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物文化学科体系下的灶具研究
——以身体介入空间为例1

2015-02-22丁诗瑶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5年2期
关键词:灶具造物器物

文/ 丁诗瑶 顾 平 姚 丹(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造物文化学科体系下的灶具研究
——以身体介入空间为例1

文/ 丁诗瑶 顾 平 姚 丹(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5.02.014

造物文明的开拓伴随着人类生存条件、器物和环境等的不断进步,造物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造成物品的形成和促成产品的设计都是造物文明的内在动因。“激发起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乃是文明的根基和尺度问题。”所以,文明的根据和基础建立于何物之上,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与文明广义相符合,成为造物学科的思考前提。对于文明根基的探讨是被历代哲人作为哲学话题予以研究的话题,灶具或者说饮食器具是与人类起居相关联的,这就与人对家的认识有关。

一、从“家”出发看造物文明

以家为中心的造物活动一直被延续着,从家所代表的庇护到免受侵袭,造物就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活动。“原始人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万物有灵和到处都是鬼魂的世界中,暴露在大自然的直接威胁之下,对家的这种感觉较之认识已较充分的文明人更为强烈。”所以,原初世界中家的认知与人对世界的初级阶段有关,对于外界的未知和认识的有限局限了人的思考,对于家的概念的认识是躲避风险,从直观的认识看,能保护身体不受侵害。

“自黎明时期起,火就是‘家’这一概念中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仅次于屋顶。它给简陋的住所以人类的生趣。它是人的标志,无论这种人多么原始,因为没有动物能控制或保持这个神赐的礼物。”所以,从火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看,人们倾向于将二者视做日常造物系统下的节点。“‘我们回家吧’,在任何语言中这都是一句神圣的话。外部世界看成是为生存而斗争,为保卫亲人免于雨水、寒冷、炎热的侵袭和避免发生不测之祸而奋斗;而在家内,则可感到亲人的庇护以及火塘周围亲切轻松的气氛。”家是精神象征,火塘是精神载体,属于规避外界危险的象征。火塘、食物和家从符号学的层面是所指,它们共同指向一种精神的向往,固定住所和定居生活代表了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以更有利于生存为基础来改进物质生活。“帐篷、茅棚或房屋中间的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是温暖的源泉,是可口食物的制作者。产生灵感的火焰把古老的故事带进生活,把家庭的圈子拉得更紧。夜间,火是温暖的维持者和防止热带昆虫侵袭的友好的保护者。”对于家庭中心的探讨是备受关注的,例如,从火代表的温暖、亲切到使用火制作食物,完成了一个社会单元的基本功用。火所寄托的是人类早期对生存的勇气,与自然对话的节点和物质转化的智慧。如果说火被视作日常生活中造物的动力之一,造物文明和文化暗示可以被传递下去的媒介。

从起源的感性认知到理性推论,事物因何而起是围绕着一个向心性展开的,这个中心点被视作一个家庭环境的精神领地。生产食物、完成日常作息的规律是维持生命的基础,食物的形态被火所改变,从食材到食品,本身就是造物活动的意义,满足人的需求和利用自然所得之间由火联系起来。“在初民社会,终极领会可以隐身在原始巫术和原始艺术中,也可隐身于神话和原始的宗教活动中。巫术、艺术、神话和宗教活动、物质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社会习俗和典章制度,都是由终极领会向外生发的文明创造活动及其产物。”惯性也是习俗形成的条件,在习俗的思想体系中对于已有的行为模式首先要做到明确认识。“实际上,通常被现代研究者列入民间美术范畴并视之为具有审美性质的造型行为和造型样式,在民间社会生活中,往往是老百姓与‘超自然’领域打交道的那些习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环节或一种方式。”正如与饮食相关的民俗习惯,在人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这些活动是无意识的,在研究的过程中被标识为人为行为。而灶具的民俗意义是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的,饮食所连带的是一个系统,饮食行为是与饮食器具紧密相关的,器物的造型直接受到行为方式的影响。

