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视角*——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例*

2015-02-22李建军刘会强刘娟

关键词: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

李建军,刘会强,刘娟

(1.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2.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视角*——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例*

李建军1,刘会强1,刘娟2

(1.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2.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区分,是传播学中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的惯常尺度。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间歇传播含有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间隔性、行为的非持续性、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优长互补,具有通约性。韧性传播可厘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等途径。间歇传播可析出“以逸待劳”、“张弛有度”、“曲径通幽”等策略。

关键词:国际传播;对外传播;韧性传播;间歇传播;中华文化

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可把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这似乎已成为惯例。[1]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也称为持续传播,指为达到传播绩效,传播主体所采用的一种持续的传播行为和过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不间断性等特点。间歇传播与韧性传播相对,指传播主体为实现最终传播目的而采用的一种间歇性、非持续性,但整体上仍具有延展性和趋势性的传播行为与过程,以力求最终达到传播意图和效果。

一、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的特点

(一)韧性传播的特点

1.语言交流的本土性

韧性传播的表达方式可不尽相同,但语言内容和传播主题显示了惊人的一致性,皆为某一议程设置目标而倾力。韧性传播如果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就需要使传播语言本土化,最理想的是能采用目的国的语言。这实际上是促使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使用同一种语言,即为当地语言。一种语言使用范围广泛,那么该种语言的传播就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例如,美国人民分布在三百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却只讲着一种语言,美国交际语的这种一致性就没像其他国家因地理不同而产生方言隔阂,也没有因社会性产生种姓和阶级的隔阂。同一种语言带来的交流的畅通性对国家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是形成美国现代文化繁荣的原动力,造就了美国文化的特征——包括人口的地区性流动、公共教育制度、广播和电视网、全国性的报刊杂志的批量发行,以及所有这一切对于人民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这种语言交流在地域和区域的普及性和畅通性,大片、芯片、薯片的有力推广,加之美国经济上强大作为后盾,推动了美国文化的对外有效传播,也进一步促使英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

2.过程的连续性

韧性传播其传播过程是一道不间断的、向目标递进的曲线,体现出连续性的特征。韧性传播内容一旦确定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要确保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连续性,传播需围绕相同主题和内容逐渐扩展,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尤为如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若想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则需充分考虑中华文化传播内容的整体性、结构性、延续性、关联性,使中华文化传播由全局到部分、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渐次推进,保持传播内容的递进和张力,有助于使受众系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3.行为的持久性

韧性传播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不追求疾风暴雨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复杂形势中保持传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传播主体行为长期的不间断性为取得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绩效提供了保障。持续传播能够不断强化传播内容,扩大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可度,也可以提高传播内容的普及度,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有的民间文化传播组织针对本国文化的传播能够持续上百年不间断,还有传教士对宗教教义的传播,往往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扩展。文化传播需有耐心和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持之以恒,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能够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4.目标的稳定性

韧性传播一般目标明确,有一个整体规划和设计,不受大的外力干扰(如战争因素),其目标是持续稳定的,不会轻易做出改变。一旦目标确立就要严格执行,并在不同阶段分步骤地具体实施。各个阶段目标可以不一致,但都为整体目标所统领和服务,使整体目标具有长期稳定性。中华文化传播是将中华文明的影响遍及地球村,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与互信,实现和谐世界的目标。传播主体须围绕该目标制定持续稳定的传播策略,不断推进,最终实现其宏伟蓝图。

(二)间歇传播的特点

1.语言沟通的便利性

相比韧性传播,间歇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间歇传播并不一定非要追求语言的本土性,亦可把语言的区域性、国际性作为一种便利性的选择。即是说你到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不一定去讲塔吉克斯坦国语——塔语,但亦可适时适度地说俄语,俄语同样是塔吉克斯坦国民能听懂的交际语言。根据语言沟通的便利性的原则和取向,语言的传播主体对传播语种具有可选择性。传播语种可变性是语言使用者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有意识运用的结果,是一种适切、适度的表现形式。间歇传播语言沟通追求便利性的特点,为语言传播主体在某一语境中运用提供了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不能让人觉得卖弄和不舒服,毕竟不说目的国国语本身是会冒一定风险的,可能拉长的不仅仅是交流的距离,更是会拉长情感的距离。只要该选择能使传播主体达到传播目的,则是有利的。间歇传播的语种选择是动态的、随机的,可因场景、时空变化做出相应变通。

