白术、枳壳、丹参各15 g,鸡血藤30 g,柴胡、焦三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0 g,10剂,每天1剂,服至月经停药。患者月经如期来潮,经后复诊双乳松软,乳痛缓解,触诊左乳外上原病灶范围明显缩小,质地变软。随症加减,服药至12月底诸症皆消。复查彩超左乳外上病灶好转。半年后复查钼靶:左乳外上结构较前清晰,钙化较前片减少。
按:林教授认为,本案病因病机为情绪忧郁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虚痰湿内生,阻遏气机,其帅血功能减退,血行瘀滞,而致痰瘀相杂;肾为藏精之脏,赖后天脾胃所养,脾胃乃伤,气血生化不足,则肾精亏损,冲任空虚,乳房与胞宫同时受累,月经失调。而患者就诊时一派脾虚湿困之象,故予“理脾为先”。方中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山药、茯苓、炒薏苡仁、炒白扁豆健脾渗湿;陈皮、法半夏、苍术理气化痰燥湿;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开胃,桔梗引药上行,佐生姜、红枣健脾和胃。诸药合用,健运脾土,脾胃健运则中焦升降运转,湿邪得去。二诊时正值经后卵泡期,因势利导,方用二仙汤加减以温肾助阳。辅以西洋参、三七粉冲服,取其益气活血,补血活血不留瘀之功效。三诊经前 (黄体期、月经前期),予柴胡疏肝汤加减理气健脾,疏肝活血。方中以王不留行、赤芍、延胡索、莪术、益母草、丹参、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合用柴胡、郁金、青皮疏肝解郁,白术、焦三仙、枳壳理气健脾,消滞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经、祛瘀散结之功。林教授针对主症而治,遣方用药相得益彰,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1]司徒红林,陈前军.林毅乳腺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
(责任编辑:刘淑婷)
R655.8
A
0256-7415(2015)02-0005-03
10.13457/j.cnki.jncm.2015.02.003
2014-08-2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毅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专项项目(12BMaa03)
李良(1975-),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乳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