同时,从本原的探讨出发,以火为世界本原的观点也经常被提及。火的形态代表了变化。“赫拉克利特首先用‘逻各斯’表示蕴涵在语言中的普遍法则。按照他的说法,逻各斯是人的灵魂所固有的,同时又是万物共同遵循的尺度、分寸。赫拉克利特以火为本原,强调变的原则,但同时认为是遵循着逻各斯的。”而在原始信仰之中,人类对于火的认识也提升到精神寄托的层面。除此之外,火的时间和空间象征性在原始信仰中得以反映。

二、从身体介入空间到造物思考

灶具的使用过程不能脱离于人,从人的物理属性出发,也就是以身体为媒介参与到造物环境中,是在一定的物理、地理条件下考虑设计主体的介入情形。身体概念的引入就代表了人参与到造物环境中的状况,尤其在家的空间内,成员作为个体与空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逐步明确。“身体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对一个生物来说就是介入一个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于其中。”所以,从身体的解释出发,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介入和参与,家的功用是满足身体在确定的环境中的稳定感。空间的概念在此需要被加以界定,“空间不是物体得以排列的(实在或逻辑)环境,而是物体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空间想象为充满所有物体的一个苍穹,或把空间抽象地设想为物体共有的一种特性,而是应该把空间构想为连接物体的普遍能力。”所以,简单罗列和摆放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是对空间的合理解释。器物和哲学道理的关系在造物文化之中也得以体现。

“正如身体空间性的分析先于身体本身的统一性的分析,我们同样也能把我们关于运动习惯的论述推广到所有的习惯。真正地说,任何一种习惯既是运动的,也是知觉的,因为我们已经说过,在鲜明的知觉和实际的动作之间的习惯,处在界定我们的视觉场合我们的活动场的这种基本功能中。”身体的运动习惯是对于空间下的身体的界定,这里所强调的运动下的身体所处的空间属性,在身体参与到饮食活动中时,就是一种习惯,成为了生活的一种常态。身体熟悉了某种日常操作活动,就使得身体所处的空间属性更为清晰。比如,在家庭环境下的不同空间中,特定的空间与一定的日常活动相联系,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分。身体在空间中的习得、行为和所为逐渐形成了规律和规范,适合于身体物理属性的尺度被设计师划定为可参照数据,进而指导设计实践。身体参与到家的环境中需要按照伦理、媒介的方式,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的环境作为家的认知参照。

人参与到常态化的环境中,与空间的关系是互相映射的。一定的身体习惯、行为行动受到环境的局限和塑造。“当考察处于运动状态的身体时,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身体是如何寓于空间(和时间)中的,因为运动不仅限于被动地接受空间和时间,它还主动地接受空间和时间,在其最初的意义中再现空间和时间,虽然其最初的意义已经消失在已经获得的平凡处境中。”以下从运动的状态考察身体空间,运动性是研究空间属性的一个重要参考,而且是应用于日常使用环境。“成为身体,就是维系于某个世界,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身体首先不在空间里:它属于空间。”这里所指的属于更明确地表达了人参与到空间内的有机关联性。身体从属于空间、被包含于其中,身体与空间形成了整合的一体。“如果身体空间和外部空间构成了一个实际系统,并且身体空间是作为我们的活动目的的对象能清楚地显现其上的背景,或能出现在其面前的空间,那么身体的空间性显然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对运动本身的分析应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空间性。”身体被置于一定动态的系统下,动与静的对比给身体的空间性研究以更广的平台。存在形式所暗指的意义为身体如何参与到空间之中,参与的效果。

三、从造物学科对物的探讨看灶具设计

造物学科的发展是依托于几个基本的要素建立起来的,物所产生的环境、造物主体和造物手段等,从物的研究切入,灶具作为造物研究范畴,其发生发展反映了物的范畴演变,利用自然界的火制造食物的行为可以看做是自然物成为人工物的起始。从物的哲学解析入手并成为本文的哲学依据,物与灶的涵盖关系以及物与艺术品的转换关系就成为文章着力解决的问题,重新界定灶的意义,从物的视角宏观看待灶具的造物活动。