2.过程的间隔性

间歇传播与韧性传播的传播目标总体呈现一致性的特点,可传播形式却具有很大的差异。相对于韧性传播时间的连续性而言,间歇传播可表征出传播过程的间歇性特征,即在传播主体目标和内容明确的前提下,传播过程和方式可以时断时续,不刻意秉持时间的连续性。一份耕耘不一定就有一份正面的收获,有可能是负面的收获、零收获或半份收获。持续、持久传播不一定有效,需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有时跑得太快了可以歇歇脚,有时暂时的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进入了传播的盲区,我们不能一味地持续推进,而要观察和思量一番才决定进退,避免因误读而造成文化传播活动的误判与冲突。

3.行为的非持续性

间歇传播行为是非持续性的,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因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不同通常会出现文化休克、文化冲突的场景,这是可以理解的。传播主体针对不同文化现象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如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时,我们就要采用间歇传播策略,暂停一些可能被对方认为传播过激的行为,暂停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消极的文化传播活动,等待时机,静观其变。如果是两国关系发生紧张时,更应及时停下来,争取和静候新的传播契机。

4.目标的相对灵活性

间歇传播具有间隔、非持续性的传播行为特征,与韧性传播相比,在长期目标和意图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间歇传播的短期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因间歇的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适。当然,在一定的变量中,间歇传播甚至对长期目标亦可进行修正,而韧性传播一旦确定目标,就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持目标长期不变,就像传教士传播那样。间歇传播同时表现出策略的相对灵活性,即开展间歇传播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传播阶段以及受众的传播效果及时调控传播手段和方式。譬如,开展文化传播前期会遇到一定抵触,这个时候我们权衡利弊并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可以采用经济和文化产品交流的柔性方式,通过物质产品媒介平台促使双方逐步了解、相互交流以实现能够“走进去”的传播目标,然后把握时机,采取得体的路径,再实现能够“走上去”的传播目标,从而最终为实现与世界和谐相处、互惠共荣而贡献力量。

二、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的主体取向及受众影响

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是以时间取向来界定传播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他们之间是对立、辩证和统一的,就像传播之树上两个枝干一样,相互帮衬、相互补充、同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

(一)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的主体取向

无论是韧性传播还是间歇传播皆无法脱离传播的特定环境,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传播能够脱离传播者和受众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2]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传播主体及传播主体所迸发出的创造性力量。传播主体对传播对象和行为过程的调控具有主动性,一种文化持续传播需要传播者像传教士那样去传播,哪怕是撒播,我们要深刻体验传教士那种专注、忘我的心劲和意志。

韧性传播是心劲和意志的较量,是传播主体在时间刻度上的持续行为,关键是能够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到水滴石穿、金石可镂。中华文化传播需要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力量,需要把握受众的需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国际化的方式持续性地讲好中国的故事。

受众是间歇传播的主体对象和取向,依据受众特质,制定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传播策略。譬如,可利用中亚国家民众风俗习惯与中国新疆地区民众相近或相同的优势,尊重中亚地区特色的民族风情、区域情调,讲述好中国新疆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故事。中华文化传播要把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整合起来,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形成传播的共振效应。

(二)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的受众影响

依据传播效果的相关理论,文化传播内容可以议程设置,虽然这不能决定受众怎么想,但可决定受众想什么。[3]对于中华文化传播这一主题,韧性传播使受众在传播主体的持续传播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国国家形象是什么,使受众持续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动态发展,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含义。许多国家民众无法亲身感知中国,只有依靠传播主体的持续传播去了解中华文化,因此,韧性传播所展现的中华文化是一种持续性过程,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接触和感应。

间歇传播通过非持续性传播可影响到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态度,使负面或不良的认知通过间歇传播发生改变,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不少国家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一般希望自己和其他国家大多数民众意见一致,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边,而非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倾向;但如果觉得世界舆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宁愿保持沉默。[4]因此,间歇传播需要通过非持续性传播活动,使一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发生改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线性走向立体。间歇传播的内容需要不断适合各个国家受众的欣赏口味,满足各个国家的受众需要。

三、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策略

(一)韧性传播策略

1.“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最早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以贯之”的传播策略是指传播目标、传播策略要有连续性,围绕总体目标持续韧性传播,将总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分段进行。如中华文化传播总目标就是指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区的传播,使中国与各个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实现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我们可以分阶段实施这一总目标,前期可以是中华文化体验,中期可以是中华文化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后期则是中华文化的“走进去”、“走上去”。每一阶段可以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步骤来推进文化传播总方略的实施和总目标的实现。