器物作为人为世界中的实体物质,承担着完成造物活动和人为活动的基本功用。哲学思考在器与道之间有着思想指导的尺度作用。通过对灶具、灶台的研究,同时在器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梳理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发现其中的哲学问题和哲学价值。在造物学科的大方向下,器物和哲学的人文和人为关系需要进行细化研究和认识。哲学领域对于事物的原初问题不乏相应研究,其中,海德格尔对物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对物的解释可以有不同层面的解释。“海德格尔把历来哲学对物的解释归纳为三种。一是把物当作埋藏在众属性之下的承担者,主体、实体、自体、质料;二是把物当作感觉与质料的总和或整体;三是把物看作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其中,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也较为接近文中所涉及的关于器物的认识。质料代表了器物存在的物质前提,而形式的解读更多是从设计学、形制的角度被研究的。

“器本身有僵化倾向。器原是行道之资具,但资具会有独立化趋势,即单纯作为实际功效和利益而行世。名器一旦形成,便能规范众人的行为,依此定名分,分利益;继而甚至名器本身也成争逐之对象。是所谓迷失于器中。”以器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活动或研究,有其物质基础,同时也容易因过度强化器而偏离了造物科学研究的方向。造物文化或造物科学是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存在并发展的,这一背景中的器物的产生、发展和终结是依照历史脉络和人文逻辑思路发展的。从器的直接使用经验出发,发现器物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以用为核心,以此展开对造物及学科体系下的哲学思考。“每种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经验之‘器’(‘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展开其先天之道的;对器之坚执乃至迷失于器中,必包含对道之偏离,于是,文明便不免显示出种种病症。”作为传统日常生活中人类精神与物质层面上的寄托,灶具是家庭环境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饮食紧密相关,所有具有心理层面上的神话崇拜含义。从物质生产到精神追求,人为世界的哲学追问没有间断,所以表现在原始社会中的艺术和信仰之中。通过对自然的情感传递和社会习俗的不断深入研究,器物的文化环境等隐性元素也被重视起来。“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民间文化观念的精神实体逐渐稳固了制约主体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功能性结构形式,并通过集体意识和社会传统的巨大力量将它注入个体的心灵世界,注入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使之成为具有全民性的文化自觉。”所以,从个体的经验出发,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觉性。集体意识在器物的所在环境下被逐步强化为日常观念,并且统领着人的精神及行为方式,这些特定的习惯是依附于一定的造物规律和方法。

结论

灶具所反映出的造物文明从特定的空间可以得到明证,人类早期的物质生活匮乏,以火为中心的家庭环境提供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满足。而人参与到家的空间中时以身体为媒介,对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有所启示。从学科的视角出发,造物文化对器物的哲学解释对于灶具设计有着较大启发。

(责任编辑:姥海永)

[1]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0

[2]【德】J.E.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

[3]【德】J.E.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7

[4]【德】J.E.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

[5]【德】J.E.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7

[6]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2

[7] 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70

[8]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2

[9]【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6

[10]【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11

[1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1

[1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1

[13]【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6

[1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1

[15] 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242

[16]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8

[17]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7

[18] 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78

Research on Cooker Under Creator Cultural Discipline System——Take Body Get Involved Space For Example

从造物的学科体系本身出发,探讨人类生存环境、物以及人之间的关系。引入“家”的核心概念,发掘家的精神符号之下灶具为物质载体的造物文化。从造物文明的角度看待器物设计。从身体介入空间中到造物学科对物的看法,以此反映出对于造物的思考。

T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objects and people from the creation system.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s of "home" and explore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stove for creation cultural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eation civilization to regard objects design. Views on the space from the intervention of body in order to refl ect the creation thinking.

造物文化;灶具;空间

creation cultural;cooker; space

丁诗瑶,现任教于河套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造物与视觉文化研究。

顾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视觉文化。

1本文系“河套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TXYSY13003)、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设计文化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资助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灶具造物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灶具打不着火多因堵塞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灶具打不着火多因堵塞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