2.“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原指有恒心、持续不间断、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地进行。语出曾国藩(清)《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萧伯纳曾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持之以恒传播策略是指传播主体对传播行为和过程不间断地把控,对传播目标的矢志不移、锲而不舍的坚守,具有持续的专注、忘我的心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不怕艰难困苦,不在乎一时的精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着眼于未来和最终的传播效果。

3.“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潜移默化传播策略是指不在于追求表面和近期的轰轰烈烈、势如破竹,而是可采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使受众不由自主地受教益和启迪。

纵观众多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不啻是一种较为理想、有效的手段。“潜移默化”的韧性传播真正抓住的是人类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因为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才会被感染、感动而毫无怨言地接受。特别是在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抓住了各个地区的受众心理就等于获取了“走进去”的“通行证”,就有可能赢得文化传播美好的未来。

(二)间歇传播策略

1.“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原意是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逸待劳”,最早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飢,此治力者也。”

间歇传播讲究如何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传播,不一定非要主动狂飙突进,这样易造成身心疲惫,使传播影响来得快、去得也快。亦可采取守势和被动传播的方式,以逸待劳地等待对方主动发出邀请或伸出橄榄枝,然后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扩大传播辐射范围和受众面来提高传播质量,提升传播文化品质,以巩固传播效果,扩大传播影响力。

2.“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即张弛有道,是指主体能够有尺度控制事件发生、发展的轻重缓急和结果的趋向。出处为《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张弛有度”策略是指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的有机结合,做到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张弛有度”关键是对度的权衡和把握。张多了太松,弛少了过紧,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传播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张弛有度”的传播需要传播主体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把自身综合素质及时展现出来,把受众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持续和间歇的优势叠加和扩散效应。

3.“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原指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出自唐朝诗人常建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然写禅房深境,但道出一个曲折前进的哲理,是客观辩证法的体现。

文化传播的道路同样是起伏不平、曲曲折折,只有经过艰苦跋涉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最终目标是塑造良好、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但实现最终传播目标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那么多的捷径可言,平坦的大道是自己走出来的。所以需要我们不畏艰险,不断地摸索柔性传播的有效步骤和方式,精心适时调整传播策略,绕弯子,解扣子,从“大水漫灌”转为“喷灌”、“滴灌”,以实现文化传播的“曲径通幽”。

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典型案例分析

(一)中国卫星节目落地中亚的案例

2004年10月17日,由中国新疆电视台精心制作的柯尔克孜语“走进中国”栏目通过卫星传送,正式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播出。同年6月10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柯尔克孜语的“中国之声”节目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台主频率播出。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为中亚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架起了一座加强友谊的桥梁。

从电视栏目落地到广播落地距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中国新疆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尤其是广播电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首先,落地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柯尔克孜语节目落地外,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维吾尔语广播节目还在乌孜别克斯坦落地。其次,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和新闻广播传播技术的成熟,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涉及中国的经济、文化、民俗、旅游等多方面,极大丰富了中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次,传播技术更加完善。随着传播技术的完善,画面清晰度、流畅度以及广播的音质等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最后,广播电视方面具有了一定的显示度。在中亚国家广播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亚国家民众希望了解中国的需求和意愿。

(二)中国中亚卫星节目落地案例分析

课题组于2012年8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就柯语节目落地中亚效果进行调研,并通过电视台实地调研、家庭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柯语落地传播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中华文化走进中亚,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传播范围较为狭窄

新疆柯尔克孜语节目虽然在中亚落地,但中亚国家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仍相当陈旧,我国对中亚国家中亚广播电视的资金支持目前仍可谓杯水车薪。由于我方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将柯语节目调整到“非主流频道”——民族电视频道,播出时间是在当地时间下午4点。

收看柯尔克孜语节目人数偏低,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吉尔吉斯斯坦民众主要喜欢收看的是俄语节目(50%)和吉尔吉斯斯坦语节目(32.8%)。二是节目播放时间非黄金时段,正处于上班时间,因此导致大多受众无法观看。

(2)受众年龄分布不太均衡

通过对柯语节目落地受众年龄分布的分析,收看柯尔克孜语电视节目主要人群为中年或老年人占86.5% (其中中年50%,老年36.5%),中老年有一定的时间收看节目,青年人相对时间较少,此外通过访问了解到吉尔吉斯斯坦民众收看柯尔克孜语节目的受众主要是有家庭成员,或朋友到过中国、自己到过中国,并对中国有一定感性认识的成员。中年受众收看中国柯尔克孜语节目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因素,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汉语能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能到中国企业工作,更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到中国留学。

(3)传播途径较为单一

从调研数据可知吉尔吉斯斯坦国民对柯尔克孜语节目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收看并能记住节目的人数相对偏少,传播途径仅有广播和电视。通过调研传播方式的喜好发现,87.2%的调研对象认为通过电视了解中国途径好于广播,而认为广播好于电视的只有6.4%。在日益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相对单一的传播途径,很难达到传播目的。

(4)内容较难满足受众需求

通过对柯语频道内容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柯尔克孜语电视节目主要涵盖专题报道、经济信息,文化、民俗、旅游等多方面,影视剧相对较少;而他们最想了解的是中国现代文化类信息(占36.2%),其次是政治类信息(34%)、地理旅游(12.8%)、科技类(8.5%)节目。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希望通过多翻译些具有中国现代气息的优秀影视节目等来加强两国人民的交流,促进双方友谊发展。

3.传播策略应用

(1)“一以贯之”策略应用

柯语节目落地中亚是中国文化传播战略一部分,传播作为一种符号交往活动,要注重话语研究,需要传播者一以贯之地、以持续的立场和视角去传播中国文化。柯语节目落地需要中国持续地加强该节目建设,不断更新形式和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中国政府可以加大对吉国的广播电视财政扶持,力争把广播电视节目不但要放到主流媒体播出,同时还要放在黄金时段上播放,这样才能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性。

(2)“持之以恒”策略应用

中国新疆部分民族与中亚国家民族同宗同祖、语言相通。中亚国家历来对中国及新疆的发展变化比较关注,中国新疆与毗邻的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民间友好往来日益增多,柯语节目落地中亚增强了中国与中亚的沟通,增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相互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语言相通、地缘相邻的优势,持之以恒地传播中华文化。柯语节目应注重双向互动,改变强势推广的宣传模式,采取柔性持续性传播的方式,节目内容应尽量减少意识形态的输出,通过对方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理解与互信。

(3)“潜移默化”策略应用

传播是文化的语境,文化是传播的结果。潜移默化传播策略就是通过一切与文化有关的活动或项目来推介中华文化。柯语节目落地中亚要注重打造高水平、国际化文化传播平台,例如充分利用亚欧博览会等高水平传播平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邀请中亚五国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境外媒体组团来中国采访。中国必须创造性地运用这一高水平国际化展示平台,把大美中国、壮美中国传播出去,把艺术中国、文化中国传播出去,把多元中国、立体中国传播出去,把历史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传播出去,把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传播出去,把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传播出去,从而达到向周边地区推介、传播、示范、服务的目的,同时起到促进学习和借鉴作用。[5]

(4)“曲径通幽”策略应用

柯语节目落地中亚的过程也是曲折的,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曲折的,但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却是光明的。虽然道路坎坷崎岖,有时还异常凶险,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使中国“文化辐射”比“GDP辐射”更有穿透力和渗透力。中华文化传播不宜老是直言不讳地宣传要走向世界,而应该扎扎实实地通过经贸交流、文化产品输出、民间交往、旅游观光等多维方式,委婉、含蓄地有序推进。中国新疆应充分利用其地域民族特色浓郁的优秀文化资源,塑造自身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使中国新疆文化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建立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重振丝绸古道雄风,开启文化发展的“新丝路”。[6]

参考文献:

[1][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孙英春.全球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M].孙英春.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3][英]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德]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沉默的螺旋[M].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李建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文化的变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5).

[6]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5).

责任编辑:立早

On the Toughness and 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A New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From a Case of Chinese Cultur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LI Jian-jun1,LIU Hui-qiang1,LIU Juan2*(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Central Asia,Urumqi,Xinjiang 830054;2.The Editorial Department,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4,China)

Abstract:Self propagati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mass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etc as a distinction,which is the usual scale of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s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spread media.From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r the orientation of activity time,communication can be spread into the toughness and 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as a new communication dimension.Toughness has spread native communication of language,continuity of propagation process,persistent propagation of spread behavior,stability of the target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contains the convenience of language spread,intermittent of spread process,unsustainable of behavior,strategies can be regulated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Toughness and 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can be complemented.Toughness communication can be determined as“the consistently”,“perseverance”,“imperceptible”etc.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may precipitate as the way of“to wait at plaza”,“degree of relaxation”,“open up winding”etc.

Keyword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toughness communication; 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Chinese culture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编号: 11XSH0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 10ASH014) ;新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国际理解视阈下中亚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新疆师范大学重点学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建军(1967-),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5) 04-0145-05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